新華社成都7月18日專電(記者 陳健)山體垮塌、堰塞湖、泥石流……連日來,強降雨持續襲擊“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區,各類地質災害和次生災害頻發,給災區造成嚴重損失。由於強烈地震、持續暴雨等因素疊加,目前,雅安地質災害隱患點猛增。
震後發生的地質災害是常年同期10倍以上
18日,在雅安市漢源縣三交鄉永定橋水利工程大壩壩址上遊3公里處,搶險人員正採取先爆破危岩體、再開挖泄流槽等手段,對山體垮塌造成的堰塞湖進行排危除險。這是今年入汛以來,蘆山地震災區形成的最大一處堰塞湖,嚴重威脅下游7個鄉鎮的安全。
“震後2個多月以來,雅安發生的地質災害是常年同期的10倍以上。”雅安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環境科科長王亞軍説,當地已排查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從震前的1544處猛增至目前的2879處,威脅19萬人安全。由於持續暴雨,地質災害隱患點還在繼續增加。
四週陡峭山體圍繞、地處“兩溝一河”沖積地帶的寶興縣城,地形地貌與舟曲相似,是蘆山震區地質災害隱患較大的一個城鎮。寶興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姚旭東説:“縣城附近的冷木溝、教場溝,歷史上都發生過較大的山洪泥石流,震後有大量鬆散堆積物,嚴重威脅縣城安全。”
寶興實驗小學位於寶興縣城邊的教場溝旁,小學後方是一座陡峭山體,坡度超過50度。四川地勘院總工程師錢江澎説,這種山體最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就是崩塌,地震發生時,小學背後圍墻曾被山上崩落的飛石砸出兩三米寬的缺口。
記者爬上山看到,由於強烈地震,這座山不少石頭滾到邊上,搖搖欲墜,從山腳到山頂,土壤被震出了許多裂口,最寬的能放進拳頭。專家表示,這些土石一旦遇上強降雨、余震,很容易往山下掉。當地人楊志勇説,他平時喜歡爬山,對寶興周邊山體結構很熟悉,他指著半山腰一塊巨石説:“這塊石頭以前在山頂,地震中才滾下來。”
記者穿過寶興縣城的幾條繁華街道,又來到冷木溝的溝口。記者看到,由於汶川地震、蘆山地震,溝內遍佈鬆散堆積的土石,溝的坡度很大,地面到處是裂縫。四川地勘院專家范崇榮説:“冷木溝長達10公里,溝內有大量的地質災害物源,發生災害後果不堪設想。目前,這條泥石流溝是對縣城最大的威脅。”
應急排危和監測避險並舉
入汛以來,四川已連續遭受了4次區域性強降雨襲擊。尤其是7月9日至12日的降水過程,降雨區域連片集中、強度大,並且蘆山地震災區恰好屬於降雨集中區。目前,四川正在經受第5次強降雨。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王平説:“進入汛期,區域性極端強降雨增多,地震災區地質災害呈現‘防不勝防’的態勢。”
據王亞軍介紹,在雅安市目前的287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滑坡類型的有1293處,泥石流類型的有311處,崩塌類型的有736處,不穩定斜坡514處,其他類型25處。國土部門對每一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建立了防禦預案,已落實3000多名監測員進行監測,確保排查出來的每處隱患點,至少落實1名監測員。
記者了解到,從4月28日開始,雅安就已展開應急排危除險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229處。目前正在開展的有12處,其中寶興縣9處、蘆山縣3處。在寶興縣冷木溝、教場溝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有關部門安裝了13套泥石流激光夜視監測儀器,實現全方位、全天候、全自動監測預警,以保障縣城度汛安全。
雅安市對受災群眾安置點和一些重要公共場所進行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目前,全市已完成1349處受災群眾安置點和290所學校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同時,雅安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35個,可供上萬人應急避險。
“誘發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降雨,當前強降雨不斷,尤其要加強監測和轉移避險。”王亞軍説,針對強降雨天氣,當地要求地質災害監測員做到“雨前檢查、雨中排查、雨後核查”,確保及時發現險情。
集體搬遷並不現實
蘆山地震災區的地質災害威脅如此嚴峻,能否組織群眾搬遷?寶興實驗小學教師王先剛説:“搬遷當然好啊,就算為子孫著想,也不願他們生活在這種危險當中。”但是,也有一些群眾不願意搬遷,寶興縣受災群眾楊光説:“公職人員還好辦,種地的、做生意的人搬了以後怎麼生活?再説,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對這裡還是有感情。”不少幹部群眾説,雅安受威脅人員多達19萬人,組織如此多的人進行搬遷,顯然不現實。
那麼,如何防治地質災害?四川地勘院總工程師錢江澎説,像寶興這樣的縣城,一是從土地審批上把好關,對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建設項目不予批准。二是抓好地質災害預警,開展群防工作,“要讓老百姓下雨的時候有警惕,知道敲鑼往哪跑”。三是加強工程治理。
“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長譚小平説,要特別注意房前屋後的山體裂縫、岩石掉塊、泉水變渾、溝谷內水流夾帶的泥沙增多等異常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
譚小平説,在山洪地質災害危險區和多發區內的人員,不要隨意進行容易誘發災害的生産生活活動。如開挖坡腳、開山採石、在溝谷內大量棄渣、在坡體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類活動,易促使坡體失去穩定性,從而誘發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