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 林紅梅、樊曦、高敬、高亢)洪水滔滔,群眾被困。孕婦待産,傷者待救。8月16日至17日,兩架直升機飛臨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上空,救助人員從天而降,將106名群眾從洪水的圍困中解救出來。其中,有6名重傷者、3名待産孕婦和1名剛滿月的嬰兒。
駕駛這兩架飛機的機長分別是潘偉和許凡。這只是我國海上專業救助隊伍——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從事的一起普通救助。這支隊伍奮戰在驚濤駭浪中,出入在滾滾濃煙裏,10年裏從險境中拯救了3.4萬多人的生命,在當代和平時期,奏響了一曲不畏艱險、勇於擔當的“英雄人生”交響曲。
在他們眼中,生命,高於一切。
英雄人生
許凡穿著重45斤的飛行服,汗珠順著臉往下滾。酷暑的折磨,與撫順上空積雲密布的危險相比,不值一提。在類似的充滿危險的救助中,這位今年剛33歲的機長,已經救了300多人。
曾經有美國同行看到這麼年輕的救助機長,一臉驚訝,難以置信他就是一次從大風浪中救起25人的機長。美國人充滿尊敬地衝他豎起大拇指説:“了不起!”
許凡所在的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是一個英雄的群體,全隊158個人中,有83人獲得了國家的各種榮譽。許凡深感自己的人生遇到了好機遇:“救人是一種充滿激情的人生,我有條件享受激情。與同齡人相比,我很幸運,我沒有把青春消耗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原飛行隊隊長、現任交通運輸部救撈局總工程師潘偉,是許凡心目中的榜樣,他駕駛救助直升機已救助了500多人。潘偉獲得了國際海事組織頒發的“海上特別勇敢獎”,這個獎只發給世界上有特殊勇敢行為的人。丹東救助就是一次“生死考驗”的救助:
2010年8月10日,丹東暴發洪災。潘偉駕駛飛機貼著山谷鑽進山裏,順著河飛,找到被洪水圍困的一幢小房子,將房頂上的4個人,救到安全的堤壩上。駕機返回時,山溝被低雲封死,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潘偉兩手緊握駕駛桿和油門桿,朝著雷達顯示的不帶雷電的積雲鑽進去,直升機劇烈顛簸,終於鑽出了積雲,脫離了險境,降落在丹東機場。
令普通人驚嘆的驚險救撈大片,對分佈在1.8萬公里海岸線上的中國救撈人來説,是他們常年進行的本職工作。救助飛行員是空中“雄鷹”,救助船長則是浪裏“蛟龍”。
北海救助局救助船長曹德廣是“海上特別勇敢獎”的獲得者,他和船員們在驚濤駭浪中對“利舟8號”輪的救助,充滿艱險:
2010年12月5日,“北海救111”輪頂著8級大風趕到出事海域,曹德廣看到“利舟8號”輪的四個艙蓋全部被風浪打掉,海水灌進了艙裏,船正在下沉,6名船員站在船舷上求救。他駕駛船舶與風浪搏鬥了2個多小時,抓住兩個風浪較小的間隙,救助船靠上難船的同時,把救助船上的吊籠放到難船上,難船船員剛進入吊籠,馬上起吊,救助船後退,所有的動作在一瞬間完成,6個人全部被救下來。50多歲的難船船長抓住曹德廣的手,眼淚嘩嘩地流:“我以為不可能獲救了。我也是幹船長的,這麼大的風浪,飛機出不來,船靠上來救人是不可能的。沒想到你做到了。”
在救助“衝得上去,救得下來”的同時,我國打撈系統也“潛得下去,撈得上來”。2007年3月,世界最大挖泥船“奮威輪”在天津港外主航道側沉海裏,打撈人員經過25晝夜的奮戰,打撈出這顆礙航“炸彈”。像這樣的沉船,打撈系統打撈起近百艘。
使命回歸
煙臺海域曾是救撈人的“痛心”之地:
1999年11月24日,客滾船“大舜”輪在海面上掙扎了6個多小時後沉沒,282人死亡。慘劇至今仍留在救撈人的心中:有100多人從船艙裏跑了出來,死在離岸邊不遠的海水裏,多是被凍死的。
現場打撈組組長、時任交通部救撈局副局長孫富民的心天天處於煎熬中,他們是國家專業的救助打撈主力軍啊!
1951年8月24日,為打撈江海沉船,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打撈公司”在上海成立,新中國救撈隊伍從此誕生。這支隊伍在周總理的直接關懷下成長起來,幾十年來,救撈的經費都由國家給予。1982年,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交通部要求救撈走“以經營養救助”的路子,救撈系統使出了渾身解數,只能勉強糊口,養不了救助,救撈進入了20多年的發展滯後期。
2003年6月28日,我國救撈體制改革正式實施。分別組建了北海、東海、南海三大救助局;原救助打撈局分別更名為煙臺、上海、廣州三大打撈局;上海海上救助飛行隊也同時掛牌,我國立體救助體系從零啟動。
國家把承擔人命救助職責的三大救助局和飛行隊全部由財政出資養了起來,明確他們的任務只有一個:“救人。”時任交通部黨組要求“建立一支人員精幹、裝備精良、技術精湛,在關鍵時刻能起關鍵作用的專業救助隊伍。”
為了打造出一支不畏艱險的“鐵軍”,交通部救撈局發出動員令:以軍事化管理為抓手,實施準軍事化訓練,目標濃縮為兩個字:“救人”。“以經營養救助”的方針,從此畫上了句號。
北海救助局應急反應隊救助員王海傑第一次潛水訓練時,心裏充滿了恐懼,趴在海裏10多分鐘不敢動。在隊長手把手的帶動下,王海傑迅速成長起來。他曾經下潛到翻扣的漁船裏,闖過道道難關,救出4名漁民:
2011年10月9日,“遼丹漁26628號”漁船突然被一艘貨輪撞沉,翻扣在大海裏。王海傑潛水下去,摸到船艙門口,發現漁網、菜板等堵住了艙門。他先把漁網纏在一起,避免漁網漂浮纏住自己,再把生活用具清理後,發現一塊2米見方的水泥板橫在門口,怎麼都搬不動。他側身從水泥板側縫裏爬了進去,終於把水泥板頂開,用木板固定起來。來到樓梯口,王海傑一陣驚喜,他看到4個被困在船艙裏的人還活著!他給第一個人戴上頭盔,那人緊緊抱著他,被他帶出了水面。連續救出3個人後,他已經在水下工作了2個半小時,頭暈噁心,體力不支。領導説:“你沒勁了,換個人吧。”如果換人,需要重新熟悉通道,而難船正在上浮,隨時有可能再翻過來,那時在船艙裏的人必死無疑。他咬牙堅持著再進船艙,和第4個人剛回到救助船上,難船就翻了過來。好險啊!
2013年,國際海事組織將2012年度“海上特別勇敢獎”頒發給了王海傑。
不逐“利益”,回歸使命,埋頭救人,十年磨成一劍。今天的救撈兵強馬壯:
在裝備上:國家財政出錢造船買飛機,救撈系統擁有專業救助船艇76艘、專業打撈船舶123艘,自有救助直升機12架。
在空中救助上:擁有四支飛行隊,在渤海灣、長江口、台灣海峽、瓊州海峽、西沙等重點海域,救助飛機可隨時起飛。設立了70個飛行起降點,初步建成了我國沿海陸島空中救援網絡。
中國救撈具有空中立體救助、水面快速救助、水下潛水打撈“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在10年裏崛起為一支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海上應急尖兵。
1973年10月9日,希臘籍貨輪“波羅的海克列夫”號在台灣海峽遭強颱風襲擊遇險,向中國求救。中國卻沒有能力救助,難船在風浪中掙扎了24個多小時後沉沒,14名船員失蹤。
今日的中國救撈在國際救助中大放異彩。10年來,共救助外籍遇險者5343人,救助外籍船舶348艘。其中,2006年5月救助越南漁民,是我國最大的一次海上國際救援行動。南海救助局船長彭建波指揮“南海救111”輪頂著颱風航行200多海裏,搜索70多小時,共救助遇險越南漁民330人。
傳播大愛
南海救助局第一任局長尹幹洪永遠忘不了有一年夏季,一個在颱風中獲救的水手長:他緊緊地抱著一根木頭,在海水裏泡了48個小時,全身的皮膚已經泡爛,摸到哪就會掉下一塊皮肉來。人處於昏迷狀態,嘴裏還念叨著:“我兒子還小,我不能死。”
水手長的妻子領著兩個兒子專程來看望救命恩人,兩個孩子跪在船長面前:“叔叔,沒有你們,我們就沒有父親,沒有家了,讓我們多跪會兒吧。”
拉著兩個不到10歲的孩子的手,尹幹洪落淚了。從那以後,尹幹洪經常對救助船員們説:“救助時,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如果放棄,是對頑強生命的不負責任。”
許凡、王海傑等一大批80後年輕人,就在自己從事的救助職業的洗禮中,逐漸從骨子裏喜歡上這一“挺爺們兒”的職業。
曾經有公司開出高薪“挖”北海救助局救助船長曹德廣,他拒絕了。他説:“錢多了,房子大了,一個人能住幾平方米?普通人沒有經歷過我們經歷的事,我們看多了生死。伸把手,一個人就活了,不伸手,就死了。多救一個人,就是多救一個家庭。”
大愛,通過救撈人的一起起救助,正在向社會傳播。
2010年12月的一天,長興島海域有艘漁船出現故障。北海救助局船長史本東駕駛救助船,救下一名約40歲的男子。男子流著淚説:“我不想活了。”政委與他拉起家常,慢慢搞清了原由。這個男子的妻子卷光了他所有的錢,跟著別的男人跑了。男子打算把漁船賣掉,有了錢,買工具去殺了他們。史本東對他説:“我們冒著生命危險,費這麼大勁救了你,你不好好活著,對得起我們麼?”男子沉默了一夜,終於説:“我不去報復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滅門血案,消失于無形中。
有的人被救後,加入了救助人的行業。
2005年12月4日,“振樂57”輪在長江口海域遇險,半夜時分,突然下沉。東海救助局救助船長滕建新指揮“東海救131”輪強行靠上去。難船上的船員鄒陳浩趁著救助船靠近難船的一瞬間,朝著救助船的甲板跳了下去。鄒陳浩獲救後,要求當救助船員,他激動地對滕建新説:“你們給了我生命,我要盡可能地去救助像我這樣需要救助的人。”2006年年底,鄒陳浩走進了東海救助局的大門,擔任了救助船機艙裏的輪機工。
在傳播大愛的同時,“吃皇糧”的救助隊伍,把黨和政府“一心為民”的理念,播撒進群眾心裏。
砣磯島上有位孕婦難産,潘偉駕駛飛機把她從孤島救到蓬萊,孕婦在醫院裏生下一名女嬰,父母給孩子取名叫“張知恩”。張知恩今年已四歲,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媽媽總對她講要“知共産黨的恩”。
一些群眾自願投身到海上救助事業中。山東省長島縣南隍城村是個四面環海的小島,在救助基地的指導下,2010年11月,島上的志願救助隊掛牌成立。漁民宋雲昌、肖本強、劉世仁等加入了志願隊。
志願救助隊隊長宋雲昌參加過40多起救助,最驚險的一次發生在2012年9月27日夜裏。島上村民趙培明吃火鍋時,火鍋爆炸,全身重度燒傷。海面正刮著8級大風,飛機無法出動,客輪全部停航。宋雲昌和5名志願者駕駛300馬力的志願者救助船,在黑夜裏開出了碼頭。船長鄒家友駕船順著風走,憑藉著對環境的熟悉,繞開水深流大的海域,3個小時後,終於把傷員送到了旅順港。
幸福來自真情
許凡至今提起救生員王浩受傷的事,仍眼眶濕潤。
2011年1月17日,一艘漁船在距大連90海裏的地方作業時,漁民姜峰的手臂被漁船起網機攪斷。潘偉、許凡和王浩登上直升機,疾飛營救。王浩順著絞車鋼索下到漁船甲板上,為傷員套好救生套。就在起吊的一瞬間,鋼索打彎擺動,被狂風吹著,向一名漁民的脖子上繞去!王浩手疾眼快,伸出左手,抓住鋼索。漁船瞬間又被風浪扯到底谷,猛然下沉,鋼索在王浩手上突然打了個結,將王浩的左手手指死死纏住。進入機艙後,許凡在駕駛艙裏問他:“你有事麼?”王浩滿不在乎地回答:“沒事兒。”潘偉和許凡放下心來,專心駕駛飛機飛回基地。
下了飛機,許凡才發現,王浩疼得全身哆嗦,冷汗直冒。經醫生診斷,王浩左手食指第一指關節粉碎性骨折,無名指骨折,小指神經血管壞死。
“王浩説‘沒事’,是怕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他忍受著劇痛替我們著想。這是一種怎樣的兄弟情義和毅力!在我的眼裏,他才是英雄。”許凡説。
人間真情之花,在救助同事們之間綻放。他們有一個鐵的紀律和默契:“每次出動救助,必須一個都不能少地平安回來!”
有年冬季,一艘漁船上有2名漁民遇險,潘偉全神貫注地駕駛飛機,懸停在漁船上空。救生員孔偉抓住救生繩,下到漁船上。突然,絞車手衝潘偉叫起來:“快切斷鋼索!鋼索纏在漁船桅桿上了!”潘偉腦子“嗡”得一聲,如果不切斷鋼索,漁船將把飛機拽進大海,機毀人亡!如果切斷鋼索,孔偉將被巨大的鋼索拖拽力量甩進大海中,必死無疑!
“不能切!”潘偉衝絞車手大喊道:“聽我的指令!放鋼索!你指揮我,讓我駕駛飛機沿著漁船逆時針飛,一邊飛,你一邊收鋼索,將鋼索從漁船上解下來。”
飛機在機場落地後,機組成員們緊緊地把孔偉圍抱在中間。
救助人的真情付出,滋潤著身邊的親人,令家人體會到了什麼是幸福。
船長曹德廣與妻子孔令霞結婚11年,有個9歲的女孩,他們至今恩愛如初。孔令霞提到丈夫,就是一通埋怨:
“女兒上幼兒園,上小學,報英語、美術、舞蹈班,都是靠我一個人接送;最不適應的是逢年過節,他在海上值班,都不在家;2011年春節,我帶著女兒去老家給公公拜年,看到74歲的公公吃飯吃得很少。我想帶公公到煙臺的醫院檢查身體,公公説:‘我沒事,我等我兒回來。’一直到4月30日,他的船才回到煙臺。我們馬上把老人帶到醫院檢查。手拿CT片的結果,我們腦子蒙了,肝癌晚期!”
孔令霞擦著眼淚,旁邊坐著的曹德廣也紅著眼睛。找這樣的丈夫過日子多苦啊,孔令霞的回答正相反,她覺得“甜更多”,因為丈夫“負責專一,一心為家”:
結婚時,丈夫在妻子娘家附近買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住房,方便妻子和娘家人互相照應。
丈夫在醫院裏衣不解帶,日夜守在病床前,伺候老父親到去世。
丈夫掙的錢一分不差地全部給了她,自己從來不花錢,連件新衣服都不讓買。
“和這樣的男人過日子,我心裏踏實。”孔令霞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