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叢生的工業園區、夜晚一片漆黑的居民小區、常年寂寥的新建城區……一幕幕場景,訴説著“造城熱”之痛。日前有調查顯示,144個地級城市竟然要建200個新城新區,圈地造城、圍海造城、削山造城等更是蜂擁而起。勞民傷財、遺患甚多、愈演愈烈的盲目“造城”之風,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深入推進,適度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更應看到,城市建設事關重大,必須慎重對待、科學謀劃。新城新區建不建、怎麼建、建多大,需要求真務實、尊重規律、傾聽民意,才能把城市建好,把好事辦好。
大造新城、濫建新區的做法,既脫離地方實際,又違背客觀規律,更無視百姓呼聲。一哄而上的“造城”熱潮中,一些地方或缺乏充分論證匆匆拍板,或不管財力現狀盲目擴張,或貪大求洋相互攀比,投入不厭其多、標準不厭其高、速度不厭其快。表面上熱火朝天,卻暗藏不測之憂,帶來無窮後患。從脆弱的産業支撐到滯後的公共設施,從巨大的資源浪費到沉重的債務負擔,人為“造城”早已與城市發展初衷背道而馳,陷入有投入無産出、有投資無效益、有衝力無後勁的困境。
“造城”之風是一面鏡子,既反映了單純靠投資拉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也折射出一些幹部的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一些人重面子輕裏子,熱衷於造聲勢、圖虛名,動不動就要搞“國際化大都市”,散發著形式主義的氣味。一些幹部不顧地方實際和群眾意願,喜歡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最後拍拍屁股走人,這是典型的官僚主義作風。至於“造城”過程中追求富麗堂皇、揮霍無度,甚至讓樓堂館所搭順風車,則閃現著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影子。
“造城”之風,就是發展中的“四風”問題。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有的地方問題很多,卻硬是看不見問題、找不到問題,自我感覺良好。其實,像這類現實危害深、群眾意見大的“造城”之風,就是很大的問題,此事當抓、此風當剎!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城鄉區域差異大、生態環境接近承載極限的國家推進城鎮化,路子必須走正,不然就會犯歷史性錯誤。有序推進城鎮化,對做得好的要總結推廣,對有問題的要加強引導,對錯誤的做法要堅決糾正,要堅決遏制盲目“造城”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