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記者王敏、何雨欣)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然而,産能過剩的矛盾日益顯現,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實現“升級版”必須應對的重大考驗。如何看待當前的産能過剩?如何化解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
産能過剩:我國經濟發展之“癌”
工信部2日公佈了2013年第二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産能企業名單,涉及全國67家企業,淘汰項目全部屬於低端造紙行業。此前工信部公佈淘汰的首批企業名單包括鋼鐵等19個行業1294家企業。
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最近幾年我國加大了淘汰落後産能的力度。“但坦率地説,新增産能的速度遠遠大過淘汰落後産能的速度,所以就帶來了産能過剩的問題。”
産能過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之“癌”。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末工業産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閒置産能高達21.4%。
據了解,國際上公認的産能利用率正常水平為82%左右。目前,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船舶、光伏、工程機械等行業産能利用率最高僅為75%,光伏僅為60%,工程機械行業由於産能急劇擴張,需求大幅度下降,主要産品産能利用率不到一半。
在産能過剩問題的影響下,我國工業産品供大於求的矛盾加劇,價格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上半年,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2%,已連續16個月下降。
以鋼鐵為例,2012年我國鋼鐵産能高達10億噸左右,市場需求卻只有7.2億噸。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指出,産能過剩已經成為鋼鐵行業“生死坎”。“目前鋼鐵市場價格低迷,整個鋼鐵生産企業的利潤處於最低點。如果産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定會有資金鏈緊張的企業先倒下。”
絕對性過剩、結構性過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表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産能過剩與當前的情況比較相似,一方面都是受到外部金融危機的衝擊,使國內産能過剩的問題急劇加重;另一方面,兩次産能過剩的危害性都非常大。
“産能過剩本身並不可怕,‘供過於求’本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正常表現。”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告訴記者,分析當前産能過剩,發現並不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一些行業的絕對性過剩和結構性過剩。
據統計,當前不僅鋼鐵産能已經遠遠超過未來幾年可能出現的消費峰值,水泥行業也存在相同的問題。數據顯示,我國去年的水泥生産能力已經接近30億噸,但需求僅為22億噸,水泥産能利用率長期低於75%。鋼鐵、水泥等行業産能過剩已是絕對性和長期性的。
目前,部分戰略性新興産業,如光伏電池、風電設備、多晶硅等也出現了産能過剩。據統計,2011年,太陽能光伏電池組件産能已達到35GW,佔全球産能的60%,但産量只有21GW,産能利用率60%;風電設備産能為30GW—35GW,産量18GW,産能利用率低於60%。
此外,近年來,集中投資造成産能增長過快,而且新産能還在不斷地釋放和形成。
值得警惕的是,我國目前的産能過剩集中在低水平的重復投資上。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指出,當前我國經濟低水平産能過剩與高端製造産能短缺並存,鋼鐵等基礎原材料産能已呈現絕對過剩,但大量關鍵設備、核心元器件等仍嚴重依賴進口。
以改革促轉方式調結構
祝寶良指出,目前産能過剩主要集中在重化工領域和大企業,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對地方政府的財稅支持力度大,這一輪化解工作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馮飛表示,政府行政力量推動産業發展是造成這一輪産能過剩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行政力量主導産業發展,特別是以土地、礦産資源、投資配套等極具誘惑力的手段吸引大型投資項目落地,使部分企業更加看重投資項目以外地方政府所給予的資源,造成投資行為異化。而從中央政府角度來看,投資項目行政審批制度存在弊端,扭曲了投資者行為。”
“一方面要轉變思路,標本兼治,採取短期措施與長效校正機制相結合的方式。”馮飛指出,地方政府土地的出讓、礦産資源的出讓要公開、透明、合規。另一方面,要推動破産和産業重組,通過實施節能減排加速部分企業退出,同時建立退出援助體制對失業職工進行再就業和培訓。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研究室主任牛犁認為,當前必須用市場機制來化解産能過剩,減少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干預和控制,改變G D P挂帥的地方官員提拔體系。“改變現有的財稅激勵體制,加快資源稅改革,加快徵收環保稅,加快兼併重組步伐,提高産業集中度。”
“化解産能過剩關鍵要靠改革,把權力進一步下放,凡是市場和企業能決定的都要交給市場和企業。”祝寶良指出,化解産能過剩必須依靠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以淘汰落後産能為契機,加快調結構步伐,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服務業,培育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