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太原棚改:民生改善和古城保護的“雙贏”實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9月22日 19時5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9月22日電(記者 張晶、魏飚、劉懷丕)地處山西太原市中心的府西街今年9月剛完成擴建通車,這個昔日因“位於閻錫山督軍府以西”而得名的道路,如今兩旁高樓林立,精品購物商廈的LV等奢侈品巨幅廣告格外醒目。

    就在距離LV廣告牌不遠巷子裏的一個雜亂四合院內,87歲的住戶孫廣海每天早上都要讓兒子挑著扁擔去百米外的公共水房打上兩桶水。

    走進孫廣海的家,古舊的木頭大門斑斑駁駁,兩個鐵環挂在上面,上下兩排是胳膊粗的鐵釘,破舊中顯示著歷史的滄桑。大門正對的是一堵照壁,照壁前放置著雜物,透過縫隙能看到舊時磚花鑲嵌的字跡。

    轉到照壁後面,一個狹長的四合院呈現于眼前。之所以“狹長”,是因為一些人家在門前又加蓋了小房子,遮蓋了院子的舊貌。

    孫廣海生活的地方叫做“後雙龍巷”。這是清末以後外來人口集中雜居的一塊民居。現在保留下來的,大都是獨門小院,有四合院,也有南北兩間的,院小擁擠,建築佈局不規則,街道有的爬坡,有的拐彎,基本上只留下窄窄的小巷通行。

    孫廣海告訴記者,這裡生活非常不方便,家裏沒有自來水,每天只有早上8點到9點,下午5點到6點之前公共水房才開門,每桶水2毛錢。家裏沒有暖氣、天然氣、也沒有廁所,更不用談洗澡了。“城市的生活在這都享受不到。”

    太原擁有2500年建城史,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雖經多次戰火洗禮和歷史變遷,老城區內仍遺留下相當多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文物建築,一些傳統街區還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風貌特徵。

    然而,由於城市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四合院中居民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很多人在四合院裏蓋了大量私人房屋,再加上歷史街區沒能及時修繕,這裡漸漸成了城市的棚戶區。

    “但這樣的棚戶區是有價值的。太原將來的定位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的城市。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一定要體現出來。”太原市長耿彥波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從2008年開始,太原將這些使用年限久、基礎設施不配套、交通不暢的集中連片平房和簡易樓房納入城市棚戶區改造範圍。

    “很多棚戶區的居住環境非常差,城市要以人為本,我們要改善百姓的生活質量。”耿彥波説。

    48歲的呂俊傑住在雙龍巷40多年了。家裏四口人,擠在一個20平方米的低矮平房裏。“奶奶跟孫子就只有一張小床。現在孩子出去讀書了,才勉強住得下。”呂俊傑説。

    呂俊傑住的房子近期被列入棚戶區改造範圍,他興奮地拿出政府給的房屋徵收與補償方案,給記者算了筆賬:在原建築面積上無償贈送15平方米,贈送後不足55平方米的,不足部分按1000元/平方米,超過55平方米不足70平方米的,不足部分按照2000元/平方米。

    “我想要個70平方米的,先搬的還有2萬獎金,算下來,我花個3萬多就能住進新房子了!”呂俊傑甚至都想好了房子要怎麼裝修,他説:“以前是將就著過活,搬家後我也要講究地生活!”

    古城的保護和開發是中國很多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共同難題。居民搬遷之後,這些歷經風雨的古老建築將如何定位?

    太原市房管局總工程師張屹東説,太原將嚴格按照“整舊如舊”的原則,利用原材料、原工藝、原性制、原結構對歷史建築進行修繕。把舊的、有特色的東西都保存下來加以修繕,把後來違章搭建的全都拆除,恢復歷史原貌。

    張屹東介紹説,太原市歷史建築呈碎片化分佈,歷史文化保護將以路為基,把點穿成線,以線形成面,做成“城市會客廳”。

    “古老的四合院還可以改造成接待遊客和歷史文化展覽的地方。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也能推進文化旅遊。”張屹東説。

 
 
 相關鏈結
· 4年難回遷--哈爾濱道裏區民主地區棚改項目追問
· 審計署:未來五年棚改將加力 資金審計絕不放鬆
·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棚改就是讓百姓得實惠
· 新一輪棚改再提速 2013年304萬戶任務可如期完成
· 王安順:把棚改工作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抓手
· 兩部門:棚改補助金不得用於經營性設施建設支出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