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李亞紅)北京市醫改辦近日表示,北京市通過一系列改革,開放醫療服務市場,為社會辦醫騰出發展空間。未來北京市需要新建醫療機構時,優先安排社會資本進入,在土地、醫保、人才、稅收等方面給社會資本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批准社會辦醫機構163家。顯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信心明顯增強,進程明顯加快。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表示,北京市鼓勵社會資本在北京郊區新城、重點鎮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區舉辦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康復、護理、中醫、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醫院;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擁有高新技術和專科優勢的醫療機構等。
減少不公平待遇、與公立醫院“共進退”一直是民營醫院經營者的願望。記者採訪了解到,社會資本投資醫療機構遇到的第一個障礙是土地問題。北京三博腦科醫院是一所社會資本辦的醫療機構,該醫院院長張陽説,國務院出臺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對社會資本創辦醫療機構的用地,可通過劃撥或協議出讓方式進行支持,這解決了民營醫院發展的一個很大難題。“如果走‘招拍挂’方式拿土地,要辦醫院難度太大了。”
“醫保”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民營醫院,有些未納入醫保定點的民營醫院,不得不面對患者流失或拿醫院的處方到其他醫院開藥的尷尬。北京市2012年發佈《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若干政策》,對民營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在市場準入、醫保、稅收、價格、土地、投資、人才、學術建設、政府採購等政策方面均做出具體規定,對社會辦醫療機構與政府辦醫療機構同等待遇。
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營利性、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醫藥企業,依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張陽説,北京市也將啟動這一政策。
民營醫院還有一大發展難題是難引進、留住大專家。“民營醫院聘請到大專家後,大專家因為離開公立醫院,就被學術圈子邊緣化了,這些專家在中華醫學會等學術團體的任職都沒有了,因此難留住專家。”張陽説,國家新出臺的政策規定,民營醫院的學術地位和公立醫院對等,這就給民營醫院留住大專家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前,北京市的民營醫院仍然存在數量多、規模小的狀況。北京市醫改辦表示,北京市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發展連鎖化運營和大型醫療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