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浸淫長春秀——長春建設綠色森林城市紀實
新華社長春10月18日電(新華社記者郎秋紅、宗巍、趙夢卓)天,藍得眩目;樹,翠色慾滴。
十月的長春,給許多外地遊人帶來意外的驚喜。一排排高大的青楊、一個個精緻的街頭小品、一座座美麗的園林,放眼望去,滿目皆綠;人們徜徉城市,仿佛置身林中,盡情呼吸,流連忘返。
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城市長春在城市建設改造中,將綠色發展理念擺在突出位置,堅持生態優先,民生優先,在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基礎上,進一步升級打造綠色宜居森林城。
增林添綠 城因林而秀
“大馬路,四排樹,圓廣場,小別墅”,曾是這個城市特點的真實寫照。歷史上的長春,就曾以“森林城”聞名。人民大街、新民大街等主要街路兩側,綠樹環抱、草翠花香,置身城市宛如置身林中。
更讓長春人驕傲的是,城市的東南還有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4.3平方公里的清澈潭水,100多平方公里的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莽莽林海,夏日蒼翠欲滴,秋日層林盡染,美不勝收,更是天然氧吧和城市綠肺。
然而,隨著長春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綠色空間也被大大擠壓。綠化率在全國曾經數一數二的長春市位次後移。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溫室效應等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也日漸突出。今年1月份,一向空氣質量良好的長春市竟然出現多個重度污染天氣。
痛定思痛,長春市提出建設綠色宜居森林城,放大森林的生態效應,建設好城市森林、城市濕地、城市水域、城市綠地,“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據長春市園林綠化局局長周亞昆介紹,截至9月末,全市今年已投入資金約30億元,啟動新建公園14個,新建綠地39塊,高質量完成30個單位庭院、小區的綠化建設改造。目前長春市建城區綠化覆蓋率41.5%,綠地率36.5%,人均公園綠地11平方米。
生態治污 林因水而美
城市,因樹有了生命,因水增添了靈氣。
驅車前往長春高新北區西南部,站在北湖大橋放眼望去就是面積近11.97平方公里的北湖國家濕地公園。溝汊蜿蜒,蘆花飛雪,碧綠的湖水中不時有天鵝和野鴨遊過。大片原生態濕地既有江南的婉約又有北方的豪放。
其實,在2009年前,這裡是一片沼澤,周邊堆滿垃圾。居住在這裡的奮進鄉金錢堡村居民説,那些年除了忍受垃圾的惡臭外,還要時刻提防水災。由於地勢低窪,多條河流及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污水在此匯聚,經常“小雨上炕,大雨上房”。
2009年,長春市投資30億元治理北湖。建設過程中,通過生物降解技術處理了240萬立方米的垃圾,還通過建設人工濕地凈化污水,併為湖區提供清潔水源,逐漸恢復生態。
像北湖一樣,北方缺水城市長春通過生態治污,恢復了大片水域。
伊通河流經長春市區18.75公里,被稱為長春市的“母親河”,也承擔著長春市部分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排放重任,近年來一直是長春市環境治理的一個重點。長春市伊通河管委會副主任王成田説,過去伊通河治理主要是防止洪澇災害,現在理念改變了,變得更加注重生態。
原來河兩側的池塘一般填死,現在則保留開發,能夠涵養水;原來上游水庫放水主要考慮防洪,現在保證安全前提下,定期放水,讓河水流動起來;原來河兩岸的花木少,現在按照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理念增加了20多種花草品種。
記者站在伊通河湖心島憑欄遠眺,只見河水宛如一條玉帶,穿城而過。兩岸垂柳依依,花香四溢。
法規“護綠” 讓城市更秀美
周亞昆的案頭,這幾天一直放著一本《長春市綠色宜居森林城之生態綠地系統專項規劃(2013-2030)》。周亞昆介紹,這個規劃已經初步完成,有望在今年10月末的長春市人大常委會議上審議並做出具有法規效力的決議。
“如果説這些年長春市的生態發展順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斷通過健全法律法規來完善制度保障,從而推動生態建設常態化發展。”
建設綠色宜居城市,最難的是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這些年,長春市從企業和相關利益方“嘴”中搶奪綠地的事例很多。長春市委書記高廣濱説,建公園還是建房子,體現的是不同的發展觀,生態優先還是利潤優先。賣地可以取得當期效益;留一塊綠地,暫時賣不出錢來,但是給子孫後代留下了永遠的“綠色銀行”,這也是城市永久的競爭力。
近年來,長春市先後制定了《長春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長春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長春市庭院綠化管理辦法》等,今年又出臺了《長春市公園條例》《長春市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督管理辦法》,明確相關責任,制定處罰措施,通過法律法規的方式將生態建設制度化。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因林秀,林因水美。一個新長春正在迎面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