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0月20日電(記者 何偉)監測顯示,自2005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好轉,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三江源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總面積39.5萬平方公里,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區天然濕地、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2005年,國家投入75億元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為保護這裡的生物多樣性,青海省採取退牧還草、野生動物保護工程、珍稀土著魚類增殖放流等綜合措施,已經取得實效。
據監測,三江源地區藏野驢、藏羚羊、岩羊、野牦牛、藏野馬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棲息活動範圍呈擴大趨勢。目前,黃河源區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的藏原羚數量已達4萬隻以上,比10年前增加了1.5萬隻;藏野驢3萬多頭,增加了2000多頭;岩羊7000多只,增加了4800多只,其他野生動物和各種野生鳥類的數量也有明顯增加。
從2006年開始,青海省依託黃河上遊蘇只河魚類增殖站、瑪可河川陜哲羅鮭救護中心等科研保護基地,累計向黃河、長江流域上遊地區放流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齊口裂腹魚等魚苗近600萬尾,極大地補充和恢復了三江源漁業水域魚類種質資源,促進了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
“目前,三江源地區各生態系統類型變化趨向穩定,區內草地凈初級生産力皆呈增加趨勢,水域和濕地面積增加,濕地生境轉好。森林減少趨勢得到遏制,草地減少趨勢緩解,草地植被覆蓋度有所增加,荒漠化明顯遏制,代表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加,提供給野生動物的食物和活動空間有效改善。”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李曉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