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運用科技每年挽回因災損失糧食100億-200億斤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11日 16時5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昌11月11日電(記者 高皓亮)“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發展避災、減災農作物種植模式,每年可挽回因災損害糧食100億—200億斤。”10日在南昌召開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年會上,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茂松説。

李茂松指出,自然災害頻率加大,南方乾旱日益常態化,各地自然災害持續時間和歷年之最的記錄不斷刷新,這都意味著糧食生産面臨的重大自然災害呈進一步加重趨勢。

為應對這一趨勢,科技部于2012年啟動“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篩選耐抗災農作物品種,開展防災減災技術培訓,研究面向農民的實用防災、減災、避災技術與農作物種植模式等科技手段,最大程度地減小乾旱、洪澇、低溫三大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産的影響。

“通過種子對乾旱、低溫等災害天氣的抗逆性,能把災害的損失從以前的30%降低到5%左右。”四川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湯永祿告訴記者,為應對四川的乾旱災害,研究所引進設在墨西哥的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的優良種子資源,與當地品種進行雜交選育的抗逆小麥種子,能在小麥從播種到成苗期間有效儲存有機物和營養成分等幹物質,進而幫助作物撐過旱災階段。

在環洞庭湖糧食主産區的湖南省安鄉縣,科研人員研究發現,受漬水、冷浸等災害天氣的影響,村民們以往種植的油菜經常損失嚴重,而來自北方的亞麻卻能克服洞庭湖區冬季的低溫連陰雨天氣。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揭雨成告訴記者,原本主産區在北方的亞麻,因為與糧食生産的衝突近年來種植面積嚴重萎縮,導致中國80%的亞麻原料依賴進口。在環洞庭湖區冬閒田因地制宜引進亞麻,不僅能有效避災、減災,同時還將有效地彌補這一缺口。

李茂松説,在耕地面積整體不斷減少,糧食單産提高已到一定水平的背景下,通過科技手段減輕重大突發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産造成的損失,對糧食持續穩定增産,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相關鏈結
· 任正曉主持召開糧食局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會議
· 貴州省政府制定出臺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意見
· 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赴吉林調研秋糧收儲工作
· 金磚國家農業部長共商糧食安全 簽署聯合聲明
· 黑龍江糧食總産有望再創新高 秋收進度達9成以上
· 黑龍江省收穫農作物20982萬畝 糧食再奪豐收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