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26日 15時10分   來源:新華社

    讓每個中國人享有幸福和尊嚴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七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新華社記者吳晶 周瑋 呂諾 吳晶晶)35年,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劃出的歷史軌跡舉世驚嘆。

    從上學到就醫,從文娛到體育……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科教文衛體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得到滿足,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美好願景逐步化作現實。

    教育科技比翼齊飛 人口素質大幅提升

    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689萬人,比1978年增長16.1倍;在校生2391萬人,增長26.9倍;畢業生625萬人,增長36.9倍……這是近日由國家統計局發表的分析報告。

    這組幾何式倍增的數字所反映的,是中國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跨越式發展。

    “我們創造了窮國辦大教育的奇跡。”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説。這種奇跡也發生在他身上。如果沒有恢復高考,朱永新可能永遠拿不到上大學的那張推薦表,只能繼續當搬運工、泥瓦匠、翻砂工。

    改革開放,改寫了一代人的命運,讓我國教育科技事業迎來全面復蘇的春天。

    “中國已取得可喜的巨大成績,我們很自豪能與中國合作。”聯合國兒基會駐華副代表蒂姆·薩頓對中國的全民教育進展給予這樣的肯定。

    就在不久前,聯合國兒基會駐華辦事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發佈了《實現全民教育及前景:中國全民教育報告(2000-2010)》,指出:中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惠及1.6億學生;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和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達9.6年和12.7年;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08%;小學適齡女童的凈入學率超過男童……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與科技事業比翼齊飛,為邁向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支持。

    從正負電子對撞機震撼出世到秦山、大亞灣核電站並網發電,從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全部研製成功到載人航天、載人深潛捷報頻傳……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我國科技事業成果豐碩。

    從數字電視到半導體照明,從智慧交通到防災減災,從重大新藥創制到食品安全……伴隨著科技的普及、教育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重大成果在服務百姓、改善民生中發揮重要作用,不斷提升著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公共衛生顯著改善 建立完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

    “沒有國家政策,我們這個家早就垮了。”四川省中江縣太安鎮保安村村民蔣雄軍對記者説。

    3年前,蔣雄軍的兒子蔣浩患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超過11萬元的治療費用一夜間讓這個年收入僅8000元的家庭陷入絕望。然而,因為新農合和民政救助政策的落實,孩子的治療費用“奇跡般”地“有了著落”。

    老百姓“病有所醫”的期盼,正在日趨完善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中找到回應。

    2009年至2012年,中國政府初步建立起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兜底,商業健康保險及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為補充的醫保制度體系。

    在佔世界人口1/5的中國推行以公益為導向的醫改,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創舉,更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説,在不到5年時間裏,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了95%的中國人口,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醫改的艱辛探索,是中國醫藥衛生事業加快改革、發展進步的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國家統計局的分析報告指出:2012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機構95萬個,比1978年增長4.6倍;衛生技術人員668萬人,增長1.7倍;醫院和衛生院床位527.1萬張,增長1.9倍。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0年的74.8歲。

    伴隨著我國公共衛生服務基礎能力的提升,歷經“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考驗,我國還探索建立了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基本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

    曾任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的傑福瑞·考普蘭博士與中國結緣已有30多年,他見證了中國為創建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高級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所付出的努力,也親歷了北京、上海等地建立慢性病防治體系的進程。

    “自從第一次來中國時,我就對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保持樂觀,現在更加樂觀。”目前擔任中國疾控中心高級顧問的考普蘭説。

    文化權益有保障 民間體育更蓬勃

    在上海,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可按需自主選擇,預訂品種豐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服務機讓借書、還書如在ATM機上存取款一樣方便;在吉林500多支農村放映隊穿行在鄉間村屯,數字電影成了農閒時的主要娛樂……這樣豐富的文化生活,對於30多年前的中國人而言,的確難以想象。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國家統計局的分析報告以詳實的數字書寫著文化的繁榮振興:2012年末,全國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7321個,比1978年增長1.3倍;公共圖書館3076個,增長1.5倍;博物館3069個,增長7.8倍;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7.51%和98.20%。2012年,生産故事影片745部,而1978年僅生産46部……

    在前所未有的文化建設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全部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確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基本實現……

    在愈加注重“軟實力”競爭的國際賽場,體育健兒一次次刷新全球紀錄。

    198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在洛杉磯舉辦的夏季奧運會,實現了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在2000年悉尼夏季奧運會上,首次進入奧運會金牌榜前三名,金牌總數位居第三;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首次名列奧運會金牌榜首位……

    35年成果豐碩。國家統計局分析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的35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35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35年。  

 
 
 相關鏈結
· 圖表: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四
·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三
· 《決定》解讀:如何充分認識改革開放偉大歷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