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改革棋局走出新定式
新華社上海11月28日電(新華社記者季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承載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全域面積的上海浦東新區,改革大棋局由此煥然一新。浦東正將三中全會精神體現到綜合配套改革的各項試驗試點中,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創新,化優勢為勝勢。
佈局:精兵簡政、簡政放權
走好區域發展這盤棋,佈局是基礎,關鍵的棋子便是引領發展的地方政府和幹部隊伍。
單純從數字上看,浦東新區的幹部隊伍已經相當精幹:新區區委設工作部門7個,區政府設工作部門19個,萬人行政編制數4.9人,不到上海全市平均數的二分之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也似乎空間不大:2005年綜改以來浦東行政審批事項從最初的724項減少到242項,平均審批環節從3.4個精簡到2.8個,平均審批時限從法定22個工作日壓縮到承諾8.4個工作日,此外還取消和停止徵收252項收費項目。
但在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的過程中,浦東還是決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精兵簡政:明年將把區級機關編制核減15%,區級機關內設機構數核減15%,“減下來”的幹部和編制將下沉到管委會和重點街鎮,夯實開發和服務的第一線。
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將是浦東改革的一大重點,突破口就放在問題暴露較多、與群眾切身利益又息息相關的市場監管領域。從明年起浦東的工商、質監和食藥監部門將整合為“市場監督管理局”,從而形成一個覆蓋生産、流通、消費全過程的統一監管體系,“九龍治水”式行政管理模式的弊病也由此得以根治。
中盤: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如何不斷增強改革棋局上的子力,浦東走的是一條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道路。
五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曾讓外向型程度極高的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遭受沉重打擊,一度有50多家企業選擇搬離,10多萬平方米的廠房空置,工業産值銳減百億元。
痛定思痛,金橋人選擇了由傳統的製造業向新興的信息網絡文化産業轉型。隨著中國移動手機視訊基地、中國電信視訊運營中心和大唐電信上海産業園三大龍頭項目的集聚,金橋實現從“製造基地”向“數碼先鋒”的華麗轉身。
上海金橋集團總經理黃國平介紹説,今年金橋的工業生産總值預計將與去年持平在1600億元的規模,但區域營業總收入有望增長到5200億元,二産和三産結構的比例也由五年前的9:1調整為目前的6:4,基本形成先進製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二元驅動的格局。
“優二進三”,成為浦東前進的不二方向。去年浦東新區金融業實現增長值1069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的18%,成為浦東最大行業。目前浦東金融機構總數已近800家,排名全球前十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相繼落戶,擁有中外資各類股權投資企業1330家,管理資金2510億元。
浦東新區副區長嚴旭説,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成立,為浦東金融業下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浦東將充分發揮制度創新的溢出效應,探索自貿試驗區與陸家嘴金融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提升金融服務業能級。
氣場:二次創業、決戰決勝
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來推進改革開放,對於改革棋局的成敗,殊為關鍵。
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後,中外金融機構紛紛要求入駐,區內辦公場地一時供不應求。為支持自貿區建設,上市公司外高橋股份7天內從自有的獨棟辦公樓中遷出,將房子提供給花旗銀行等金融機構入駐,全員則搬遷到一個待拆遷的簡陋倉庫辦公。
上海外高橋集團總經理舒榕斌曾作為“浦東開發18勇士”,親身參與上世紀90年代的浦東開發開放。他説:“能在第一線參與兩次改革開放的高潮,是我一生的榮幸。浦東就是要傳承好敢創新、敢擔當的精神,從一次創業走向二次創業的成功。”
在二次創業精神的鼓舞下,浦東全區正形成合力,“揮師南下、決戰臨港”。位於東海之畔、與上海自貿試驗區相鄰的臨港新城,是上海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基地,也是浦東二次創業的新戰場和新支撐。
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黨組書記朱嘉駿説,臨港新城將充分用好三中全會契機,主動依託自貿試驗區建設的示範帶動效應,探索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做好高端産業開發和高水平城市建設,力爭早日建成研發創新能力強、高端製造業集聚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引領區和産城融合發展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