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 陳國軍 袁軍寶)“山東金改22條”、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三分之一以上、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一圈一帶”縮小東西差距……
一向以“穩”字當頭的山東,今年以來針對“發展短腿”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創新大手筆,讓傳統的山東呈現出改革先行者的豪邁,勾畫出以改革創新爬坡過坎、打造發展升級的戰略新路徑。
改革放權敢為人先
今年8月份,山東率先推出省級金融新政綱領性文件--《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引發熱議,被業界稱為“山東金改22條”。
10月13日,國內區域性交易市場掛牌的第一隻企業集合私募債“13新農債-沂蒙山、徒河2013年集合私募債券”在山東發行;10月28日,山東省政府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發展民間融資機構的意見》;11月6日,齊魯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公司化改革完成,率先在國內開始打造中小企業投融資平臺和以資本要素為特徵的金融綜合交易平臺。
“山東金改”僅僅是先行先試的序幕。一系列率先“吃螃蟹”的背後,折射的是山東上上下下呼喚改革的緊迫聲音。偏重的産業結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區域發展差距拉大……讓山東的決策者有了登高放眼的豪氣:以改革釋活力、贏紅利,實現山東發展的浴火重生。
今年以來,一系列向政府自身權力“開刀”的改革在山東緊鑼密鼓地推進:凡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行業組織能夠自律管理的,不設行政審批;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的,不設前置審批。
“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才能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和創造力。”山東省省長郭樹清説,力爭5年內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三分之一以上,辦結時限比法定時限縮短50%以上,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優的省份之一。
調整動力以服務業撬動轉型升級
能耗第一大省的帽子、偏黑偏重的産業結構,在給山東帶來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讓山東苦不堪言。近幾年,山東一直在通過淘汰落後産能、結構升級、創新驅動等改造傳統産業,但如何讓經濟更健康持續發展,成為山東發展繞不開的一個“坎”。
“發展服務業是打造山東經濟升級版、推動長期健康發展的新引擎。”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一語道破山東發展的新動力、新希望。
為調整發展動力,山東提出到2015年,徹底取消高污染行業的排放特權,不再審批鋼鐵、水泥等新增産能項目。與此同時,山東省11月1日印發《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4日召開全省加快服務業發展會議。
如今,一場轉換發展動力、發展服務業的攻堅戰在齊魯大地打響。信息、物流、教育、研發、文化、旅遊、養老、醫療、金融以及各種商務服務被列入了十大發展重點;各類政府産業扶持和結構調整資金主要投向服務業,不再投入競爭性工業領域;打破行業壟斷,除國家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外,允許各類社會資本平等進入各服務業領域……
“山東服務業30條”釋放出服務業發展的潛力。今年前三季度,山東服務業的固定資産投資超過了12000億元,同比增長兩成多,佔到全省固定資産投資比重的近一半;山東信息軟體業務收入同比增長突破30%,高於全國平均增速7個百分點以上。
根據山東省提出的目標,力爭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0%左右,基本形成服務業佔主導地位的經濟結構。
“一圈一帶”創新區域發展新高度
從11月2日起,濟南至萊蕪間的城際快客由原來的38元降至20元,讓兩地市民提前感受到“一體化”的便捷。此後,濟南市和萊蕪市將陸續取消省道通行費用、實現區號統一、實行戶籍同城管理。
濟南和萊蕪的逐步同城化只是山東創新戰略發展的具體體現之一,山東今年8月規劃實施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西部經濟隆起帶”兩大發展戰略,涉及11個市,涵蓋山東超過60%的面積和人口。
“沒有中西部地區的崛起和富裕,就談不上全省的協調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務鋒説,隨著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先後上升為國家戰略,山東迫切需要進一步將區域發展戰略的紅利釋放到全省,拓展發展新空間。
當前,支持“一圈一帶”的交通建設投資已提上日程。僅今年山東財政就籌資37.4億元財政資金,支持德州至商丘、濟南至東營等高速公路建設。
除了交通先行,山東在財稅、土地、投融資、載體建設,金融、人才、科研、産業等方面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加強區域協作整合、形成産業聚集的發展合力等各個方面都規劃了一系列具體措施。“真金白銀”式的支持中西部經濟“洼地”崛起成為“一圈一帶”的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