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領導活動
 
曾培炎撰文:深入學習江澤民同志的經濟建設思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20日   來源:人民日報

深入學習江澤民同志的經濟建設思想 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曾培炎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的13年,是新中國發展史上一個非同凡響的時期。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世界經濟頻繁波動,一些國家經濟停滯,社會動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撫今追昔,我們深切感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發展進程,處處體現著江澤民同志對經濟工作的正確領導和精心指導。在這13年中,江澤民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新鮮經驗、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江澤民同志的經濟建設思想。它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闢了黨對建設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新境界,充分體現了江澤民同志作為一位真正馬克思主義者的巨大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剛剛出版的《江澤民文選》,集中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重大成果,系統地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為我們深入學習、全面把握江澤民同志的經濟建設思想提供了有利條件,對於指導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係人心向背、事業興衰。江澤民同志指出:“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一重要論斷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關於發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揭示了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問題的根本辦法。江澤民同志在領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就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等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必須不斷發展生産力。江澤民同志強調:“繼續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們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要靠發展;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要靠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履行我們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國際責任,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也要靠發展。”他告誡大家:財大才能氣粗,落後就會挨打。江澤民同志還指出,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保持較快的、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速度。發展必須堅持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實現人民願望,滿足人民需要,維護人民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必須堅持營造良好的內外環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為發展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在江澤民同志的經濟建設思想指導下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實現了國內生産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十幾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先進生産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産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因,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而在生産力中,人又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江澤民同志指出: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大力促進先進生産力的發展,是我們黨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他強調:人是生産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江澤民同志的這些重要論斷,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産力理論。發展先進生産力,必須堅持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産力的重要作用,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促進社會生産力跨越式發展。發展先進生産力,必須堅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進現代化事業。發展先進生産力,必須進一步解放生産力,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産關係同生産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産力發展和各項事業全面進步,造福于廣大人民。

    抓住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綜觀全局,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加快發展必須善於抓住機遇,珍惜機遇,用好機遇。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在黨的十六大上他又強調,本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文化進一步繁榮;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提出,深化了鄧小平同志關於分階段、分步驟地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思想。實現這一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實踐證明,這些要求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願望,凝聚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

    加快發展生産力,要建立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江澤民同志指出:“發展必須堅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他根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鄧小平同志關於計劃和市場關係的重要論述,總結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把握時代前進的要求,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不僅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程中是開創性的,而且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也是前無古人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堅持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一項嶄新的事業。黨的十四大召開前,對經濟體制改革走什麼路的問題,曾經有過幾種不同的認識,如建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等。1992年6月,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改革的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改革的藍圖和基本框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既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又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江澤民同志強調,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並非多餘,並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製度、國家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應有之義。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一是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二是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鬚髮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應當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江澤民同志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必須提高國有經濟的活力。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要按照“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革,使國有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生産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實踐證明,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我國社會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它的快速發展,對繁榮經濟、擴大就業、增強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是對傳統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只有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才能調動最廣大人民的勞動積極性,保證社會公平,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實行按要素分配,才能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經濟發展。江澤民同志強調:“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同時要把調節個人收入分配、防止兩極分化,作為全局性的大事來抓。”必須規範分配秩序,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同時,必須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建設,使全體人民能夠共享發展和改革的成果。

    堅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相結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徵。江澤民同志指出,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促進商品和生産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發揮市場作用,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激發經濟活力。同時要看到,市場也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的一面,國家必須對市場活動加以正確的引導和調控。江澤民同志強調:“微觀經濟越放開,市場化的進程越快,要求宏觀調控越有力和靈活有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要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完善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綜合運用經濟杠桿進行調節,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堅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必須打開大門搞建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江澤民同志形象地説:“‘引進來’和‘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兩個輪子,必須同時轉動起來。”經濟特區在我國擴大對外開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早在1980年,江澤民同志在對國外經濟開發區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關於在廣東、福建兩省設置經濟特區的説明,直接推動了興辦經濟特區的工作。1994年,他在廣東考察工作時進一步指出經濟特區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在黨的十五大上,他強調,要“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提高”。“走出去”既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1997年,江澤民同志在會見全國外資工作會議代表時提出,在努力擴大商品出口的同時,必須下大力氣研究和部署如何“走出去”搞經濟技術合作。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談判過程中,江澤民同志闡明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原則。遵照這些指導原則,我們始終掌握了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主動權,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了世貿組織,促進了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在江澤民同志關於“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不斷完善。目前,我國進出口總額已躍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資額累計超過8000億美元,對外投資額累計超過600億美元。

    三、必須走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道路

    多年來的經驗表明,我們講發展,難就難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問題往往出在偏重數量擴張,單純追求速度,而忽視經濟質量,效益不理想,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走出一條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在這13年中,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總攬全局,把握形勢,作出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穩定和發展農業、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決策,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根據形勢需要實行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既抑制通貨膨脹又防止通貨緊縮。由於自然、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曾長期受週期性波動的困擾,而每一次大的波動,都對國民經濟帶來損害,使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受到挫傷。針對這種情況,江澤民同志指出:“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主要運用經濟、法律的手段,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抑制通貨膨脹,實現經濟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在經濟工作的實踐中,他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顯示出駕馭宏觀經濟的高超的能力、水平和藝術,正確地把握了宏觀調控的時機、方向、重點和力度。1993年5月,針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江澤民同志在寫給國務院領導同志的信中指出,要抓緊時機解決。否則,解決問題的重要時機就會稍縱即逝。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倘若問題積累勢必釀成大禍。1997年12月,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波,涉及世界許多地區。我們要密切注視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為我所用,努力做到趨利避害。”13年間,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及時採取相應的財政、貨幣等政策,先是成功地抑制了通貨膨脹,實現了經濟“軟著陸”;其後又有效地克服了通貨緊縮的趨勢,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以及特大洪澇等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妥善地保護、引導和發揮了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使國民經濟的航船始終平穩地行駛在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上。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增長的波幅明顯縮小,再也沒有出現大起大伏的現象,開創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新局面。

    把“三農”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統籌城鄉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農業是安天下的戰略産業,尤其要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産,因為我們有十三億人口,如果糧食發生了問題,世界上誰也救不了我們。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抓住農村這個大頭,就有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主動權。”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還要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儘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同時,要促進農業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作用。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在資源環境等方面付出了很大代價。為了扭轉這種狀況,江澤民同志指出:“要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要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個重要論斷,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作出的重大貢獻,對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形成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産業格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不斷提高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平,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1996年,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指出,“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統籌考慮,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決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是江澤民同志首先提出並始終關心和推動解決的重大問題。世紀之交,他指出,“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是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思路”,“從現在起,這要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江澤民同志要求,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建設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區。這是落實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重大舉措,對於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1999年至2002年,江澤民同志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推進西部大開發。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部開發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三峽樞紐、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基礎設施投入使用,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風沙源治理等生態保護工程有序推進,科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特色産業正在形成,西部地區各族人民得到了實惠。實施西部大開發,標誌著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邁出重大步伐,對形成東中西部地區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把擴大內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産生較大影響,市場疲軟,出口負增長,經濟發展速度下滑。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我國國情出發,科學分析國內外發展趨勢,作出了擴大內需的重大決策,這不僅是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也是指導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戰略方針。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和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重要時期,具有市場潛力巨大的獨特優勢。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擴大內需,要積極調整投資和消費關係,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優化經濟比例關係,提高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正確處理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關係,加強統籌兼顧,促進協調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生産力水平、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打破,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和完善,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建設都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對此,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指出:“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各種關係,特別是若干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係。”“目的是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把握客觀規律,統一全黨認識,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江澤民同志先後到祖國大江南北調查研究,召開了一系列地區、部門和企業負責同志座談會。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他提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形勢下需要處理好的“十二大關係”,體現了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注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等思想方法。這是對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倡導的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統籌兼顧的領導方法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我們黨必須始終堅持的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促進各方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方法。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指導我國經濟建設和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科學理論和戰略思想。

    認真學習《江澤民文選》,我們要深刻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領會江澤民同志的經濟建設思想,繼續堅定不移地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完善體制機制,貫徹實施“十一五”規劃綱要,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讓我們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努力奮鬥。

 
 
 相關鏈結
· 胡錦濤在學習《江澤民文選》報告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 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學習《江澤民文選》
· 中央和國家機關、各人民團體組織學習江澤民文選
· 甘肅《江澤民文選》已售出部分中個人購買佔70%
· 論《江澤民文選》的重大意義:科學總結寶貴經驗
· 全國各地幹部群眾表示將認真學習《江澤民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