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村孩子接受更好的義務教育
劉延東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兩個百年”、“兩個全面”的奮鬥目標,為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把教育列為人民期盼“七個更”之首,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編織一張包括義務教育在內的覆蓋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這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實現現代化,基礎在教育、重點在農村。從一定意義上説,農村教育是興國之基、惠民之要,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乎社會公平正義。九年義務教育是人生連續受教育時間最長的階段,是打牢人生基礎的關鍵階段,對人的發展和未來幸福具有決定性影響。在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佔全國85%以上,農村學生佔全國70%以上,覆蓋了同齡學生的大多數。因此,辦好農村教育,直接關係2020年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還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連接點,只有為數以億計的農村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才能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才能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之後到河北阜平考察時講,“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可以説,農村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近年來,國家為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辦了一系列大事實事好事,既加大投入、加強建設,又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在推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上都邁出了重要步伐。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大幅提高。中央和地方投入3000多億元實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讓學校成為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營養改善計劃從最貧困地區起步,已經惠及3000多萬學生。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免費師範生培養計劃等提高了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績效工資、週轉房建設、職稱評定改革等措施改善了農村教師待遇。農村義務教育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呈現出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2011年,我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下簡稱“普九”),解決了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的問題。“普九”完成後,義務教育發展向何處去?十八大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所有孩子不僅“有學上”,而且“上好學”。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戰略任務,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確保到2020年基本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承載著群眾對公平教育和優質教育的雙重期盼,比實現“普九”更為複雜、難度更大。推進均衡發展首先要從最廣大的農村開始,這是因為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城鄉差距,使農村成為我國社會事業和教育發展最薄弱的地方。因此,一個地方教育辦得好不好,首先要看義務教育抓得怎麼樣;義務教育好不好,首先要看農村義務教育辦得怎麼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重視下,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實現4%,總量達到2萬多億元,佔財政支出的20%,各級黨委政府、各級財政部門為此作出了很大努力,成果來之不易。當前,在經濟下行、財政增收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中央仍把教育投入作為剛性支出,提出繼續增加但要用好的要求,體現了中央對教育的特殊重視,社會對此也高度關注。各級黨委政府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對農村義務教育傾注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大的財力,把錢用在刀刃上,向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做到雪中送炭,織好網、補短板、兜住底、促公正。本屆政府任期內,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實現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改善、教育質量提升、城鄉差距縮小,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為億萬農村孩子成長成才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堅持不懈鞏固提高“普九”水平
“普九”是新中國的一項世紀工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目前,我國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85%,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2.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2%,小學和初中的輟學率一直低於國家控制線(小學1%、初中3%)。但也要看到,我國義務教育城鄉差距還比較大,貧困、邊遠、民族地區差距更大,部分地區“普九”水平低、不穩定,鞏固提高的任務相當艱巨,決不能因為全面完成了“普九”任務,就有鬆口氣的思想。
義務教育是憲法和義務教育法規定的、所有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的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提供義務教育是政府法定職責,讓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是家長法定義務。當前,一些地方輟學現象仍然存在。過去學生輟學主要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現在情況更為複雜。少數家長覺得讀書無用,讓孩子輟學務工;個別地區學生因上學路遠不便而輟學;有的學生因厭學而輟學;有的家庭監護責任不到位,造成一些留守兒童逃學離校。這些現象都須引起高度重視。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到2015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3%,2020年提高到95%。這是硬指標、硬約束,必須確保。一是政府責任不能減。控輟保學實行屬地化管理,要納入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政績考核指標。學生在什麼地方輟學,所在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就有責任促其返學。二是學校工作要做實做細。加強管理,改進教學,以父母之心育人,幫助孩子成長成才。對學習困難、厭學逃學的學生,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三是全社會要形成合力。對沒有盡到責任的家長,要督促改正。對非法使用童工,出現一起查處一起。對流浪兒童,要動員社會力量,多措並舉,堅決減少以至消除兒童流浪現象。
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特別需要關注兩個群體,就是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因與父母長期分離,關愛不足,容易導致心理、情感、行為、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流動兒童也面臨入學和融入城市問題。要通過大力改善受教育條件,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體貼。寄宿制學校要優先接納留守兒童,城市公辦學校要為流動兒童提供更多入學機會,同時構建社會關愛服務機制,加強心理輔導和健康教育。要讓學校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城市成為流動兒童成長的樂土,老師成為最親近的人,讓孩子們學習有勁頭、生活更快樂。
結合貫徹中央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的八項規定,教育部要研究制定開展“普九”成果“回頭看”活動。這項活動要與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結合起來,與教育督導結合起來,與發揮社會各界的監督作用結合起來。通過“回頭看”活動,摸清底數,發現問題,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鞏固“普九”成果,推進義務教育水平有新的提高。
第二,科學合理佈局農村學校
近十年來,為適應農村人口流動和學生分佈的變化,各地對農村學校進行了佈局調整,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辦學效益和質量。但一些地方也存在盲目撤並、過急過快的情況,部分學生上學路程變遠,安全隱患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加重。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辦公廳2012年專門印發文件規範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盲目撤並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各地要進一步把文件精神落實好,創造條件讓農村學生安全便捷上學讀書。
一是嚴格規範佈局調整程序。各地要抓緊制定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專項規劃,教育部要加強對各地的指導,儘快完成規劃備案工作。完成備案之前,暫停農村中小學校撤並。確需撤並的學校必須嚴格履行程序,聽取各方面意見,充分論證,逐級上報至省級政府審批,堅決制止強行撤並。
二是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教育部要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儘快研究制定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標準和措施,配足宿舍、食堂、廁所、洗浴等必需設施,配齊管理服務人員,力爭本屆政府任內基本解決農村寄宿制學校數量不足、必需設施不完備問題。
三是辦好必要的村小學和教學點。要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改善村小學和教學點辦學條件,實施好“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項目,優先向村小學和教學點輸送優質資源。要培養更多一專多能的教師,解決好村小學和教學點開課不齊不足的問題。對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師,績效工資要予以傾斜。還可以採取走教、志願者支教等多種方式改善師資條件。
四是安全教育和防範工作時刻不能放鬆。在學校日常管理中,要做好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應急演練,提高學生防範人身傷害的能力。不少農村學生上下學路途遠、時間長,政府要統籌發展農村公共交通,根據當地實際,多種形式逐步提供校車服務。教育、公安、交通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為有通勤需要的學生打造一條“綠色通道”。
第三,因地制宜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
學校標準化建設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要繼續以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為抓手,大力推進標準化建設,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基本消除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逐步讓農村孩子也能和城裏孩子一樣享受基本教學環境和生活條件。
學校標準化建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標準化的教學設施。對每所學校的校舍、師資、實驗設施、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音體美器材等,要按國家基本標準進行配備。標準化建設是保基本,並不是要和城市最好的條件去比,更不能追求豪華。二是保障學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條件。宿舍、食堂、盥洗、廁所等滿足學習生活的基本需求,形成適宜學生健康成長、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三是科學有序的管理制度。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在學生、教師、財物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服務的科學化水平。教育部要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意見。需要強調的是,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標準化建設一定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防止盲目攀比。
第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
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根本在於遵循教育規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做到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是要鼓勵實踐、激發創新,改變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狀況;就是要尊重個性、因材施教,不放棄每一個孩子,讓學生健康活潑、全面發展。在農村學校推進素質教育,要結合實際,揚長避短,探索多樣模式,走出一條符合農村孩子成長特點的質量提升、內涵發展的新路。
一是大力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已在教育系統率先開展,要結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把“中國夢”教育引向深入,引導孩子們把個人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樹立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思想。農村學校更應從自身特點出發,讓孩子們從家鄉的變化中、從黨和政府對農村孩子的關懷中,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深入理解“中國道路”。要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述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孩子們自覺傳承“中國精神”。要激勵孩子把理想抱負化為實際行動,勵志圖強、艱苦奮鬥、成才報國,共同凝聚“中國力量”。讓每個孩子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二是按照能力為重的要求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義務教育階段是人的品格、個性和創造力形成的最重要階段。國家規定的課程要確保開足開好,不能降標準、打折扣。在此基礎上,突出教學方法創新,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保護好培養好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各地要根據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建立一批有特色的社會實踐基地,開發富有鄉村特色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延伸學習的“第二課堂”。要積極創造條件,讓農村孩子到博物館、藝術館、科技館開拓視野,與城市孩子結對交流,在社會交往和適應能力上得到更多的鍛鍊。
三是加強農村學校的體育和藝術教育。要強化學生的體育、科學、藝術教育,提高科學素質,培養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現在,青少年體質下滑的問題依然嚴峻,體育仍是學校教育的一塊短板。實現“健康中國”必須從孩子抓起。要開展符合農村特點的體育活動,把體育課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跑起來。教育部門與衛生部門要加強協作,在農村中小學開展定期體檢,建立學生健康與體能監測檔案。藝術教育薄弱的問題在農村學校還比較普遍,要統籌區域內鄉土文化、民間藝術、民族文化遺産等資源,鼓勵教師走教和兼職,探索簡便實用的藝術教育模式,培養學生藝術愛好和藝術素養。要加強體育、藝術類教師的培養培訓,調動社會支教的積極性,動員退休教師、大學生志願者、民族民間藝人等到農村學校支教,多種形式擴大農村體育、藝術教育資源。
第五,把營養改善計劃這項民心工程辦好
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是中央教育惠民的一項重大決策,啟動一年多來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國家試點已覆蓋699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含新疆生産建設兵團19個團場)、近10萬所學校,惠及2300萬學生,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550億元。同時,還有15個省份481個縣開展了地方試點,覆蓋3萬多所學校,惠及800多萬學生。統算起來,全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超過四分之一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享受營養補助政策。如此大規模對學生營養進行科學干預,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世界銀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兒童發展夥伴組織聯合考察後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中國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與借鑒。
營養改善計劃從最貧困地區起步,是一件好事。好就好在計劃內容好、起點選擇好,抓在了關鍵處,抓住了薄弱點。但這也是一件難事,難就難在試點集中在困難地區,699個縣都在中西部,有368個民族縣、431個國家級貧困縣、54個邊境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難就難在基礎薄弱,不少學校交通閉塞,食品採購困難,供餐條件簡陋。難還難在好事如何可持續,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將來還要擴大覆蓋面,必須持之以恒,越辦越好。
孩子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孩子吃好了,政府才能安心,社會才能放心。實施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是下了決心的,要幫就先幫最困難的群體,要做就先做最緊迫的事情,再難也要辦好。現在少數地方在實施中出現一些問題,如簡單化操作、供餐模式單一、地方資金不配套、管理跟不上、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等,這些問題雖是局部性的,但決不能掉以輕心。各地各部門要精細化管理,把好事辦好。一要確保營養改善。創新思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選擇供餐模式,確有需要又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逐步以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食堂建設要與學校標準化建設結合起來,實用即可。二要保障食品安全。營養改善計劃環節多、鏈條長,從農田到餐桌,監管難度大,各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層層把關,堅決防止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要追究責任。三要強化資金安全。資金要嚴格落實專款專用,嚴禁挪作他用。要做“加法”不能做“減法”,原先地方政府實施的政策性補助要銜接好,應由家長合理負擔的部分不能撤出,避免擠出效應。四要堅持陽光操作。透明公開是計劃實施的硬要求,要納入當地政務公開範疇,便於群眾知曉和社會監督,促進營養改善計劃廉潔運行。要加快建立實名制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全國聯網,保證每一個該享受補助的學生不被遺漏,每一筆補助資金不被冒領。
中央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實施這個計劃只是起步。希望各地就義務教育學生的營養改善開展試點,逐步擴大範圍,中央財政通過對農村、貧困地區安排獎補資金予以鼓勵。要從各地實際出發,研究制定成本在政府、家庭、社會之間怎麼分攤。教育部、財政部要會同有關省市,提出本屆政府任內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的具體工作方案。營養干預應逐步做到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全覆蓋,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科學干預。如城市要針對營養過剩、小胖子多等問題,科學設計營養干預辦法,使營養攝入與身體成長相協調。
第六,讓農村優秀教師進得來、留得住、教得好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高農村教育水平,關鍵在教師。近幾年,國家加大力度,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長期從教。但城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差距依然較大,優秀教師“穩”和“留”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村學校。2012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育部等五部委也專門針對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出臺了文件,關鍵在於落到實處。
一要提高農村教師職業吸引力。堅持以事業留人、感情留人、適當的待遇留人,讓更多的優秀教師紮根在農村。在工資待遇上,對農村教師要給予必要傾斜,把“不低於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的要求落實到位,並逐步提高。在職務職稱上,對長期在村小學和教學點任教的教師,給予特殊的制度安排,使他們有更多機會晉陞高級職稱。在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和週轉房上,要再做幾件實事,為農村教師解決後顧之憂。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設立專項資金,對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學點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教育部、財政部要抓緊拿出落實方案,爭取從2013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
二要健全多渠道的師資補充機制。國家的免費師範生計劃、國培計劃、特崗計劃要繼續擴大規模,並支持鼓勵地方實施相應項目,中央財政予以獎補。特崗計劃服務期滿後願意留下的教師,要保證入編入崗。城鄉教師校長輪崗交流要形成制度、擴大範圍,城市名校要與薄弱學校結對子,鼓勵建立學校聯盟,探索集團化辦學,提倡對口幫扶,實施學區化管理。
三要加大教師培訓力度。農村教師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不足,教學方法相對落後,科學、綜合實踐、信息技術、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緊缺,是制約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教師培訓要注重實效性和針對性,加強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和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訓,提高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技能。2015年之前,所有農村教師要輪訓一遍,讓他們有機會開闊視野、更新教育理念。
對一些地方存在的代課教師問題,2011年教育部等四部委下發了相關文件,但各地落實進度還不平衡,少數地方問題比較突出,群體性上訪事件時有發生。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要加強指導,各地要按照文件要求,把這件事妥善處理好。
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要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真正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牢固樹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抓教育就是抓發展,投入教育就是投資未來”的思想。辦好農村義務教育,是各級政府一項極為重要的職責,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加強的內容。要按照中央轉變職能、轉變作風的要求,健全政府統籌、齊抓共管的機制,教育、財政、發展改革、編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履職盡責、密切配合,及時研究解決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督導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的兩大支撐保障。信息化對促進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要與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企業加強合作,結合“三網融合”的進程,加快農村學校信息化步伐,建成網絡條件下的基本教學環境和教育管理平臺,實現“校校通、班班通”,使邊遠地區師生能夠零距離使用優質教育資源,同時也使邊遠地區的教師通過觀摩優質課程資料,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2012年,國務院頒布了《教育督導條例》,成立了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各地要落實《教育督導條例》,健全督導機構,加強督學隊伍建設。要將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教育督導工作的優先和重點領域,及時督導重大問題,加強動態監測,建立問責機制,並納入政府績效考評體系,促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再上新臺階。
辦好農村義務教育,影響深遠,責任重如泰山。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積極進取,紮實工作,為實現億萬農村孩子的人生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最新|活動|出訪|會議|論述|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