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社石家莊2月11日電(記者 張濤)中國傳統的新春佳節將至,一些民俗專家説,春節是與中國古代天文、氣候、農事以及民間信仰結合的産物,人們在歲末年初把一年的收穫奉獻于祖先靈前或幻想神的祭壇時,是對大自然和祖先的一次集中答謝。因此,春節是中國的“感恩節”。
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説,解析春節期間的每一天、每一項民俗活動,無不體現出對自然的感恩理念,從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別被稱為“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代表7類生物的生日,把人的生日放在其他動物之後,本身就表達了先民們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懷。
再比如,“祭灶神”是對灶火燒食之功的感念,“祭土地神”是對大地母親繁衍萬物的回報。春節期間,人們祭祀的各種神靈、物靈等正是農耕社會百態的濃縮。然而隨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這些被虛擬的偶像正在被淡化,人們的活動只不過是一種古老記憶的習俗。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霍尚德説,與祭祀各種神靈、物靈相比,春節期間,人們對自己祖先的祭奠則更為隆重。在中國許多家庭,經常能看到宗族家長率領著兒孫們虔誠地祭拜祖宗的場景。
從某種意義上説,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祭奠祖先正是體現了這樣的一種文化內涵,既充滿了對祖先功德的感激,又表達了讓祖先“庇祐子孫”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