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2003-2007年)
中國政府網
 

(2003年1月)

 

    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農産品供求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的發展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生産結構,優化生産力佈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我國農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使我國農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進口農産品增加對我國農業的衝擊不可低估,同時我國農産品出口形勢也不容樂觀。如果不能抵禦進口農産品的衝擊,擴大農産品的出口,勢必加劇國內農産品的“賣難”,影響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就業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要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在入世後的新形勢下繼續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最根本、最關鍵的是要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國際市場上農産品競爭的核心是比較優勢的競爭。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資源和農産品豐富多樣,農業生産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在國際競爭中的迴旋餘地較大。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重點培育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是儘快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生産力水平,促進新階段農業發展的戰略措施。

 

    本規劃提出的優勢農産品,是指在我國的資源和生産條件較好、商品量大、市場前景廣闊,在國內市場與國外産品競爭有優勢,能夠抵禦進口衝擊的農産品,或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能夠進一步擴大出口的農産品。根據當前形勢需要,選擇若干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採取一種産品確定一個發展思路,明確主要目標市場,選擇一批龍頭企業,推廣一套實用技術,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實施項目帶動的辦法,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培育,儘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産業帶區,輻射和帶動全國農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一、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的戰略意義

 

   (一)有利於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向縱深發展,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産力佈局

 

    調整結構是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中心任務。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優化農業區域佈局。近幾年,我國農業區域佈局的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地區結構雷同的問題仍很突出,特別是優質專用農産品生産還比較分散,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格局還未形成,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一些傳統農産品産區,由於規模小,産業鏈短,營銷服務跟不上,競爭優勢還不明顯。因此,大力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加快培育優勢産區,把各地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發揮出來,做大做強各具特色的主導産業和優勢農産品,是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步驟,對於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産力佈局,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於儘快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實行農産品區域化和專業化生産,形成優勢産區,是一些發達國家增強農業競爭力,擴大農産品出口的重要經驗。如美國已經形成了有競爭力的專用小麥、專用玉米和柑橘産業帶,法國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釀酒葡萄優勢産區。應對入世挑戰,選擇一些優勢農産品,在一些最能夠發揮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優勢的地區,進行集中生産,能夠達到較高的生産水平,形成較大的市場規模,降低生産成本,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於有效抵禦國外農産品衝擊,擴大農産品出口,在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權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三)有利於加快主産區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近幾年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減緩,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突出問題,而增收最困難、最緩慢的是從事大宗農産品生産的農民。入世後,大宗農産品主産區受到國際市場衝擊的可能性最大,這些産區農民增收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增加農民收入,關鍵是要增加農産品主産區農民的收入。優勢産區大都處於農産品主産區。加快培育優勢産區,發展優勢農産品,擴大市場份額,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營銷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可以開闢農民就業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長點。

 

    (四)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産和管理水平,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産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優勢産區發展主導産品,能夠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挖掘資源潛力,釋放和形成新的生産力。在優勢産區相對集中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産和管理水平,可以促進優勢産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通過優勢産區的示範和帶動,加快全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是在我國現有國情和土地經營制度基礎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當前,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的條件具備,時機成熟,必須抓住機遇,因勢利導,加快發展步伐。

 

    (一)指導思想

 

    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的指導思想是:從應對入世和促進新階段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著眼“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施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堅持以質取勝,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宏觀調控,實施政策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農業生産要素,重點培育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産品産業帶區,形成合理的區域佈局和專業分工,力爭在較短時期顯著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既要考慮國內市場,更要著眼國際市場;既要瞄準現實需求,也要著眼潛在需求。要立足多樣化、優質化市場需求,重點發展市場佔有率高、國內或國際市場前景廣闊的優勢農産品。

 

    堅持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綜合考慮資源條件、生産基礎、市場環境以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因素,揚長避短,優先發展具有一定基礎和競爭力的産品和産區,儘快形成規模優勢。

 

    堅持産業整體開發的原則。發展優勢農産品,要著眼于提高産業的競爭力,立足開發整個産業,打造名牌産品,構建優勢産業群體,延伸産業鏈條,提高産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

 

    堅持以質取勝的原則。適應市場競爭和消費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提高優勢農産品內在品質,進一步提高産品的分級、包裝、儲藏、保鮮和加工水平。完善農産品質量安全標準、檢測檢驗和監督體系,提高優勢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

 

    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選擇優勢農産品要根據入世後參與競爭的需要,扶優扶壯,不能面面俱到;選擇優勢産區要相對集中,優中選優,不能到處布點;投資建設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不能全面開花。

 

    堅持尊重農民意願的原則。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産,必須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切實尊重和保障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和生産經營自主權。要加強政策引導和信息服務,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企業和農民等各方面的積極性。

 

    (三)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經過5年努力,優先培育11種在國內外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産品,形成35個具有鮮明特色、世界知名的優勢産業帶區,建立一批規模較大、市場相對穩定的優勢農産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公認的知名品牌,抵禦進口農産品的衝擊,擴大優勢農産品的出口。

 

    長遠目標:構築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産業體系,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産力佈局,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加快優勢産區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三、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重點

 

    (一)確定優勢農産品的主要原則

 

    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總體佈局、重點建設的思路,近期選擇一批優勢農産品,優先規劃佈局,進行重點扶持。確定的主要原則:

 

    一是國內消費需求量大,生産有潛力,通過扶持和發展,能夠有效抵禦進口産品衝擊的農産品。主要包括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雙低”油菜、甘蔗和牛奶等。這類農産品要實施數量與質量同步擴張,穩住國內存量市場,搶佔增量市場的發展戰略,立足國內市場需求,提高産品質量,降低生産和交易成本,搞好産銷銜接,儘快佔領國內市場。

 

    二是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價格競爭優勢,擴大出口的潛力較大的農産品。主要包括蘋果、柑橘、牛羊肉、水産品等。這類農産品要實施增強競爭優勢,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積極擴大出口的發展戰略,主攻産品質量安全、産後商品化處理和市場營銷服務等關鍵環節,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規模化生産和現代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二)確定優勢産區的主要依據

 

    一是資源條件好。自然生態條件為該種農産品的最適宜區或適宜區,具有生産傳統、生産基礎和技術條件。

 

    二是生産規模大。能夠集中連片生産,農産品商品率較高,區域內商品總量在全國佔有重要份額。

 

    三是市場區位優。市場目標明確,流通渠道暢通,運銷便捷,對産業發展帶動力強。

 

    四是産業化基礎強。科研、生産、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基礎條件較好,有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具備創建農産品知名品牌的基礎。

 

    五是環境質量佳。具有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和生産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三)優先發展的11種優勢農産品及其優勢區域佈局

 

    根據上述主要原則和依據,近期確定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雙低”油菜、“雙高”甘蔗、柑橘、蘋果、牛奶、牛羊肉和水産品等11種優勢農産品,優先規劃優勢區域,重點予以扶持建設,儘快提高這些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實現抵禦進口衝擊,擴大出口的目標。

 

    1.專用小麥

 

    我國小麥總量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但小麥品質結構不合理,中間類型偏多,適宜加工麵包用的強筋小麥和加工餅乾、糕點用的弱筋小麥品種較少,不能滿足國內食品加工業的需求。隨著我國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加工專用小麥的需求將逐步增長;同時,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是世界小麥主銷區之一,每年都有大量專用小麥輸入。因此,專用小麥的市場需求潛力很大。近年來我國專用小麥的品種開發和生産有了顯著進步,有了一些與美國、加拿大小麥品質相當的品種,形成了一些産業化生産基地,有進一步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

 

    主攻方向: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穩定發展中筋小麥,確保國內市場需求,積極爭取出口。實行統一提供優質專用品種,推廣保優節本標準化生産技術,加強産銷銜接,改變混種、混收、混儲狀況,提高專用小麥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黃淮海、長江下游和大興安嶺沿麓等3個專用小麥帶。黃淮海優質強筋小麥帶主要佈局在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江蘇、安徽等7個省的39個地市82個縣市。長江下游優質弱筋小麥帶主要佈局在江蘇、安徽、河南、湖北等4個省的10個地市20個縣市。大興安嶺沿麓優質強筋小麥帶主要佈局在黑龍江、內蒙古等2個省區的3個地市11個縣旗(農場)及黑龍江墾區2個管理局。

 

    發展目標:到2007年,全國專用小麥麵積佔小麥總面積的比例達到40%左右,比2001年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其中3個專用小麥帶發展的優質強筋和弱筋小麥麵積佔全國專用小麥麵積的比例達到40%以上,比2001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實現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力爭向東亞國家或地區出口的目標。

 

    2.專用玉米

 

    我國是世界玉米的産銷大國,總産量僅次於美國。與其他玉米主産國相比,我國專用玉米品種少,專用性能不強,産品成本較高,玉米加工業滯後,生産與消費市場區域不平衡。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玉米精深加工新技術的開發應用,我國玉米的需求量將會大量增加;同時,東亞地區是世界玉米主銷區,年消費量達3500萬噸以上,佔全球玉米貿易量的50%左右,目前這個市場主要被美國的轉基因玉米佔領。我國有臨近國際主要玉米消費市場的區位優勢和非轉基因的品種優勢,主産區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目前已經培育和引進、推廣了一批專用品種,初步形成了專用玉米栽培技術體系,專用玉米發展有了良好的基礎。

 

    主攻方向: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質量和專用性能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飼用玉米和加工專用玉米,優化玉米品種結構;實施訂單生産,搞好産銷銜接,降低生産成本;增強主産區玉米轉化加工能力,延長産業鏈條,提高綜合效益。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優勢區和黃淮海專用玉米優勢區。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優勢區主要佈局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遼寧等4個省區的26個地市102個縣市(旗);黃淮海專用玉米優勢區主要佈局在河北、山東、河南等3個省的33個地市98個縣市。

 

    發展目標:到2007年,2個優勢産區玉米單産、總産分別提高20%,專用玉米麵積佔玉米總面積的60%以上。在增強優勢産區轉化能力的基礎上,擴大“北出”,抑制“南進”,形成有出有進、出大於進的貿易格局。

 

    3.高油大豆

 

    我國是大豆的原産地,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産國和出口國。近年來,我國大豆産品消費迅猛增長,但國産大豆生産停滯,近一半的國內市場被進口大豆佔領,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主要問題是國産高油大豆缺乏競爭力。突出表現在“兩低一高”,即單産低和含油率低,生産成本高。含油率低於國外高油大豆2-3個百分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殖業的發展,我國高油大豆的需求呈上升趨勢,預計到2007年全國大豆消費量為3300萬噸,其中高油大豆2500萬噸,比2001年增加700萬噸。我國大豆品種資源豐富,近幾年培育了20多個含油率接近國外高油大豆的品種,加上東北地區生産條件優越,發展高油大豆的潛力很大。

 

    主攻方向:以提高高油大豆單産和含油率為重點,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産能力和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儘快搶佔國內增量市場,替代部分進口。加快選育高油大豆優良品種,推進專品種種植,實行高産模式栽培,推行深耕深松技術和玉米、大豆輪作制度,實行專收、專儲,做好産銷銜接。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東北高油大豆帶,主要抓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遼河平原、內蒙古東四盟市等5個優勢産區,把東北地區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非轉基因高油大豆生産區。主要佈局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4個省區的30個地市(盟)127個縣市(旗)。

 

    發展目標:到2007年,東北地區高油大豆總産量明顯提高,單産和含油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平均畝産達到150公斤以上,含油率提高2個百分點。將我國高油大豆年進口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4.棉花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産國和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産國和出口國。棉花總産量佔世界棉花産量的25%左右。與國外棉花生産相比,我國棉花品種結構不合理,缺乏適合紡高支紗和低支紗的原棉,品質一致性差,“三絲”(異性、異形、異色纖維)含量高;棉花生産、收購、加工、銷售、使用等諸環節脫節,中間費用高。目前,我國棉花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生産基礎,棉花單産水平是世界平均單産水平的1.78倍,單位成本比較低。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入世後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形勢看好,今後棉花需求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為我國棉花生産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主攻方向:適應紡織工業多元化的需要,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近期以提高棉花比強度為中心,重點發展目前市場短缺的陸地長絨棉和中短絨棉生産,大幅度減少“三絲”含量,提高棉花質量,推進棉花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提高棉花效益。

 

    優勢區域:在黃河流域棉區、長江流域棉區、西北內陸棉區重點建設120個棉花生産基地。其中,黃河流域棉區主要建設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5個省的50個縣,長江流域棉區主要建設江漢平原、洞庭湖、鄱陽湖、南襄盆地等地的40個縣,西北內陸棉區主要建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兵團和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的30個縣、團場。

 

    發展目標:到2007年,3個棉區棉花單産達到75公斤/畝,棉花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長絨、中長絨和中短絨棉花比例力爭由目前1:95:4調整為7:83:10,進一步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齊度,減少“三絲”含量,將長江流域棉區建設成為適紡50支紗以上和20支紗以下為主的原料生産基地,黃河流域棉區建設成為以適紡40支紗為主的原料生産基地,西北內陸棉區建設成為以適紡32支紗為主的原料生産基地,滿足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的需要。

 

    5.“雙低”油菜

 

    我國是世界油菜籽生産大國,目前産量佔世界總産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於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國産菜籽內在品質較差等原因,每年還需進口一定數量的油菜籽。與進口油菜籽相比,我國油菜籽含油率低2-3個百分點,芥酸和硫甙含量偏高;油菜籽混種、混收、混加工的狀況比較嚴重。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國內植物油和餅粕的消費量將大幅度增加。我國長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冬油菜集中産區,具有良好的生産基礎,與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歐洲等油菜主産國相比,我國油菜生産具有上市早的優勢,目前已經培育出高含油率的“雙低”油菜品種,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很大。

 

    主攻方向:以提高“雙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單産水平、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為重點,加快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産業化發展,大力推進專品種集中連片種植,搞好專收、專儲、專加工,提高加工技術水平和産品檔次。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長江上遊區、中游區和下游區3個“雙低”油菜優勢區。長江上遊優勢區主要佈局在四川、貴州、重慶、雲南等4個省(市)的36個縣(市、區)。長江中游優勢區主要佈局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等5個省的92個縣(市、區)。長江下游優勢區主要佈局在江蘇、浙江等2個省的22個縣(市、區)。

 

    發展目標:到2007年,長江流域油菜基本實現“雙低”化,單産水平明顯提高,新增油菜籽折油205萬噸,滿足國內植物油需求增量的60%,減少進口量。含油率提高2-3個百分點,商品油菜籽芥酸、硫甙含量基本達到部頒標準。

 

    6.“雙高”甘蔗

 

    我國是世界第三大糖料生産國。我國蔗糖産量佔食糖總産量的90%。與世界主要産糖強國相比,我國甘蔗單産低、含糖率低,加工業規模小、技術落後,加上國外實行高補貼政策,降低了我國食糖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食糖人均消費量僅6.8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為21.66公斤,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善,國內食糖消費量有進一步增長的潛力。我國南方甘蔗已經形成了比較集中的優勢産區,近年來引進、培育了一批高産高糖品種,涌現出了一批高産典型;隨著國有糖廠經營機制的轉變,企業競爭力逐步增強,産業化格局初步形成,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

 

    主攻方向:以引進、培育和推廣高産、高糖甘蔗良種為重點,大力提高甘蔗單産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廣甘蔗機械化播種、收割技術,加快國有糖廠技術改造步伐,降低生産成本;推廣多種形式的産業化經營模式,提高産業的整體效益。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桂中南、滇西南、粵西3個“雙高”甘蔗優勢産區,主要佈局在廣西、雲南、廣東等3個省區的18個地市48個縣市。

 

    發展目標:到2007年,3個“雙高”甘蔗優勢區平均畝産由目前的4噸提高到5噸;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達到甘蔗生産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甘蔗種植面積、總産量和食糖産量分別佔全國的54%、60%和65%;國內食糖基本自給,並能夠抵禦進口食糖衝擊。

 

    7.柑橘

 

    我國是柑橘的原産地和生産大國,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産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柑橘品種結構不合理,寬皮柑橘多、橙類少,鮮食品種多、加工品種少,中熟品種多、早晚熟品種少,採後商品化處理環節十分薄弱,橙汁加工業滯後。全國柑橘類産品出口僅為總産量的2%,橘瓣罐頭出口數量較大,而橙汁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對優質臍橙等鮮食柑橘和橙汁消費的需求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同時寬皮柑橘、橘瓣罐頭的競爭優勢明顯,出口潛力巨大。

 

    主攻方向:按照鮮食加工並舉、突出産後加工的發展思路,鞏固寬皮柑橘、橘瓣罐頭的競爭優勢,擴大出口;主攻臍橙、橙汁加工用等甜橙品種,積極穩妥地發展橙汁加工業,提高橙汁加工水平,減緩進口衝擊;擴大早、晚熟鮮食品種種植,壓縮中熟品種面積,延長上市期,提高均衡上市水平。重點加強無病毒苗木繁育體系建設,擴大柑橘良種供應能力,建設一批高標準、無公害、規模化的出口和加工基地,提高橙汁加工、罐頭加工以及鮮果産後商品化處理水平。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長江上中游、贛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閩西粵東三大優勢産區,近期集中抓好長江上中游和贛南湘南桂北2個柑橘優勢區的建設。主要佈局在四川、重慶、湖北、江西、湖南、廣西等6個省市區的13個地市46個縣市及8個國有柑橘農場。浙南閩西粵東柑橘優勢區近期作示範性啟動。

 

    發展目標:到2012年,柑橘優勢區優果率力爭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平均畝産由7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其中加工用品種畝産達到2000公斤以上;早、晚熟品種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5%以上,鮮果上市期由4個月延長到8個月以上。把長江上中游柑橘優勢區建設成為亞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把贛南湘南桂北柑橘優勢區建設成為亞洲最大的優質臍橙生産基地,把浙南閩西粵東柑橘優勢區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寬皮柑橘出口基地。

 

    8.蘋果

 

    我國蘋果面積和産量分別佔世界的40%和33%,均居世界首位。近年來,我國蘋果汁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出口額佔世界的1/4。目前鮮食蘋果出口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低40%左右,但由於優果率低、一致性差、産後處理能力弱等原因,出口量僅佔國際貿易總量的6%。我國蘋果生産集中在渤海灣、西北黃土高原、黃河故道和西南冷涼高地等區域,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適宜産區,這些産區生態條件好、品種資源多、生産成本低,國內消費和擴大出口的潛力巨大。

 

    主攻方向:加強蘋果無病毒良種苗木繁育體系建設,發展早、中熟品種,建設優質蘋果出口基地和加工專用蘋果原料生産基地,整合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技術水平,鞏固果汁競爭優勢;強化鮮果生産管理和産後處理,提高鮮果商品質量,努力擴大出口。

 

    優勢區域:重點扶持和發展渤海灣、西北黃土高原2個蘋果優勢區。渤海灣蘋果優勢區主要佈局在山東、遼寧、河北等3個省的12個地市28個縣市。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勢區主要佈局在陜西、山西、河南、甘肅等4個省的11個地市27個縣市。

 

    發展目標:到2007年,2個蘋果優勢區優果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平均畝産由0.6噸提高到1噸,形成全國85%以上的蘋果生産能力,高檔蘋果出口量由目前的近30萬噸提高到90萬噸,佔世界出口量的比重由目前的6%左右提高到15%左右。

 

    9.肉牛肉羊

 

    我國是僅次於美國、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産國,是第一大羊肉生産國。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肉牛、肉羊飼養水平不高,平均胴體重、出欄率均較低;優質和高檔牛羊肉比重小,出口數量也很少。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的國內消費需求將逐步增長;同時,由於具有生産成本低和無瘋牛病等優勢,擴大牛羊肉出口的潛力較大。我國具有豐富的肉牛、肉羊品種資源和飼草、飼料資源,近年來引進、培育了一大批優良品種,形成了配套飼養技術體系,肉類加工業和加工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有條件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

 

    主攻方向:按照飼養上水平、上規模,質量上檔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肉羊優良品種的繁育和推廣力度,加快無規定疫病區建設,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飼養,改進加工工藝,全面提高單産和質量安全水平;創建一批牛羊肉産品品牌,增加高檔牛羊肉的國內市場份額,逐步開拓東南亞、中東和俄羅斯市場,進一步擴大出口。

 

    優勢區域:重點建設中原、東北2個肉牛優勢産區,建設中原、內蒙古中東部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4個肉羊優勢産區。中原肉牛優勢産區主要佈局在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4個省的7個地市38個縣市。東北肉牛優勢産區主要佈局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4個省區的7個地市24個縣市(旗)。中原肉羊優勢區主要佈局在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安徽等5個省的6個地市20個縣市。內蒙古中東部及河北北部肉羊優勢區主要佈局在內蒙古和河北等2個省區的2個地市10個縣市。西北肉羊優勢産區主要佈局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4個省區的5個地市(州)15個縣市。西南肉羊優勢産區主要佈局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等5個省區市的5個地市16個縣市。

 

    發展目標:到2007年,把6個優勢産區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肉牛、肉羊産業帶,區內牛羊肉産量提高30%以上,優質牛羊肉的比重由目前不足5%提高到20%以上,結合無規定疫病區建設,把中原和東北等地建成我國牛羊肉主要出口基地。

 

    10.牛奶

 

    我國奶業正處在加快發展階段。由於起步較晚,奶業發展水平和牛奶消費水平還很低,2001年人均奶類佔有量9公斤,其中人均牛奶佔有量8公斤,遠低於世界平均100公斤的水平。制約我國奶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良種奶牛數量不足,單産水平低,飼養規模小而散,奶類加工企業規模小,質量監控體系建設滯後。隨著城鄉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國內奶類産品市場需求旺盛,增長潛力巨大。我國農作物秸稈、飼草及糧食等飼料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充足,鮮奶在生産成本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主攻方向:突出發展鮮奶,加強良種奶牛繁育,擴大奶牛規模,發展小區養殖,主攻奶牛單産和牛奶質量安全水平;改進奶製品加工工藝和水平,提高奶製品質量。儘快佔領國內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抵禦進口産品衝擊。

 

    優勢區域:重點發展東北、華北及京津滬3個牛奶優勢産區。東北優勢産區主要佈局在黑龍江、內蒙古等2個省區的12個地市(盟)37個縣市(旗)。華北優勢産區主要佈局在河北、山西等2個省的10地市29個縣區。京津滬優勢産區主要佈局在13個郊區縣和25個農場。

 

    發展目標:到2007年,3個優勢産區奶牛存欄數量達到280萬頭,年均遞增12%左右,奶牛平均單産提高20%左右,鮮奶産量年均遞增15-18%;奶源基地向區域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良種繁育、疫病防治、鮮奶收貯等支持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形成一批與國際標準接軌、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帶動力的乳品加工企業。

 

    11.水産品

 

    我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更是水産養殖大國,養殖産量佔世界養殖總産量的70%。目前水産品出口在我國農産品出口中居首位,形成了以歐美和東亞地區為主的、比較穩定的國際市場。影響我國出口水産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是質量安全問題突出,優良苗種覆蓋率偏低,加工流通和産業化滯後。我國漁業資源豐富,出口品種多,分佈範圍廣,勞動力成本低,形成了先進的養殖技術體系,擴大出口的潛力很大。

 

    主攻方向:重點抓好水産品質量安全、種苗繁育和精深加工三個關鍵環節,加快建設出口水産品養殖區,改善水質生態環境,推廣健康養殖方式,鞏固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優勢區域:優先發展東南沿海、黃渤海出口水産品優勢養殖帶和長江中下游出口河蟹優勢養殖區。東南沿海養殖帶主要佈局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5個省區的28個地市43個縣市,重點發展鰻魚、對蝦、羅非魚、大黃魚。黃渤海養殖帶主要佈局在山東、河北、遼寧等3個省的9個地市23個縣市,重點發展對蝦、貝類。長江中下游養殖區主要佈局在江蘇、安徽、江西等3個省的11個地市12個縣市,重點發展河蟹。

 

    發展目標:到2007年,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産,3個優勢帶區的水産品良種覆蓋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80%,水産品加工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重大養殖病害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養殖産品的出口比重明顯提高。

 

四、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的重大措施

 

    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要實行規模化生産,標準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産業化經營,提高優勢産區的生産和管理水平。以增強優勢農産品競爭力為核心,提高産品質量,降低生産成本,搞好産銷銜接。

 

    (一)引進、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提高集約化供種水平

 

    引進、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是加快優勢農産品發展的基礎。要把種業作為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發展壯大的先導産業,加大投資傾斜力度,提高農産品種子(種苗)質量和供種能力。一是在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雙低”油菜、“雙高”甘蔗的優勢産區建設完善一批新品種研發、良繁、質檢和種子加工處理等基礎設施,加快優質專用品種的應用步伐。二是在柑橘、蘋果優勢産區集中建設一批無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使優勢産區新發展和改造的果園全部實現無病毒化。三是在肉牛肉羊和牛奶優勢産區建設一批種公牛站、種母牛場、種羊場等良種繁育場,提供滿足生産需要的冷凍精液、胚胎和種牛種羊,加快品種改良。四是在出口水産品優勢産區建設一批種質資源保護及原良種繁育場,選育、引進、推廣一批適宜優勢區發展的優良品種。按照生産規模化、産品標準化的要求,在優勢産區實行統一供種,提高優良品種的集約化應用水平。

 

    (二)實行標準化生産和管理,創建産地品牌

 

    實行標準化生産和管理是提高農産品整體質量水平的前提。在優勢産區選擇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強、産業發展基礎好的重點縣市,按照産業化的要求,建設一批標準化生産(養殖)示範基地,主要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良種供應設施、技術服務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機械化作業服務體系等,實現良種、成套技術規程、産品質量的標準化,發展“訂單農業”,搞好産銷銜接。加強標準化生産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推動標準入戶。把標準化生産(養殖)示範基地建設成為優勢農産品的出口基地、龍頭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名牌産品的生産基地,創立産地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推廣成套農業技術,提高種養業生産和管理水平

 

    提高優勢農産品競爭力的核心是提高科技含量。適應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發展的需要,調整農業科研佈局、技術推廣方向和重點,整合技術力量,在優勢産區開展專業化服務。一是扶持一批專業性或綜合性的骨幹農業科研機構,完善科研設施,改善科研手段,針對關鍵技術進行科研攻關和開發,解決優勢農産品發展的技術“瓶頸”。二是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推廣機制和方式,面向優勢農産品生産、加工、銷售全過程,有針對性地推廣一批成套技術。在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和“雙低”油菜優勢産區,重點推廣一批降本增效技術;在“雙高”甘蔗、柑橘、蘋果優勢産區重點推廣一批加工、保鮮等産後商品化處理技術;在水産品優勢産區重點推廣一批健康水産養殖技術;在牛奶、牛羊肉優勢産區,加快推廣人工受精、胚胎移植和配方飼料等先進實用技術。三是在優勢産區鼓勵和扶持農機大戶、聯戶和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提高優勢農産品生産、加工和運銷等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四是在優勢産區選擇一批重點縣市優先建設完善以“綠色證書”、“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為主的農民技術培訓教育體系,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

 

    (四)加強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産銷銜接

 

    加強市場體系和信息服務設施建設是提高優勢農産品競爭力的重要條件。一是在優勢農産品集中産區建設一批現代化的産地批發市場,優先在柑橘、蘋果、畜産品、水産品等鮮活農産品的優勢産區,建設若干個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完善市場交易、檢測檢驗和信息服務等設施,增強服務功能,擴大輻射範圍。根據條件和需要,在這些市場設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專門交易區。二是在有條件的優勢産區實行産品拍賣、連鎖經營、統一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建設相應的流通設施。三是選擇優勢産區的重點縣市,優先建設和完善農業電視節目傳輸和接收設施,擴大覆蓋範圍,提高節目進村入戶普及率。四是在優勢産區選擇若干重點縣市優先建立網絡信息服務平臺,與農業信息網站聯網運行,提高農産品信息服務水平。五是建立功能齊全、反應敏捷的優勢農産品進出口預警系統,及時提供農産品生産和貿易信息。

 

    (五)實行全程質量監控,提高優勢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

 

    提高優勢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是增強競爭力的關鍵。要重點在牛羊肉、牛奶、水産品及柑橘、蘋果等鮮活農産品的優勢産區,率先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和産品質量追溯制度,加強對生産過程、生産投入品和産品質量的監測,全面提高優勢農産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一是建設完善優勢産區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治體系,提高對危險性疫病蟲害的防範和控制能力;優先在優勢産區建成若干片符合國際慣例的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種植業非疫病生産區。二是在優勢産區建設和完善一批農産品、農業投入品、農業環境質量、藥物殘留等綜合性監督檢測機構,建設若干個轉基因産品安全檢測與評價中心,提高檢測水平和服務能力。三是加快制定和完善11種優勢農産品的質量安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並在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推廣。

 

    (六)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農業産業化經營是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的重要帶動力量。採取“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方式,走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通過産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的發展壯大。扶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在優勢産區建設農産品生産、加工、出口基地,加強基地與農戶、基地與企業之間的聯合與合作。發揮龍頭企業在引進、示範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等方面的作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利用龍頭企業開拓市場能力強、信息靈敏的優勢,把市場信息、適用技術、管理經驗及時傳送給農戶,組織開展農産品購銷。支持龍頭企業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業,延長産業鏈,促進優勢農産品轉化增值。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農産品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合作組織等各種類型的農業産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只要有市場、有效益,能夠增加農民收入,都要一視同仁,給予扶持。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關係,增強帶動作用。

 

五、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的主要政策建議

 

    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採取綜合措施。要在穩定黨的農村基本政策、深化農産品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的基礎上,對優勢産區實行政策傾斜,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技進步,培育市場經營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增加對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的建設投資

 

    加大國家投資力度,調整投資結構,集中必要的資金,有針對性地扶持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重點加大對上述六項重大措施有關項目的投資力度。

 

    增加國家用於農業建設的投資總量。國債資金和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應增加對農業的投資比例,重點用於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的項目建設。將《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所提出的主要建設項目列入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計劃。

 

    爭取中央有關部門農業投資項目對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的支持。建議現有中央有關部門用於農業方面的投資,按照“渠道不變、管理有序、目標統一、合理分工”的原則,根據各項資金的性質和用途,確定重點投資環節,進一步向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傾斜。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應重點支持優勢産區農田基本建設,完善農田小型水利等基礎設施;國家大型商品糧、棉、油、糖基地建設資金應切實加大對專用小麥、專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雙低”油菜、“雙高”甘蔗標準化生産示範基地建設的投資力度;財政專項資金應進一步加大對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重大成套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扶持産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力度,重點解決優勢農産品收購、營銷、加工的貸款,支持優勢産區種植、養殖大戶進行規模生産;積極引導社會資金,中央和地方財政應設立貼息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到優勢産區建基地、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農業部現有的各項農業投資,也要加強整合,向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傾斜。

 

    (二)實行對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的財政扶持政策

 

    實施補貼政策。在總結完善東北高油大豆種子補貼辦法的基礎上,從2003年開始,擴大到對優勢産區的優質專用小麥種子進行補貼,再逐步推廣到對其他優勢農産品的優質種子補貼,以及與推廣重大技術有關的農業機械設備購置和生産投入品的補貼。

 

    實施減稅政策。免徵蘋果、柑橘、“雙高”甘蔗、出口水産品生産的農業特産稅。提高11種優勢農産品出口退稅率,按照增值稅的徵稅率進行全額退稅。進一步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完善優質專用小麥、專用玉米、棉花等大宗農産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實行優質優價。

 

    減免有關收費。清理農産品生産、流通環節等收費規定,簡化審批手續和程序,減免優勢農産品在流通、儲運和交易等中間環節的收費。在優勢産區、大型批發市場和農産品出口環節,對優勢農産品實施免費檢疫和質量檢驗制度,對國家實行強制性免疫的重大疫病防治實行免費免疫。將出口鮮活農産品的航空運費降低到與國外航空同等收費水平,運費差價由政府給予適當補貼。

 

    國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開展農業保險,對水産品、牛奶、牛羊肉等風險較大的産品,率先在其優勢産區進行試點。

 

    (三)扶持壯大優勢産區的市場經營主體

 

    在優勢産區對符合條件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本著同等優先的原則,參與農業産業化經營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認定,申報國家技改項目。抓緊組建各類優勢農産品行業協會,發揮其在産銷銜接、技術服務和協調出口價格等方面的作用。近期要抓緊組建專用小麥、高油大豆、奶業全國性行業協會。加強對行業協會等仲介組織的扶持,允許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申報國家有關項目。支持行業協會和出口企業積極應對國外歧視性反傾銷、反補貼及其他限制性措施,維護和保障農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優勢農産品的營銷服務,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國家財政應設立專項資金,對從事優勢農産品加工、銷售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參加國際展覽、展銷會,開展名牌産品的宣傳等推介活動提供補貼,提高我國優勢農産品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佔有率。

 

    (四)切實加強對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工作的領導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實施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作為應對入世挑戰,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引導,精心組織。有關地區要按照全國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的精神和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相應的具體措施,抓好項目的落實。在推進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區建設的過程中,要尊重農民意願和生産經營自主權,不搞強迫命令;要尊重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不要一哄而起。要開拓思路,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實施的機制,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指導,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農業部門要積極開展工作,爭取計劃、財政、金融、外貿等部門支持。積極推進農業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在優勢産區探索建立産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的管理體制。

 

    需要説明的是,除本規劃涉及的11種農産品外,有些産品如水稻、生豬等在全國種植、飼養的範圍很廣,進出口形勢相對穩定,近期國家可不做專項規劃。西藏已作為專門區域制定了農牧業特色産業發展規劃,未列入本規劃。還有一些農産品特別是西部地區特色農産品,我部已經下發了《關於加快西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意見》,並將通過其他專項規劃加以扶持。沒有納入本規劃範圍的地區,要本著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的思路、原則,研究制定相關扶持措施,推動本地優勢農産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