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國家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拉動消費、擴大內需的推動下,玻璃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經濟運行情況良好。全年新投産浮法玻璃生産線3條,即德州振華(400噸/日)、阜新光亞二線(500噸/日)、浙玻四線(400噸/日超薄線),新增平板玻璃生産能力約700萬重量箱/年,至年底全國共有浮法玻璃生産線98條。全年生産平板玻璃2.52億重量箱,比上年增長11.10%。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17.7億元,比上年增長24.97%。全行業年贏利13.5億元,扭轉了上年虧損的不利局面。工業技術玻璃年實現銷售收入91.9億元,比上年增長69%,實現利潤10.44億元(平均利潤率達11.36%),比上年增加3.42億元。2003年行業發展和運行有以下幾個特點:
經濟運行情況良好,經濟效益顯著提高2003年行業的經濟形勢比預想的要好,産量增長適度,銷量提高,庫存下降,市場價格穩步回升,經濟效益顯著改善。
出口繼續增加全年出口平板玻璃1.1675億平方米,增長9.81%;出口金額2.7089億美元,增長12.9%。平均出口價格2.32美元/平方米,上升了0.09美元。鋼化玻璃出口6644.95萬美元,增長40.26%。夾層玻璃出口12574萬美元,增長18.62%。中空玻璃出口949.26萬美元,增長123.78%。
非國有經濟發展迅速國有企業統攬行業的地位已被打破,出現多種所有制共存與發展的局面。非國有經濟(三資企業、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發展迅速。合資企業具有明顯的技術、裝備、質量的優勢,壟斷了優質浮法玻璃市場,直接面對深加工用戶,産品售價高,經濟效益好。新興的民營企業成本低、機制活、發展勢頭強勁,有很強的競爭力。相比之下一些國有企業困難較多,經濟效益遠遠比不上非國有企業。非國有控股企業已佔全行業産品銷售收入的60%和利潤總額的91%以上。
企業重組、市場整合邁出新步伐近年來,一些優勢企業有低成本擴張的願望,而困難企業又急於尋找出路,二者結合,就構成了並購重組的內在動力。上海耀華皮爾金頓對國內優質浮法及加工企業進行資産整合,在收購廣東浮法的基礎上,2003年又收購了天津日板50%的股權。廈門明達在中國西部地區成功進行了低成本擴張后,繼續與有關企業醞釀並購及股權轉讓。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玻璃民營企業福耀開始涉足平板玻璃企業,收購和租賃了通遼、雙遼兩個企業。2003年秦皇島耀華與瀋陽星光進行了資産重組,威海蘭星與內蒙古海晶簽訂了股權轉讓協定書。不少企業在下一步發展中也計劃選擇低成本擴張的途徑。截至2003年,玻璃行業前10名企業的平板玻璃産量已佔總量的45%以上。
擬建生産線較多,出現新一輪的投資熱潮2003年在建和擬建(含規劃建設)生産線共計60余條,平均建設規模為550噸/日。其中在建的有30余條。從新建線的地區分佈看,珠江三角洲地區最為集中,共有13條生産線在建設,其次為江浙、河北、山東、福建、遼寧等地區,中西部地區較少。這次建線的特點:一是投資主體以民營、三資、股份制企業為主;二是技術來源起點高,有近20條線直接或間接採用國外技術;三是規模大,裝備水平高,其中500噸/日及以上的生産線佔75%。
安全玻璃及節能中空玻璃不斷擴大使用全國現有安全玻璃生産企業約500家,年生産能力1億余平方米。2003年實際産量約5000萬平方米,其中汽車玻璃産量1800萬平方米,佔安全玻璃總量的36%。現有中空玻璃生産企業1000余家,年生産能力約1.1億平方米,2003年實際産量約3000萬平方米。為了規範並確保玻璃的安全使用,國家發改委、建設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等四部委于2003年12月4日頒布了《建築安全玻璃管理規定》,並於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