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圜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9日   來源:中國網

    (1) 圜 錢 介 紹   


圜 錢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圜錢是沿用璧、環的專稱來稱其形體的。《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好”是指璧、環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環錢的穿孔也稱好,自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也稱“肉”,可見圜錢與玉璧之間的關係是有聯絡的。

    從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二、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三、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圜錢目前發現的以安臧錢局最早,直徑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范不磨邊。安臧二字是地名,現在不知確切所在,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文字書法都不及這錢工整。因為發現不多,對此古老的圜錢無法詳細研究。這一錢穿孔細小,其流通時間在東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黃河的地區。

還有一種是“濟陰錢”。濟陰是地名,在今山西省榮河縣魏邑。濟陰錢在秦國圜錢中流通最久,變化最多。最初的濟陰錢直徑長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較大,約1厘米以上。字體十分工整,瘦勁圓滑。濟陰地處楚、齊、魏、趙、衛等國之間,商業非常發達,是東方經濟的中樞。

    “共屯赤金”是一種圓孔錢,標鑄造地名,或加標布錢幣值單位,但錢形又為秦制,可分為:一、魏國所鑄,個別為周鑄;二、秦佔領布錢地區城邑出現的地方性鑄錢。    


“共”字圜錢(魏) 


“垣”字圜錢(魏)

    魏國所鑄錢幣的共同特點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體較大,一般不小于4厘米,無廓,背平素,無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鑄有一個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戰國魏邑)、共(河南輝縣,戰國魏邑)、屯赤金(山西鹽池東北,戰國魏邑)等圜錢,都是魏國鑄幣,也是魏受到秦幣影響而出現的新幣。

    圓孔圜錢的共同特點是穿孔較大,約0.9-1.4厘米,錢直徑3.2-3.6厘米,鑄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鑄有地名,多是被秦國佔領的趙、魏城邑。

    藺和離石都是戰國時趙國的屬地。離石即今山西的離石縣,藺在今離石縣西,也稱藺陽邑,兩地相距很近,趙在這兩地都鑄過紀地的圜錢。

    圜錢是戰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最早的圜錢産生在政治經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面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比起“布幣”、“刀幣”來便於攜帶,也便於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它的出現在錢幣興起上就有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在戰國時期為各國先後所倣鑄。先是趙國、秦國倣鑄,後有齊國、燕國倣鑄。圜錢迄今發現有十余種,藺、離石圜錢屬趙。藺和離石地區是秦國、趙國、魏國爭奪之地。戰國大部分時期內,這兩地都屬趙,但也一再為秦所佔。

    史書記載,在趙成侯、趙肅侯至趙武靈王統治時期,秦國屢次攻擊藺和離石。《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藺”。又載: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再後又記載:趙武靈王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可見這個地區戰爭之頻繁。

    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時,正當秦惠文王十二年。《史記·六國年表》説:“樗裏子擊藺陽,虜趙將。”《史記·秦本紀》也記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這兩處記載與上述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都説的是同一事件,只是《史記·秦本紀》未提“擊藺陽”而已。

    藺、離石因為距秦很近,因此一再受秦國的攻擊和佔領,差不多十幾年就有一次。秦國在軍事上的不斷攻佔,必然會對商貿活動産生影響。因此,也可以説藺、離石兩種圜錢是在直接受秦國圜錢的影響下鑄行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將破趙軍、入邯鄲、趙亡後所鑄。

    趙國本來是刀、布幣並行的地區,曾出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肩圓足布”和幾種直刀。藺和離石兩種圜錢的形制——圓形圓孔,有外廓,也表現出嬗變于趙鑄的“圓肩圓足布”。

    趙國的布、刀、圜錢都有帶“藺”字的。但是藺布較多,刀和圜錢則罕有。藺字,在布、刀、圜錢上都寫作“焛”,這個字在金文簡書和其他先秦文字中未見。錢幣上卻保留了此字,值得注意。

    關於“藺”字圜錢,過去錢幣界有一段遺聞。民國八、九年時,錢幣學家鄭家相在直隸省(今河北省)財政廳任職,寓居天津,與錢幣收藏家方若來往較密。有一次鄭家相在一個古玩店舖裏,見到一枚藺字圜錢,銹色已無,文字也不清晰。店主要價20元,鄭家相還價,用10元錢購得。他問店主:方若先生是否見過此錢?店主答:他早見過,但不願意購買,否則,10元你怎能買。第二天,鄭家相持錢去見方若。問他,見過此錢沒有?方説:我見過,是偽品,不然我早就買了。鄭家相説:我看此錢,綠色雖無,但銅色甚古。文字雖不清晰,但精神尚在,決非好事者能偽作。方若不信。過了一個月,方若去北京,回來時,得藺字錢左右文各一枚。訪鄭家相時,説,為此兩枚錢花了600元,叫賣主敲了竹杠。問鄭:你那一品還在嗎?可以拿出來比較一下。鄭家相揀出那枚藺字錢一看,與方若得的那一枚字在右者雖有精粗之別,而製作工藝則相同。這樣,才斷定鄭家相的那一枚也非贗品。

    藺、離石兩圜錢,顯然比藺、離石布錢鑄行得晚,除離石沒有方足小布外,藺字在“方足”、“尖足”、“圓足”、“平首布”錢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為最多。藺、離石圓足布錢為趙國邊邑所鑄,後被魏佔有,所以又鑄行了方足小布,後被秦佔領,先出現藺、離石圓足布,後鑄圓錢。藺與離石圜錢迄今發現不多,説明這種圜錢鑄行的時間短暫,並且在布錢之後鑄造。

   
黍垣一釿

    與藺、離石圜錢相近的還有皮氏(本屬魏邑,公元前270年被秦佔)、平原(河南濟源西北,本屬魏邑,大概公元前242年秦建東郡時已歸秦)、濟陰(公元前290年魏獻河東400里,濟陰歸秦,公元前257年魏國的信陵君與趙得勝,收復河東,秦再度取河東已在戰國末年)、封坪(今陜西浦縣境,本屬魏邑,與洛陽同時歸秦,鑄此錢應在戰國末年,沒過多久就停鑄了,所以後世遺存極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義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為一地所鑄。戰國時漆垣為魏國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聯軍攻秦,秦還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獻秦河東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圓孔圜錢。

    圜錢中還有安臧錢,安臧圜錢可能是受秦影響或秦佔領王畿後出現的錢幣。此外尚有西周、東周兩種圓孔圜錢,錢直徑2.5厘米,為戰國時的小國東西周所鑄,也可能是秦吞併東西周以後出現的地方錢幣。

    從以上論述的情況來看,有幾種跡象值得注意:一、除魏國的垣、共字圜錢外,其餘的圓孔圜錢均在戰國末一二十年內鑄行。二、上述圜錢上的文字多為城名,多在黃河中流以東的汾水流域,黃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當年秦和周王畿及趙、魏接觸的地帶,看來在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把中山國佔領。三、上列圜錢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餘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兩種圜錢,特別以垣字圜錢出土居多。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國中期以後各地經濟聯絡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一的主要發展標誌,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的貨幣形式。

    (2) 齊、燕、秦的圜錢    


齊圜錢

    齊國圜錢的文字為“益化”,是戰國時期由齊國鑄行的圓形有空的金屬貨幣。其形制較為獨特,穿孔呈方形且幣面有郭。齊圜錢的鑄造時期略遲,大約是在戰國晚期,但它們仍然繼承了齊刀幣的“化”為貨幣單位。

    齊國圜錢方孔、背平素。面文“益化”有人解釋為寶化、明貝、燕貝這是不確切的,一般認為解釋為益更為準確。益化錢分為三等,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直徑長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直徑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直徑一般為2厘米,重1.30—2克。

    益化錢的“益”舊説等於20兩或24兩,看來未必如此。益字為20朋貝,銅一益曾等於貝20朋貝,它的幣材重量稱“溢”,應該不是20或24兩的鎰,這個“溢”字為一把粟米的重量。益化錢鑄行時期在戰國末年,具體説,益化錢開始鑄行應是齊襄王複國以後的事。如果鑄行在秦漢之際,近年來山東臨淄的戰國晚期墓就不會出土一枚益六化了。建國以來,有科學考古記錄的:1960年山東省濟南市五星牌坊出土益六化305枚,益四化292枚,益化兩枚;1979年山東省日照縣兩城公社竹園大隊出土一批齊幣中,有圜錢 122枚,益六化107枚,益四化 95枚,同坑出土的齊刀有197枚。

    “匽”、“匽化”、“一化”都是燕國晚期所鑄。匽錢方孔圓形,無輪廓,背平素,一般直徑2.9厘米左右,重4.2—4.6克。“化”本來是刀幣的單位,齊刀就鑄上化字而稱為“法化”。看來“燕化”與一枚燕刀化就名目價值來説應該是相等的。“一化”錢圓形方孔,分為有廓和無廓兩種,背平素,只有一種鋁鑄者嘗在背面上有一“吉”字。這種圜錢一般直徑1.8—1.95厘米,而厚薄很懸殊,所以重約1.1—2.6克,一般重為1.4—1.5克,個別的有重3克的。面文“一化”兩字,舊時的解釋也眾説紛紜,為一刀、一夕、一化等,解釋為“一化”比較適當。這種鑄幣是通貨紊亂時期的鑄幣。過去有人往往把這三種貨幣看作“三等制”,以其益化圜錢的三等制來比較,那是講不通的。其實,三種燕幣的鑄行是有先後的。匽錢是由燕化刀改的圜錢,時間很短,便鑄行減重的燕化圜錢,再進一步減重而鑄行一化,所以後世不易發現。目前發現比較多的“燕化”較多,“一化”最多。這類錢的出現最近情理的看法是鑄行于燕王喜在位(公元前254—公元前222年)時期,是燕王喜近都遼東郡的鑄幣。

    秦圜錢係指戰國時期秦國所鑄行的一類圓形有孔的貨幣。其形制特徵是以“兩”作為單位,錢上只紀貨幣單位而不紀地名。秦的半兩圜錢,實際上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鑄行的方孔半兩錢的先驅。目前,秦圜錢已經發現“銖重一兩·十四” “銖重一兩·十三” 、“銖重一兩·十二”、“半兩”及方孔的“兩甾”等品種。銖重一兩錢銅質純赤,圓形圓孔,背平素無廓,形制古樸。一般直徑約3.7厘米,穿孔約0.8-0.9厘米,重約14克左右,輕者也有9克左右。“半兩”型錢,方孔圓型,平均重量約為10克左右,重的有15克以上,輕者6克左右。“半兩”錢中還有一種名曰“兩甾”的變異錢,“甾”即“錙” ,一錙為六銖,兩錙是十二銖即半兩。這種錢外圓內方,初期無廓,後期有外廓,直徑大約3厘米左右,重量約為8克左右。秦國銖重一兩型圜錢的重量與魏國“共”、“垣”字圜錢接近,説明二者的鑄造時間比較接近。魏在公元前354年與齊國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國勢衰落,一蹶不振。此時已經崛起的秦國再不會向魏國效倣學習,所以半兩錢鑄行在銖重一兩 錢之後,時間大約在“初行錢”時。戰國秦半兩的鑄行,與商鞅變法和惠文王“初行錢”有關係,秦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隨著生産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到了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任用商鞅變法。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十四年(公元前348年)“初為賦”。租禾是實物田租,“賦”就是要農民交實物田租稅外,還要以貨幣來納口賦。手工業者和商人也要以貨幣來納稅。與此同時,貨幣也進行了改革。秦惠文王年十九而立,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進行貨幣改革——“初行錢”。“初行錢”不等於説秦國到了惠文王時才開始鑄錢,而是在這之前,錢幣多為私人所鑄,主要由商人鑄造,用以牟取暴利,現在政府改革,規定錢幣一律由公家政府來鑄造,私人不許鑄造。這無疑是秦國進行幣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而且還是一次成功的措施。

    秦國錢幣中還有一種方孔小型圓錢,面文為“文信”,“長安”。 文信錢,方孔圓形,無內外廓,背平素,錢面穿孔四週有凸出紋,面文“文信”二字分別列于穿孔左右,字體優美別致。文信錢直徑長2.3厘米,穿孔寬0.9厘米,重2.9—4克。 1955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洛陽市西郊河南古城遺址內發現了文信錢殘石范,從而證明文信圓錢為呂不韋所鑄。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縣)人,出身大賈,富有謀略。他在邯鄲經商時,認識了在趙國作人質的秦公子異人,此時異人正被趙國冷落,呂不韋認為異人有利用的價值,所以重金與異人交好。呂不韋在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被封為文信侯,此錢是呂不韋在其封地所鑄。錢上的信字旁沒有固定,不是小篆,可知文信錢是秦統一文字以前的鑄幣。在秦始皇沒有親政之前,呂不韋掌有實權,他在封國內用封號鑄錢是可能的,更何況呂不韋又是商人出身。後來經過呂不韋的精心謀劃,異人被秦孝文王立為太子。公元前250年,孝文王猝死,異人即位,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的呂不韋擁有家僮萬人,食客三千,儼然如一國之君。

    公元前239年,贏政已經21歲, 按照秦國的禮制,下一年就要“冠耳聽治”。呂不韋不甘心大權歸政,與宦官嫪毐同時展開緊張的活動。公元前238年,嫪毐集團被徹底鎮壓後,呂不韋又策動長安君倒戈,妄圖取贏政而代之,很快又被贏政平息。這樣秦贏政和呂不韋的鬥爭已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公元前237年,贏政先以放縱嫪毐的罪名免除了呂不韋的相位,接著命令呂不韋出居食邑河南。呂不韋在河南並不安分,與京中使者來往不絕,贏政就乾脆命令呂不韋遷居蜀郡,呂不韋自感前途不妙,後自盡身亡。

    與文信錢相似的是長安錢,面文“長安”旋讀,背平素,直徑長2.1厘米,穿孔寬1厘米,重1.8—2.5克。“長”字在穿孔右邊,“安”字在穿孔下,這種文字的排列,只有圓錢才有。秦王贏政時由長安君成矯所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成矯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率軍“擊趙,反”,此錢當為長安君反叛前所鑄。1991年,陜西省西安市北郊漢城磚廠出土過“長安”與“文信”錢各一枚。

    既然證明了文信錢的存在,同時也就證明了呂布韋陰謀篡位並非杜撰。文信錢可以説是文信侯呂不韋陰謀取代秦贏政的有力證據。

    關於長安錢,其形制、字型與文信錢相同。如果該錢確實為長安君所鑄,則此錢與文信錢同為陰謀家的罪證。因為秦代是絕對不允許私人鑄錢的,況且在錢幣上還鑄有自己的封號,這不是謀反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