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15日   來源:人民日報

關於199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與1993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1993年3月16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鄒家華

    各位代表!

    我受國務院委託,向大會報告199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與1993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199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

    1992年,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大步前進的一年。在鄧小平同志年初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廣大幹部和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團結奮鬥,開拓前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全國到處生機勃勃,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我國經濟再上新臺階有了良好開端。

    (一)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在繼續完善以家庭聯産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的同時,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有了新發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的頒布和實施,有力地推動企業加快經營機制轉換、走向市場。股份制和股票上市的試點積極進行。價格改革邁出較大步伐。國家先後調整了糧食購銷價格,實現購銷同價,一些地區已經放開了糧價。繼續調整鐵路貨運、煤炭、原油的價格,較大範圍地放開了生産資料的價格。各類市場發育進程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全面起步。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展開。計劃、投資、財稅、金融、商業、物資、外貿、勞動工資等方面的體制改革也取得了新進展。對外開放的地域和範圍顯著擴大,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二)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生産、建設、流通和對外經濟全面發展。全年國民生産總值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十二點八。其中,第一産業增長百分之三點七;第二産業增長百分之二十點五;第三産業增長百分之九點二。農業生産又奪得好收成。糧食産量達到4425.8億公斤,棉花452.8萬噸。林牧副漁業持續增長。鄉鎮企業繼續保持旺盛發展勢頭,農村經濟全面活躍。工業生産快速增長,效益穩步回升。發電量達到7470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十點三;鋼産量8000萬噸,增長百分之十二點七;化肥産量(折純)2099萬噸,增長百分之六點一。工業資金利稅率由百分之九點七提高到百分之十點一;流動資金週轉次數由1.55次加快到1.62次;按凈産值計算的工業全員勞動生産率提高百分之十九點五。清理“三角債”和“限産壓庫促銷”工作取得成效。交通運輸努力挖掘潛力,支持了經濟高速增長。地質勘查成果顯著。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582億元(按新的統計、計劃口徑為7278億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三十七點六。其中,國有單位投資5106億元,增長百分之四十點七;集體所有制單位投資1233億元,增長百分之七十六點七;居民個人投資1243億元,增長百分之五點一。一批重大建設項目建成投産。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223萬千瓦;鐵路新線、復線和電氣化里程增加1738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增加4526萬噸;新建公路2376公里。國內市場繁榮活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10894億元,增長百分之十五點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百分之九點八。郵電通信、金融保險、旅遊、房地産、信息諮詢等第三産業都有較快發展。全社會零售物價總水平上漲百分之五點四,在國家計劃控制的目標之內。據海關統計,進出口總額達到1656億美元,增長百分之二十二。其中,出口增長百分之十八點二,進口增長百分之二十六點四。利用外資大幅度增加。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六十二點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11.6億美元,增長1.6倍。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三資”企業大量增加。

    (三)科技、教育取得明顯成績,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有較大發展。全年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1萬項,獲得國家獎勵的成果980項。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科技經費投入增多。各類科技計劃的實施取得明顯進展。新建成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步伐加快,全國技術市場協議金額達到150.8億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五十九點一。教育事業繼續蓬勃發展。全年研究生招生3.34萬人,比上年增加3700人;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75.4萬人,增長百分之二十一點七。中等職業教育和普及義務教育又有新進展,成人教育和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廣泛展開。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有較大發展。衛生事業得到進一步加強。體育事業成績顯著,在第二十五屆奧運會和第十六屆冬季奧運會上取得可喜成果。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到千分之十一點六。環境保護事業有了較快發展。

    (四)城鄉居民收入增加較多,實際生活水平繼續提高。據抽樣調查,1992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1826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八點八;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84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百分之五點九,這是近幾年增長較快的一年。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一部分困難企業的職工收入增長較慢,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民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全年城鎮新安排就業700多萬人。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1154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百分之二十六點八,購買的股票、債券等各種有價證券明顯增加。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有所改善,全年城鎮新建住宅2億平方米,農村新建住宅6.2億平方米。居民消費領域逐步拓寬,生活質量提高。

    1992年在大步前進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固定資産投資增長較猛,投資結構不夠合理;有些地方在發行股票債券、興辦開發區和發展房地産業中出現某些盲目現象;交通、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供應緊張,城市物價和部分生産資料價格漲幅偏高;國家財政仍比較困難,銀行信貸和貨幣投放增長過快,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加大。農業生産中潛伏著一些不穩定因素,相當一部分地區農民種糧增産不增收,亂集資、亂攤派加重農民負擔的情況相當突出。以上這些雖然是前進中的問題,但又都關係到經濟全局,需要採取有力措施妥善解決。

    二、1993年經濟走勢的預測和宏觀經濟主要目標

    全面估量宏觀經濟環境,正確預測經濟走勢特別是國內外市場供求變化,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國家計劃的主要依據。總的看,1993年國內市場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仍將相當旺盛,對經濟增長將繼續産生明顯的拉動作用。去年新開工項目大量增加,在建總規模擴大,結轉工程量增多;按照加快經濟發展的要求,還需要加快一批基礎産業項目建設進度和增加安排一些重大項目,這些必然增加對生産資料的需求並帶動消費品需求的擴大。隨著城鄉居民貨幣收入增加,社會購買力會相應提高,也將推動消費需求增長。國外市場,雖然面臨某些不利因素,但由於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增加出口仍有不少機遇和潛力。從供給支撐條件看,目前糧食、棉花等重要農産品庫存比較充裕,煤炭、電力也有增産潛力,能夠支持經濟繼續較快增長。但是,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的“瓶頸”制約將更為突出;原油和鋼材、有色金屬等重要原材料可動用的庫存減少,供需缺口加大,增加進口又將受到外匯支付能力和進口成本上升的制約。綜合分析需求和供給、國內和國際的各種條件,預測1993年我國經濟仍可能以較快速度增長,但宏觀經濟環境將進一步趨緊,實現整個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199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四大和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精神,遵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嚴格進行宏觀調控,努力保持社會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著力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進效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促進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在制定和實施計劃中,堅持以加快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堅持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堅持深入開展增産節約、增收節支活動,堅持促進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堅持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199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1)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百分之八。其中,第三産業增長百分之九或更高一些。農業總産值增長百分之四,工業總産值增長百分之十四。這是全國的經濟增長目標,是留有餘地的,預測在執行中可能超過。各地區條件和基礎不一樣,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各自的經濟增長率,不要不顧條件相互攀比。

    (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規模(按新口徑計算)8000億元,投資率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以內。其中,國有單位投資5650億元,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個體投資2350億元。著力調整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

    (3)銀行新增貸款規模3800億元,各種有價證券發行980億元;財政赤字控制在205億元。

    (4)外貿進出口總額1850億美元,增長百分之十一點七;其中,出口總額增長百分之十一點八,進口總額增長百分之十一點七。保持國家必要的外匯儲備。

    (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12500億元,增長百分之十四點七。

    (6)在加快價格改革步伐的同時,把全社會零售物價總水平上漲幅度控制在百分之六左右。

    (7)努力提高經濟效益。每萬元國民生産總值消耗能源降低百分之三點四,每萬元國民生産總值耗電降低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工業企業資金利稅率提高到百分之十點六,流動資金週轉天數縮短6天,全員勞動生産率提高百分之六點五,企業虧損面下降5個百分點,經營性虧損額降低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

    (8)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三點八八以內。

    以上目標,既考慮了加快經濟發展的要求,又考慮了不致使宏觀經濟環境繃得過緊,力求體現既積極進取,又注意綜合平衡;既考慮當年,又瞻前顧後。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全局出發,支持和服從國家的宏觀調控,認真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避免大的損失,以利於抓住大發展的機遇,共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高效較快地發展。

    三、199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與主要任務

    (一)繼續把加強農業放在首位,積極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要按照發展大農業和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的要求,推動農業朝著高産優質高效的方向轉變。在努力保持糧食、棉花、油料等主要農産品穩定增産的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農業生産結構,因地制宜地積極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計劃要求,糧食總産量達到4425億公斤,棉花500萬噸,油料1650萬噸,肉類3500萬噸,水産品1600萬噸。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第三産業。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最近關於加強農業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抓緊進行農産品價格和農村流通體制改革。進一步落實扶持糧、棉生産的優惠政策。將糧、棉收購與農用生産資料挂鉤的實物方式改為貨幣方式,採用收購價格價外加價的辦法,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建立糧、棉收購價格保護制度和中央、省區市兩級價格風險基金制度。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成果,擴大優質作物面積。多渠道發展糧食轉化。採取多種措施認真扶持糧食主産區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切實保護和充分利用現有農業用地,糾正和制止亂佔濫用耕地與撂荒耕地。多方面、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中央今年繼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農産品商品基地、農業綜合開發和科技、教育興農,以及農用工業等方面的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進一步增加農業生産資料的生産和供應,並加強價格管理,對化肥、農藥、農膜、農用柴油實行計劃外最高限價。有關部門要加強合作,確保農産品收購資金的需要。完善重要農産品的多級儲備制度,逐步健全生産、購銷、倉儲、運輸“一條龍”體系。堅決制止各種違反法規的集資、收費和攤派,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的經濟利益和合法權益。繼續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全面振興農村經濟的戰略任務,積極促進東部地區鄉鎮企業提高素質和水平,特別要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

    (二)突出抓好交通、通信、能源、水利、重要原材料等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高質量、高效率地建設一批骨幹工程。1993年固定資産投資計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點,是更加突出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努力緩解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增強發展後勁。國家投資的使用,首先安排鐵路、公路、港口、民航、通信等建設,並安排好電力、煤炭、石油和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基礎工業建設。在中央投資中,用於交通、通信、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建設的佔百分之七十點六,比上年計劃提高5.9個百分點。各地方也要提高用於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投資比重。

    中央項目的安排大體情況是:交通、通信,重要鐵路幹線建設進度力爭比“八五”計劃原定目標提前一年左右,當年建成鐵路新線117公里,復線659公里。加快建設一批高等級公路、重要港口、機場和通信幹線。能源,加快建設一批大中型水火電站,加上地方項目,當年新增發電裝機1145萬千瓦;加強內蒙古、山西、東北、山東、安徽等地的大型煤礦建設,加上地方項目,當年新增原煤生産能力2269萬噸;繼續加強東部老油田的建設,加快西部新油田勘探開發,新增原油生産能力1550萬噸(大體可以彌補油田當年自然衰減的生産能力),天然氣5億立方米。水利,確保淮河、太湖治理工程按計劃進度建設,繼續加強黃河、長江中下游堤防等防洪設施建設,開工建設黃河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加快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和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抓好長江三峽工程的初步設計和移民安置。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重要原材料工業和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等産業,也要加快一批重點項目建設。

    加快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關鍵是加大投資強度,落實資金來源。現在全社會的投資資金總量相當可觀,問題是使用過於分散,搞了很多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這個問題不解決,經濟就難以持續快速發展,整個國民經濟的素質和效益也難以顯著提高。在這個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問題上,各方面必須統一認識,採取有力措施。一是要切實按計劃落實重點建設資金,並採取聯合投資、參股投資等形式,引導社會資金用於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和重要原材料建設。二是繼續調整和放開部分基礎設施收費和基礎工業産品價格,增強它們的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落實和增加煤電油運專項建設基金。三是推廣廣東、山東等地大力興辦交通、通信和跨省聯合辦電的經驗。適當下放基礎設施、基礎工業項目的投資審批權限和建設任務,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四是中央和地方都要嚴格控制一般項目的審批,以集中必要的財力物力保證重點建設。同時,努力提高投資效益。

    解決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瓶頸”制約的另一條重要出路,是進一步貫徹開發與節約並重的方針,大力推廣節約能源、原材料的先進技術,帶動技術開發和産品設計,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從節約中求效益、求速度。

    加快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特別是積極抓好老工業基地和大型骨幹企業的技術改造。要以提高産品質量、開發新産品、節能降耗、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和推廣運用先進科技成果、防治污染為重點,增強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三)加快第三産業的興起,促進一、二、三産業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産業的決定》和國務院召開的加快第三産業發展工作會議的部署,1993年要在發展一、二産業的同時,大力興辦第三産業。除了大力發展交通、通信業外,重點是突出抓好各類市場的培育,努力促進商品流通業、金融保險業、信息諮詢廣告業、旅遊業和居民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要充分發揮國家、集體、個人興辦第三産業的積極性。繼續放寬政策,以産業化、社會化為方向,推進第三産業中的絕大多數企業和單位由福利型、公益型、事業型向經營型轉變,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廣開資金來源和籌資渠道,積極利用外資。加快第三産業特別是新興行業所需專門人才的培養。完善計劃、統計制度和方法,全面規劃、統計、評價第三産業的發展。今年要在全國開展第三産業普查。發展第三産業,必須從市場需要和實際可能出發,講求實效,不能去搞那些市場前景不明、沒有效益的豪華建築和設施。

    (四)充分發揮各地優勢,促進地區經濟合理佈局和協調發展。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條件差異很大,經濟發展不平衡。要在加強國家統一規劃和政策指導下,使各地區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東部沿海地區,要發揮經濟基礎比較好,人才、技術和管理等方面有明顯優勢的特點,多利用一些國外資金、資源和市場,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重點發展附加值高、創匯高、技術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産業和産品。中部和西部地區,要加快對內對外開放的步伐,充分利用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發展優勢産業和産品。要根據自然地理特點和經濟內在聯絡,突破行政區劃界限,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聯合與協作,促進生産要素的優化組合。

    繼續貫徹執行扶持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老根據地和邊疆地區發展經濟的各項政策,特別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積極抓好扶貧開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脫貧致富。今年國家在原有以工代賑的基礎上,再增加安排一批糧食和工業品,用於扶持貧困地區改善生産和生活條件。經濟發達地區也要採取技術轉讓、人才交流、資金和物資支持等多種方式,帶動和幫助後進地區加快經濟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五)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建設密切結合。科技工作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抓好600—800項對行業發展牽動作用大、技術水平高、社會經濟效益好的科技成果轉化,特別要加強微電子技術的開發應用。安排好一批工業性試驗和工程研究中心項目建設。二是加大投入力度,繼續抓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進一步實施“863計劃”、“攀登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等各類科技計劃。認真辦好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推進高新技術的商品化、産業化。三是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抓好數據庫及信息工程、生態網絡系統工程和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組織結構,合理分流人才,逐步完善科技與經濟有效結合的機制。

    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認真組織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大力抓好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勵自學成才。地方、部門在完成國家任務和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可根據社會需要,在核定的學校近期規模內,確定委託培養和不包分配的大中專自費生數量。199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共78.6萬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91萬人。各級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根據財力的可能,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鼓勵多渠道社會集資辦學和民間辦學,逐步改變國家對教育事業包得過多的做法。努力改善教師待遇和辦學條件。繼續改革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技術和市場。鞏固和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繼續辦好經濟特區、開放城市和經濟開放地區,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加速廣東、福建、海南、環渤海灣地區的開放和開發。繼續擴大西北、西南、東北、中原等地區的對外開放。

    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積極調整出口商品結構,認真貫徹以質取勝的方針,努力增加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産品出口。增加機電産品特別是成套設備的出口,大力提高輕紡工業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檔次。在國家保有必要外匯儲備的條件下,適度增加進口。合理調整進口結構,更好地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資源。進一步推進外貿市場多元化,在鞏固和發展已有市場的同時,努力開拓新的國際市場。積極增加旅遊、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等非貿易外匯收入。繼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儘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符合國際規則和慣例的外貿體制。

    繼續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外資金。國家統借的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重點用於農業、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更多地支持內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地方、部門自借的國際商業性貸款,除保證國家重點建設外,主要用於現有企業技術改造和出口創匯項目。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按照國家産業政策正確引導外資投向,促使利用外資同國內調整結構和加快老企業改造相結合,鼓勵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新技術領域和基礎設施、基礎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建設,要認真執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充分論證,切實辦好。

    (七)繼續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在發展經濟、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特別要努力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購買力水平,是當前開拓更廣闊的工業品市場,促進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要通過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因地制宜地發展養殖業和收益高的作物生産,積極發展以農産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使農民收入繼續得到增加。企業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産率和經濟效益,增加職工收入。適當增加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繼續對有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給予特殊津貼和獎勵。通過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和增加住宅建設,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住房條件。繼續廣開就業門路,特別是大力發展第三産業,擴大勞動就業。

    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續發展新聞、出版、文物、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等各項文化事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産品。鞏固和發展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完善多種形式的醫療保健制度,努力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增加醫院病床6.1萬張。提高對疾病的監測與防治能力,減少發病率。大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競技水平。

    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計劃外生育,加強對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認真做好工業和城市的污染防治工作。

    四、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有重點和綜合配套地加快改革

    深化和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完成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任務的內在要求,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需要。必須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深化改革、轉換經濟機制上,用更多的精力把改革推向前進。1993年經濟體制改革總的要求是: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立足於加快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效益和解決經濟體制中的深層次矛盾,在體制轉換的幾個相互聯絡的重要環節上取得新進展。國務院對今年深化改革已作了具體部署,這裡著重強調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繼續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為重點,深化企業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把企業推向市場的方向,使企業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要積極探索對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責任制。努力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深入貫徹《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並抓緊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有關規章。在完善經營承包制、進一步推廣稅利分流制度改革的同時,有領導地、規範化地擴大股份制試點。提倡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聯合、兼併,合理組建跨行業、跨地區以至跨國經營的企業集團。國有小型企業,有的可改組為股份合作制,有的可以出租或出售給集體或個人經營。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進一步發展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堅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使多种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

    (二)加快價格改革步伐,積極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按照建立起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制的要求,今年要在價格改革方面邁出較大的步伐。要採取調放結合、以放為主的辦法,適當調整某些重要生産資料的價格,根據條件逐步放開糧、油等主要農産品價格,對那些該放開又有條件放開的商品價格和服務收費標準可適時放開。價格改革涉及到各方面利益關係和人民生活,要充分考慮今年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努力保持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統籌安排,精心組織,把握時機,保證價格改革措施順利實施。

    繼續大力發展商品市場特別是重要農副産品批發市場和生産資料市場。重點抓好鋼材、煤炭、有色金屬、糧食、食油、肉、糖等重要商品市場建設,搞好棉花流通體制改革試點。加快物資訂貨會制度改革,發展生産資料市場新的組織形式。根據不同商品的特點,努力探索現貨、期貨市場等不同類型的交易方式。加大發展生産要素市場的力度,有步驟地抓好包括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金融市場,繼續搞好深圳、上海股票交易所的試點。積極發展技術、勞務、信息和房地産等市場。進一步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大力發展各類市場仲介組織。切實加強經濟立法工作,抓緊制定和完善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密切相關的基本法律法規,逐步建立完整、統一、開放和有序競爭的大市場。嚴格查處和打擊生産、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維護生産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深化勞動工資制度改革,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要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落實企業用工自主權。配合企業用工和分配製度改革,相應改革勞動工資宏觀管理。按照工資總額增長率低於經濟增長率、職工平均工資增長低於勞動生産率增長的原則,對不同企業採取不同的工資總量調控辦法。完善企業工效挂鉤辦法,合理確定挂鉤指標和浮動比例,真正使工資隨經濟效益浮動,既挂盈也挂虧。落實企業內部分配自主權,國家相應建立最低工資制度和調控辦法。

    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的範圍,加快實現養老保險的省級統籌,積極推行職工個人交納部分養老保險費的辦法,並提高社會化管理和服務水平。完善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辦法,逐步建立包括國有、集體、私營以及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職工在內的統一待業保險制度。積極推進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嚴格各類保險基金的管理、監督和審計。繼續搞好改革開放試驗區、經濟特區和一些省市建立統一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試點。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全面推進住房商品化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四)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逐步建立科學的經濟調控體系。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新舊體制轉換時期和加快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更要十分注意搞好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是搞好綜合平衡,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和重大比例的大體協調,為市場正常運行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促進經濟健康發展。要積極探索和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的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各種調控手段的協調運用。國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切實更新計劃觀念,改進計劃方法,發揮國家計劃的應有功能和作用,把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更好結合起來。

    繼續深化計劃體制和投資體制改革。1993年,國家計委管理的指令性計劃指標再減少百分之五十左右;工業生産指令性計劃的比重,按産值計算由1992年的百分之十二左右減少到百分之七左右。對價格已經放開、産需基本平衡的重要生産資料和消費品,如燒鹼、純鹼、食用植物油、食糖等完全取消指令性計劃。對關係國計民生、供求尚有一定矛盾、價格沒有完全放開的重要生産資料,如原油、煤炭、鋼材、有色金屬等,進一步減少指令性計劃分配的數量。逐步以國家導向供需銜接計劃和國家訂貨取代生産、流通的指令性計劃。在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計劃指標的同時,要加強預測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政策性計劃。計劃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主要是研究戰略、制定規劃、宏觀調控、總量平衡、産業政策、培育市場、重點建設、協調服務。努力改進計劃方式,逐步做到主要運用經濟政策、經濟杠桿和經濟法規進行間接調控。儘快制定今後時期的國家産業政策,為確定財政、金融、投資和利用外資等政策提供重要依據。抓緊制定振興交通、能源和發展支柱産業的專項規劃,更好地引導和促進整個經濟健康成長。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投融資機制,使各類投資主體做到責權利密切結合。健全規範的、穩定的和良性循環的基本建設基金制度。積極推行項目業主責任制。逐步擴大股份投資方式的試點。使用固定資産投資貸款,借貸雙方都必須承擔風險和責任。

    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進複式預算制度改革試點,強化國家預算約束。進一步搞好分稅制的試點。積極推行稅利分流,規範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係。改革和完善財稅制度,健全新的財稅法規,強化稅收徵管,加強審計監督,充分發揮財政、稅收、審計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進一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強化金融手段的宏觀調控功能。今年從嚴控制經濟總量,關鍵是管好信貸和貨幣兩個閘門;同時,要努力優化貸款結構。中央銀行在繼續實行並改進貸款規模控制的同時,加強運用利率、準備金、再貸款和公開市場業務等經濟手段,逐步加大間接調控的分量。專業銀行目前還要保持政策性與商業性雙重職能,但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向商業銀行過渡。

    建立健全信息諮詢系統,為各級經濟決策和市場運行提供信息諮詢服務。加強對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監測、預測和分析,及時協調和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繼續抓好“限産壓庫促銷”和企業扭虧增盈的工作。

    各位代表!國務院在研究制定1993年計劃草案的同時,按照黨的十四大精神和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八五”計劃的主要指標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基本要求是,抓住大發展的有利時機,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在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進效益的基礎上,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八五”期間,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率由原計劃的百分之六調整為百分之八至百分之九。堅持把加強農業放在首位,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加快交通、通信的建設,特別是要把鐵路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抓出成效。全國鐵路新線建成里程,由原計劃的6100公里增加到6600公里;新建復線由3600公里增加到4100公里。市話交換機凈增容量由1000萬門增加到1800萬門。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開發。新增發電裝機由平均每年900萬千瓦增加到1280萬千瓦,1995年鋼産量由原計劃7200萬噸增加到8800萬噸。加強資源節約工作,“八五”期間年平均節能率由原計劃的百分之一點八提高到百分之三點七。按照規模經濟、合理佈局和突出重點的原則,加速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等支柱産業的成長。放寬政策,正確引導,大力促進第三産業的興起和發展。充分發揮科技的第一生産力作用,加強智力開發和人才培養。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同時,相應調整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和財政、信貸收支等。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同時,要保持社會總供求的大體平衡,避免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各位代表!1993年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是繁重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和當前的良好機遇,積極克服各種不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奮力進取,開拓前進,兢兢業業,真抓實幹。讓我們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更好地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促進國民經濟順利邁上新臺階而努力奮鬥!

    (《人民日報》1 9 9 3 0 4 0 4 第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