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2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996年3月20日電

關於199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與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1996年3月5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陳錦華

    各位代表:

    我受國務院委託,向大會報告199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199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1995年,全國繼續認真貫徹黨中央制定的“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按照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關於199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199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以抑制通貨膨脹為中心,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各項改革繼續深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保持穩定。總的看,199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是好的,實現了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抑制通貨膨脹取得初步成效。1995年物價總水平上漲幅度逐月回落,從1月份的21·2%降到12月份的8·3%,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升14·8%,實現了八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15%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這個成就的取得首先是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採取了堅決的措施。各級人大和政協加強了對物價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多次聽取彙報,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親自參加物價檢查,指導工作。許多地方人大還通過立法來強化物價監管。二是努力搞好經濟總量平衡。堅持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嚴格控制固定資産投資規模,抑制消費基金過快增長。著力增加農産品有效供給,保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進一步完善糧食儲備制度。各地還普遍建立了糧食風險基金和副食品價格調節基金。運用國家儲備和外貿進出口,適時吞吐調節,平抑物價。三是大力整頓流通秩序。積極發揮國合商業穩定市場物價的作用。整頓化肥流通秩序,組織蔬菜直銷,減少中間環節和流通費用。四是切實加強物價監管。實行價格跟蹤監測,逐月公佈各地物價指數,強化社會監督。嚴格控制提價項目出臺。國務院和各地區制定和實施了反暴利法規,深入開展了物價檢查,規範價格行為,制止亂漲價、亂收費,打擊製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

    國民經濟持續增長。據初步統計,1995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57733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其中,第一産業增長4·5%,第二産業增長13·6%,第三産業增長8%。農業在遇到比較嚴重水旱災害的情況下,仍獲得較好收成,主要農産品全面增産。全年糧食總産量達到4650億公斤,比上年增産將近200億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棉花450萬噸,比上年也有增加;油料2250萬噸,增産260萬噸;糖料和肉類、水産品穩定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4718億元,比上年增長14%。中西部與東部地區工業同步增長。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大都完成或超額完成了計劃目標:發電量達到10000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7·8%;原煤12·98億噸,增長4·5%;原油1·49億噸,增長2·0%;鋼9400萬噸,增長1·5%;乙烯243萬噸,增長14·1%;化肥(折純)2334萬噸,增長6·7%;汽車150萬輛,增長10%;數字程控交換機1635萬門,增長22%;集成電路3·1億塊,增長7·9%;化纖290萬噸,增長3·4%;彩色電視機1958萬台,增長15·9%。礦産資源勘查和儲量增長計劃基本完成。

    重點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9445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增幅回落12·6個百分點。投資率由上年的35·1%回落到33·7%。投資結構有所改善,重點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一批基本建設和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竣工投産。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進展順利,樞紐工程和庫區移民的各項工作正按1997年實現大江截流的目標順利實施,一期圍堰工程完成,導流明渠和船閘已經開挖。洞庭湖治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我國最大的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當年造林95萬公頃。黃淮海平原等片區農業綜合開發取得較大成效。新投産大中型發電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連接西北和東部地區的交通大動脈蘭新復線、寶中線、集通線全線投入運營。縱貫南北九省市的京九鐵路全線鋪通,即將投入試運營。連接粵東及東南沿海地區的廣梅汕鐵路全線通車。西南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路建成通車。京漢廣、京太西、京呼銀蘭、杭福貴成光纜全線開通。四川合江、陜西渭河、湖北黃麥嶺等大型化肥廠基本建成。大型紡織化纖原料工程儀徵化纖三期建成投産。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有了進一步的改善,新修縣鄉公路27422公里,新增輸變電線路22120公里。

    財政收支差額和信貸貨幣控制較好。財政收支增長較快,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全國財政收入完成6187·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財政支出6809·1億元,比上年增長17·6%;收支差額621·4億元。收支差額中,中央財政赤字為664·4億元,控制在預算目標之內;地方財政結余43億元。國債發行按計劃順利完成。金融運行比較平穩。全社會信用總量得到較好控制,現金投放明顯減少。全年貨幣發行量597億元,比計劃少投放900億元。

    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的進展。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組建企業集團的試點以及一些城市的企業改革試點全面展開,對解決企業改革中帶有普遍性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以養老和失業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以及住房制度改革取得較大進展。流通體制改革實行了糧食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經營“兩條線運行”,推出了商業連鎖經營和代理制等新的措施。財稅、金融、外貿外匯、價格等宏觀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得到鞏固和完善。《預算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和《保險法》等正式實施,使我國財政、金融管理向法制化的軌道邁出重要步伐。

    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8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出口1488億美元,進口132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9%和14·2%。進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優化。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較大規模,結構和效益也有所改善。全年借用國外貸款107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377億美元。來華投資的境外大公司、大財團增加,外商向基礎設施、基礎産業、高新技術領域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增多。國際收支結構明顯改善,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736億美元,比年初增加220億美元。

    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取得新的成就。突出的有,兩係法雜交水稻育種進入區域試驗階段,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的抗蟲棉,為防治棉鈴蟲提供了新途徑。研製成功了主要性能指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程控交換設備,並開始批量生産。大型火電機組、五十萬伏交流輸變電等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攻關取得新成績,研製成功年産6萬噸的料漿法磷銨裝置。一些重大科研成果應用於生産建設。5000噸級貨物重載列車已在京滬、京廣線上運行,可增加年運輸能力850萬噸。石油鑽採運用水平井技術,平均産量比直井提高2—4倍;三次採油技術的應用,使采收率提高了一成左右。採用自主開發的五次群光纖通信技術的京津滬光纜幹線正式開通。大型軟體開發環境———青鳥系統和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熊貓系統研製成功,逐步成為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商用軟體系統。提前建成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示範工程。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在一批企業得到應用。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盲工作進一步加強,初中入學率達到78·4%,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高中階段的職業學校在校生比重達到56·8%。高等教育調整佈局結構取得成效,辦學效益有所提高。成人教育繼續發展。教師住宅建設取得新的成績,教師待遇繼續改善。全國貧困地區新建小學2504所。《教育法》的頒布實施,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各項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78·7%和84·4%,比上年提高1·2個和1個百分點,特別是邊境地區覆蓋率提高較快。全國有50%的縣達到初級衛生保健標準,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實施。計劃生育成效顯著,人口自然增長率10·55‰,控制在計劃目標以內。城鎮新就業720萬人,農村勞動力由第一産業向第二、三産業轉移500多萬人,城鎮失業率控制在2·9%。90%以上的國有企業職工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

    城鄉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7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5·3%;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3893元,實際增長4·9%。針對一部分困難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和貧困地區農民實際收入水平較低的問題,各級政府注意採取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全國新脫貧500萬人以上,貧困地區又有710萬人口的飲水問題得到解決。國內市場繁榮,商品供應充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0598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0·3%。全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新增8126億元,比上年多增加1800多億元。城鄉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城鎮新建住宅3·3億平方米,農村新建住宅6·5億平方米。從5月1日開始實行每週5天新工時制,居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環境保護和治理污染工作得到加強。

    199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就,標誌著“八五”計劃勝利完成。“八五”計劃是建國以來執行得最好的五年計劃之一。提前五年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社會生産力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加快,經濟結構得到改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項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並積累了新的經驗。這些成就,為“九五”和下世紀初的發展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正視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物價上漲幅度仍處於較高水平,推動物價上漲的一些因素沒有完全消除,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較大。有些地方和部門在物價開始回落的形勢下,對物價工作有所放鬆,甚至紛紛提高一些重要收費價格,加重了群眾負擔,群眾反映比較強烈。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農業生産還不適應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部分國有企業改革進展不快,生産經營困難,企業虧損增加,産成品資金佔用增多,相互拖欠嚴重,經濟效益不好。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別懸殊,一些低收入者生活比較困難。財政收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過低,中央財政和部分地方財政仍較困難。財經紀律鬆弛。特別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嚴重地制約著經濟的健康發展。對這些問題,有些是我們工作沒有做好,需要認真注意改進。我們竭誠歡迎各位代表繼續給以關心、幫助和監督,歡迎各位政協委員批評指導。

    二、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1996年是實施第九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是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一年。黨中央提出1996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貫徹“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認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進一步降低物價上漲幅度,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全面實現“九五”計劃各項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這一總體要求,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宏觀調控目標是:

    ——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

    ——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率32%左右;

    ——全國商品零售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10%左右;

    ——貨幣發行量控制在1000億元;

    ——中央財政收支差額比上年減少50億元,國債發行1952億元;

    ——外貿進出口總額2810億美元;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以內;

    ——城鎮新就業700萬人以上,農村勞動力由第一産業向第二、三産業轉移500萬人以上。

    按照上述目標,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任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保持經濟適度增長,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

    1996年經濟增長速度8%,是根據市場供求條件和進一步抑制通貨膨脹、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提出來的。在粗放型增長方式的條件下,經濟增長速度過高,往往帶來供求總量平衡趨緊、經濟效益較差和物價上漲過快等一系列矛盾。1996年要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併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九五”時期的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經濟增長的目標不宜過高。在保持經濟總量平衡、進一步降低物價上漲幅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實現這個增長速度還要做出很大的努力。總結以往經驗,在一個新的五年計劃開始的時候,應該注意防止出現攀比速度、爭上項目的現象,避免由此引起經濟增長的大起大落,引發新的通貨膨脹。

    為適應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需要,1996年工業生産要著力抓好上質量、上品種、增效益,加快産品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産品開發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計劃煤炭産量13億噸,原油1·5億噸左右,發電量10700億千瓦小時,鋼9600萬噸,化肥(折純)2390—2500萬噸,化纖290萬噸,汽車155萬輛,乙烯255萬噸,微型電子計算機55萬部,數字程控交換機1900萬門,鐵路貨運量16·1億噸。要按照“增暢、限平、停滯”的原則組織生産,推動産品結構調整,積極增加國民經濟發展急需的短線産品生産。強化技術進步和質量意識,把創名牌、出精品,提高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作為企業的發展戰略,切實貫徹到生産經營、研究開發、技術改造等各個環節中去。加快資金週轉,減少不合理的産成品資金佔用,嚴格結算紀律,維護企業信用,減少資金拖欠。強化企業內部管理,狠抓扭虧增盈,降低消耗,扭轉工業增産擴銷不增利的局面。

    (二)繼續抑制通貨膨脹,確保實現物價調控目標

    1996年,要繼續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使物價總水平上漲幅度進一步降低到10%左右,為“九五”期間做到物價漲幅低於經濟增長率創造良好開端,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保障廣大群眾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生活穩定,緩解企業困難。實現這一目標既有有利條件,也有相當難度。上年物價上漲對當年的滯後影響由1995年的9·7個百分點縮小為1996年的2至3個百分點,1995年農業取得好的收成,社會總供求平衡狀況繼續改善,為進一步降低物價上漲幅度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的基礎還不穩固,固定資産投資在建規模偏大,抑制消費基金過快增長還缺少有效手段,推動物價上漲的壓力相當大,對控制物價決不能掉以輕心。為了實現物價調控目標,必須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和消費基金過快增長,搞好經濟總量平衡。保證重要商品的市場供應。增加重要商品儲備,適時進行吞吐調節。進一步整頓流通秩序,從嚴控制新出臺調價項目,加強市場物價監管,建立健全價格管理法規,規範價格行為,堅決制止壟斷漲價和亂漲價、亂收費,打擊欺行霸市。1996年物價工作任務繁重,希望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繼續給以指導和監督。

    (三)切實加強農業,全力奪取農業豐收

    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發展高産、優質、高效農業,確保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産品穩定增産,是抑制通貨膨脹和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1996年計劃糧食産量4650億公斤,棉花450萬噸,油料2250萬噸,糖料8500萬噸,肉類5100萬噸,水産品2550萬噸。主要措施是:(1)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把農民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2)依法加強耕地保護,穩定糧棉種植面積。嚴格控制城市面積擴大和小城鎮及工業建設等非農業佔地,堅決制止亂佔和撂荒耕地,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區制度。加強對毀損土地的復墾,力爭新開墾耕地20萬公頃(30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1億公頃(16·5億畝),重點是恢復南方水稻種植面積。(3)多渠道增加投入,改善農業生産基本條件。中央掌握的投資主要用於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國家儲備糧生産基地、新疆棉花基地、種子工程、節水灌溉示範工程、北方牧區草原建設、林業生態工程和全國性的重點地區農業綜合開發等。各地都要努力增加農業投入,抓好省級重點地區開發,加強中低産田改造和小流域治理,組織好群眾性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加勞動積累。(4)切實解決好農業生産資料價格高、定購糧價格低、農民負擔重的問題。要保證對化肥等農業生産資料生産所需的能源、原材料和信貸資金。完善化肥流通體制改革,減少中間環節。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價格政策,穩定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國家適當提高糧食定購價格,對完成定購任務後農民出售的余糧實行隨行就市、敞開收購。堅決把農民不合理的負擔降下來,把不符合實際的集資項目停下來,暫停審批一切新的收費項目,禁止一切加重農民負擔的達標升級活動。(5)強化科教興農。重點抓好“種子工程”的組織實施,選擇一批重點縣逐步形成良種規模生産能力。辦好農業科技推廣站,穩定農業科技隊伍,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6)進一步抓好“菜籃子”工程。積極推廣規模飼養,發展節糧型畜禽,充分利用海淡水面發展各類水産養殖。(7)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引導鄉鎮企業健康發展,增加農民收入。(8)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按照《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要求,幫助貧困地區重點解決交通和飲水困難,建設基本農田,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抓好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的西南扶貧項目的建設和秦巴山區扶貧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

    (四)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搞好各項配套改革

    提高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加快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切實搞好國有經濟。要搞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國家集中力量抓好1000戶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的改革和發展,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使它們在國民經濟中充分發揮骨幹作用。在搞好大型國有企業的同時,進一步放活一般小型國有企業,採取改組、聯合、兼併、股份合作制、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國有小企業改革步伐。把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在積極推進企業改革、促進經營機制轉換的同時,努力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減少企業虧損和資金佔用。圍繞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各項配套改革。繼續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加強國有資産的監管,逐步建立權責明確的國有資産監管和營運體系,落實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責任。抓緊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個人帳戶為重點,深化養老保險改革,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積極幫助企業解決社會負擔和債務過重問題。繼續鞏固和完善新的財稅體制,實施過渡性轉移支付辦法,確立省以下分稅財政體制。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步伐,建立統一的資金拆借市場,強化風險管理,提高銀行資産質量。加大分配體制改革的力度,著力理順和規範收入分配關係。在培育市場體系、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方面繼續邁出新的步伐。

    (五)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努力提高投資效益

    在繼續控制投資總規模的前提下,著力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1996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規模21000億元,其中國有單位投資14400億元,集體和個人投資6600億元。固定資産投資項目必須適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立足於現有基礎,提高技術含量,符合規模經濟標準,促進集約化經營。繼續集中力量,加快國家重點建設,按照“保重點、保投産、保收尾”的原則,優先保證農業和基礎設施、基礎工業、支柱産業的在建重點項目,特別是能增加有效供給的重點竣工項目。適當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1996年要集中力量建成投産一批國家重點項目,計劃全部投産大中型基本建設項目99個,單項投産項目86個。主要有:新增大中型發電裝機容量1077萬千瓦;京九鐵路完成各項配套工作,全線投入運營;湘黔復線及電氣化318公里;沿海主要港口建成萬噸級深水泊位14個,新增吞吐能力3960萬噸;雲南磷肥、湖北大峪口礦肥結合、海南天然氣化肥和江西九江石化總廠化肥等項目建成投産;上海、東風和天津汽車公司形成52萬輛轎車生産能力。國有單位技術改造限額以上項目完成188個,包括上海、天津、蘭州、撫順、遼陽等重點石化改造項目,貴州赤水天然氣化肥廠和河北遷安化肥廠等。繼續控制新開工項目,特別是嚴格控制高檔房地産項目、高標準城市建設和一般加工工業項目。地方新開工中小項目也要從嚴控制。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投資效益,必須積極推進投資體制改革,規範各類投資主體的行為,逐步發展市場融資方式,建立投資風險約束機制。從1996年起,首先對新建項目實行資本金制度。各种經營性固定資産投資項目,都要首先落實規定的資本金,然後才能進行建設。明確投資責任主體,今後新開工建設的生産經營項目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逐步建立銀行貸款資産擔保制度,強化銀行貸款風險責任和法人的償債責任。加強建設項目管理,嚴格審查工程設計和概算,按照安全、可靠、經濟、適用的原則,從嚴控制建設標準,確保工程質量,控制和降低工程造價,減少損失浪費,扭轉目前許多建設項目大量超概算的狀況。全面推行設計、設備、施工招標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

    (六)提高對外貿易效益,加強對利用外資的引導

    1996年要以調整和完善進出口稅收政策、規範加工貿易監管制度為契機,加快外貿經營機制和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外貿出口堅持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國際銷售網絡,提高外貿經營的規模效益,降低經營費用。努力提高輕紡産品出口的質量和檔次,大力增加機電産品出口,充分發揮進出口銀行在促進成套設備出口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擴大勞務出口。繼續組織好重要商品的進口,鼓勵有利於國內産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的技術和裝備的進口。加強對國外貸款的管理,優化結構,注重質量,提高效益,確保按期償還。優惠貸款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進一步加強對借用國際商業貸款的管理,搞好《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的貫徹執行和對外宣傳,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基礎設施、基礎産業、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含量高、出口創匯高的項目,以及中西部地區。

    (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面向市場,建立科研、開發、生産、市場緊密結合的科技進步機制。針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繼續抓好重點科技項目攻關,著力解決各産業經濟規模發展中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特別是抓好對提高基礎産業、支柱産業技術水平有重要作用、能夠支持國家重點産品開發和重點工程建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把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産學研合作和工程化研究作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經濟有機結合的重要措施,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重點抓好工業性試驗、工程化研究和高科技産業化示範工程。高科技産業化示範工程,重點支持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技術的轉化和大型成套設備的研製開發。把為國民經濟長遠發展服務作為基礎性研究的目標和方向,力爭在我國優勢學科領域取得新的突破。把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結合起來。繼續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嚴厲查處侵犯知識産權的行為。

    發展教育事業要繼續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按照總體規劃有步驟地實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計劃全國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生135萬人,普通高校96·5萬人,研究生5·48萬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按照社會需要調整教育結構。普通高校招生逐步從國家任務、委託培養和自費生三種形式改為統一實行收費生制度,同時完善獎學金、貸學金等辦法。為解決邊遠地區、廣大農村和條件艱苦行業的人才需求問題,繼續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八)全面發展社會事業,繼續改善人民生活

    繼續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堅持不懈地抓好計劃生育工作,提倡晚婚晚育,搞好優生優育,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流動人口上,切實落實人口控制目標責任制。努力擴大勞動就業,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繼續實施再就業工程,加強待崗下崗和轉産人員的培訓,爭取再就業率達到60%以上。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文化藝術等事業,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大力發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改善人民的衛生保健條件,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把衛生保健發展的重點放在改善農村醫療和飲水衛生上。1996年力爭55%的縣達到初級衛生保健標準。

    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1996年城鄉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力爭比1995年增長5%左右。要多方採取措施,解決停産半停産企業職工以及低收入者生活困難問題。建立健全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抓好“安居工程”等普通居民住宅的建設,計劃新開工城鎮商品住宅面積2·5億平方米。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方便人民生活。

    進一步推動《中國21世紀議程》的實施,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大力推廣清潔生産,努力提高全國工業污染防治能力。老企業必須把污染治理作為技術改造的重要內容,新建項目要嚴格執行“三同時”的規定。縣以上工業廢氣、廢水處理率和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率,分別達到84%、77%和61%。繼續抓好淮河污染治理。加強城市環境整治。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控制農田污染和水污染,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植樹造林、草原建設、防沙治沙,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三、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努力實現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目標

    在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中,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出一條既有較快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發展路子,是實現我國跨世紀奮鬥目標的關鍵。經過4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17年的發展,我國經濟規模已經相當可觀,農産品、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産量已居於世界前列。但是,由於技術含量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産品加工深度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理想。資金的投入産出率低,“八五”時期每百元總投資僅新增國內生産總值50元左右。産品升級換代慢,附加價值低,國際競爭能力不強。在生産、建設和流通等各個領域,資源消耗高,資金週轉慢,損失浪費嚴重,經濟效益低的問題都很突出。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當前經濟生活中許多矛盾和問題的癥結所在。隨著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再單靠消耗大量資源來求增長,是不可取的,也是難以為繼的。我們必須深刻認識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1996年起,要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邁出有效步伐,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現新的氣象。

    經濟增長要立足於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多年來,我們在經濟建設中存在著一種很不合理的現象,一方面不少企業産品陳舊,技術落後,設備老化,缺乏市場競爭力,生産能力閒置;另一方面,鋪新攤子、上新項目的勁頭很大,搞了不少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這不僅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影響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一定要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引導到充分利用現有基礎上來。在結構調整中要處理好新上項目與利用現有基礎的關係。繼續有計劃地集中力量建設一些能夠帶動結構優化升級和産業技術進步的重點項目是必要的,但是新建項目,必須努力提高技術起點,符合經濟規模。經濟增長首先要以現有基礎為依託,充分挖掘潛力,依靠現有企業,通過改革、改組、改造,上品種質量、上技術水平、上經濟規模、上經濟效益。

    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歸根到底要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1996年要結合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使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取得新的進展。以推動産業技術進步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為重點,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選擇一批市場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加快高新技術産業化和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的步伐,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結合重點建設和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組織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研製開發,加速産業化進程,逐步提高我國自主開發能力。推動科研單位進入企業集團或與企業聯合,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儘快使企業成為科技投入和技術進步的主體。提高國有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集團的技術開發能力,帶動各個行業的技術進步。農業增産也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

    狠抓資源節約與有效利用。目前我國各個行業以節約求增産、向節約要效益的潛力很大。1996年,要繼續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搞好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通過調整産業結構、産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資源消費結構,採用先進技術和加強管理,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減少資金佔用,堵塞浪費漏洞,提高資源和資金的利用效率。把抓好産品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消耗,作為有效利用資源的重要途徑。堅決淘汰那些質量差、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後産品,打擊假冒偽劣産品,停止生産沒有銷路的産品。依法加強對礦産資源的保護,制止亂採濫挖,加強共生、伴生礦的綜合開發利用。農業生産也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耕地,節約用水用肥用種,提高投入産出率和勞動生産率。

    進一步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和投資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的改善和産業結構的升級,是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重要方面,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環節。要把深化企業改革和投資體制改革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結合起來,提倡和鼓勵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界限,按照社會化大生産與合理經濟規模的要求,通過聯合投資、聯合生産,組織專業化協作,發展規模經濟,大力促進産業結構升級和規模經濟效益的提高。堅持存量調整和增量調整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聯合、兼併,加快存量資産的優化重組,發展企業集團,實現規模經營。?br>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作用。加快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充分發揮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動力和保證。市場機制的本質是通過競爭提高效率,實現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那些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和不依賴於行政保護的企業,産品開發和産業技術進步比較快,規模經營迅速發展,在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相反,依靠行政辦法封鎖市場,排斥競爭,保護落後,必然導致技術進步緩慢,産品多年不變,不能適應市場需要,處於被動境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把企業進一步推向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建立有利於市場公平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使技術先進、管理科學的企業通過市場競爭,大量積聚生産要素,提高市場佔有率,得到迅速發展。促使技術落後、管理不善、效益不好的企業努力追求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正確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把握好調控的力度,增強宏觀調控的統一性和有效性,為推進兩個轉變創造有利條件。在完善宏觀調控體系中,要更好地發揮國家計劃的總體指導和綜合協調作用,使計劃、金融、財政三大宏觀調控手段形成合力。正確運用計劃手段,通過制定發展戰略、産業政策、區域規劃等,並有效利用國家掌握的財力、物力和經濟調節手段,引導産業結構優化和地區生産力的合理佈局,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充分運用稅收、利率、貼息、價格和折舊等經濟政策和手段,限制粗放經營,鼓勵集約經營。繼續搞好經濟運行的監測預測,準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針對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時採取措施,加以解決,不斷提高宏觀調控的水平。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統一部署,加強經濟法規建設,運用法律手段規範經濟行為和經濟關係,保障經濟的正常運行。

    各位代表,全面實現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順利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第一個中長期計劃,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齊心協力,奮發進取,講求實效,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而奮鬥!

    (《人民日報》1 9 9 6 0 3 2 1 第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