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共和國的足跡——1954年:登上國際舞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這是日內瓦會議最後一次全體會議(1954年攝)。 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精彩圖集(登上國際舞臺)

    新華網北京8月3日電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曾提出“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表達了新中國擺脫屈辱外交的決心和開展外交工作的基本方略。朝鮮停戰以後,國際局勢有所緩和,新中國的國際威望逐步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提出:“形勢是很好的,應該派一些同志去做外交工作,做外交就是做建設工作。”中國政府代表團先後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就是新中國登上國際舞臺的成功實踐。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來率團代表中國政府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分參加國際會議。周恩來飛抵日內瓦後,在機場發表書面聲明指出:日內瓦會議是要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中國代表團“抱著誠意來參加這個會議”,“並熱烈地期望著會議的成功”。然而,由於美國的阻撓,會議沒有就朝鮮問題達成任何協議。在討論恢複印度支那和平時,周恩來進行了緊張的穿梭外交,經過多方努力,會議最終達成了《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印度支那基本恢復和平。會場之外,周恩來利用一切機會同各代表團和各方面人士接觸,包括居住在瑞士的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卓別林等。他還邀請許多國家的朋友觀看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接觸中,周恩來真誠、坦率、機智和瀟灑的個人魅力,給人們特別是沒有和新中國接觸過、原來心存疑慮的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周恩來訪問了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兩國總理髮表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基本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適用於處理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之間的關係,也適用於處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並逐漸成為處理國際關係的普遍準則。

    1955年4月,周恩來再次率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亞非會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的形勢下召開的國際會議。參會的一些國家由於對新中國不了解,在發言中批評和攻擊共産主義。針對這種情況,周恩來在發言一開始就明確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會上的緊張氣氛因周恩來的發言而陡然改變。在周恩來的努力下,經過多方協商,會議最終達成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公報》提出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十項原則,實際上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進一步體現和引申。

    萬隆會議上體現出的平等、協商、和平共處的“萬隆精神”,掀開了亞非各國人民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歷史性的一頁,也為新中國贏得了更多的國際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