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來自印度的客商在“2002中國澄海國際玩具及工藝品博覽會”上洽談玩具生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60年來,中國衝破了國內市場、資金、資源的限制,經濟發展的舞臺空前寬廣:
1950年,中國外貿出口額只有5.5億美元,且80%出口到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近60年後,這個數字增長了2600倍,“中國製造”遍及世界。
“一五”期間,中國依靠前蘇聯19億美元低息貸款,建設了156個重點項目。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第二大國家。
“1984年,我為了技術合作到德國去。晚上是當地節日,放焰火。陪同的德國老闆指著焰火説:‘這是從你們國家進口的。’他沒有傷害我的意思,我的心卻在流血。難道我們就永遠只靠祖宗的四大發明混日子嗎?”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説。
1992年,“琴島海爾”冰箱擺進德國超市。2008年,海爾集團實現全球營業額1220億元,其利潤增幅超過收入增幅的2倍。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的《世界改變中國 中國改變世界》一文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外開放,讓世界進入中國;第二個階段還是對外開放,但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第三個階段依然是對外開放,中國已經開始改變世界了。在這三個階段中,開放政策始終不變,但開放的結果卻變而又變,使中國變得更加發展、更加強大了。”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面對外開放,6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空間在騰挪轉換中不斷擴大。中國不但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國內生産,而且有效利用國際資源支撐國內經濟發展,使得經濟增長後勁十足。
打破僵化 中國經濟體制不斷創新
不久前,全聚德烤鴨店出爐了這家百家老店的第1.48億隻烤鴨。
“你能想到我們還有一天只賣出一塊鴨血,只掙兩分錢的時候嗎?”據全聚德集團董事長姜俊賢介紹,解放前全聚德和中國大部分企業一樣歷經戰亂、慘澹經營。
公私合營後,全聚德作為國營企業在政府支持下重獲生機。改革開放後,全聚德先是通過連鎖經營將門店數量發展到目前的80多家,接著完成了對倣膳飯莊等的收購,並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全聚德的發展折射了60年來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之初,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進行的大規模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我們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巨大轉變。”高尚全説。
“各類市場主體充分發育,國有經濟控制力顯著提升,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齊頭並進、共同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良好局面。”工商總局個體私營經濟監管司負責人説。
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變化相類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從1952年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到1998年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再到如今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勾勒出中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軌跡。
新中國成立初期,高度的計劃經濟體制發揮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使中國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工業基礎初步建立。在此後數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對計劃和市場關係的認識不斷進步和深化,最終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觀點,把市場經濟寫在了社會主義的旗幟上。
目前,我國98%以上的商品、95%以上的生産資料産品價格已由市場決定。
經濟體制的變革讓百姓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