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60年的大規模投資建設,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生産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曾經是國民經濟“瓶頸”的基礎産業生産能力和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鄉面貌極大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經濟運行基礎更加牢固,經濟發展潛力不斷增強。
(一)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養活世界1/5的人口。為保證糧食産量穩步增長,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1954年至2008年,農林牧漁水利業累計完成投資20531億元,年平均增長10.6%。這些投資主要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商品糧棉生産基地和防護林工程建設。通過60年大規模的建設,我國農林牧漁水利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防洪、防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到2008年底,我國共有水庫86353座,水庫總庫容6924億立方米,分別比1990年增加2966座和2264億立方米;堤防長度增加6.7萬公里,堤坊保護面積增加1371萬公頃;新建灌區1051處,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新增821萬公頃。2008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5847萬公頃,是1952年的2.9倍;糧食産量達到52871萬噸,是1949年的4.7倍;棉花749萬噸,是1949年的16.9倍;油料2953萬噸,是1949年的11.5倍;糖料13420萬噸,是1949年的47.4倍。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建設穩步推進,規劃調水總規模448億立方米,建成後將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構成“四橫三縱”的總體佈局,實現全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
(二)能源工業生産能力極大提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1954年至2008年,能源工業累計完成投資100945億元,年平均增長14.7%。其中電力投資年平均增長15.8%。通過大規模的投入,我國能源供給能力迅速增強。
2008年,原煤産量達到27.88億噸,是1949年的87.1倍。1995年組建的神華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煤炭生産企業。
2008年,原油産量1.9億噸,是1949年的1583倍;天然氣産量為789億立方米,是1949年的11276倍。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的海洋石油工業,隨著1982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成立,獲得了高速發展,海洋油氣産量從1982年的9萬噸迅速升至2008年的4293萬噸油當量。
2008年,電力生産量達34669億千瓦小時,是1949年的806倍。到2008年底,發電裝機達79273萬千瓦,是1978年的13.5倍。其中火電60286萬千瓦,水電17260萬千瓦,分別是1978年的15.1倍和10倍。自1985年第一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開工建設以來,我國核電從無到有,到2008年,已形成885萬千瓦的發電裝機容量。風力發電迎來發展高峰,2008年裝機容量為839萬千瓦。
與此同時,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在石油勘探開發、水電建設、綜合機械化採煤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環保取得進展。2008年全國共關停小火電1669萬千瓦,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目標。
2008年,我國能源生産總量達26億噸標準煤,能源消費28.5億噸標準煤,分別是1949年的110倍和53倍。1979年至2008年,能源生産年均增長4.9%,支持了GDP年的快速增長。
(三)交通運輸建設突飛猛進,由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管道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四通八達
建國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54年至2008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89988億元,年均增長13.4%,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提高。
鐵路營業里程由1949年的2.18萬公里增至2008年的近7.97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中近一半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1962年我國國家鐵路電氣化里程僅為100公里,2008年達2.5萬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懸浮、廣深高速鐵路等工程。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時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通車,京滬高速鐵路開工建設並順利推進。
2008年,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8萬公里增至373萬公里(含農村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萬公里增至6.03萬公里,增長了602倍。“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初步形成,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明顯改善,帶動了汽車産業的發展。到2008年底,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為3501萬輛,而1985年僅為28.49萬輛,增長了189倍。
民用航空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到2008年底,我國民用航班飛行機場152個,比1985年增加了70個;航線1532條,比1990年增加了1095條;民用航空運輸線路長度為246萬公里,是1949年的216倍。
水運和管道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績。2008年,沿海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達42.96億噸,是1980年的19.8倍;管道輸油(氣)里程5.83萬公里,是1958年的292倍。上海港口已成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億噸。
(四)信息通信和郵政基礎網絡發展迅速,信息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之首
建國以來,特別是“十五”之後,我國信息通信和郵政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先導産業。1979年至2008年,我國郵政和電信業累計完成投資22535億元,年均增長26.7%,建設了“金卡”、“金稅”、“金關”、“金盾”等一批國家重點信息化建設工程,建成了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全面的國家信息通信基礎網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郵政業務種類齊全、網點分佈廣泛。固定電話用戶由1949年的22萬戶猛增到2008年的34036萬戶,增長1561倍;移動電話從無到有,2008年末已達6.4億戶。從1949年到2008年,全國郵電業務總量從1.5億元增加到23650億元,增長15765倍;郵路及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由70.6萬公里增加到735萬公里,增長9.4倍。
(五)環境管理和保護、城市公共交通、綠化、污水處理、供水供氣等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與人們日常生産生活息息相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和服務體系的建設。1979年至2008年,我國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累計完成投資48567億元,年平均增長31.5%,是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業。
2008年末,城市公共汽(電)運營車36.7萬輛,是1949年的160倍;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1.1標臺,比1990年增加8.9標臺;城市道路26萬公里,是1980年的8.6倍;城市道路面積達45.2億平方米,人均12.2平方米;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74.7萬公頃,是1980年的20.4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7平方米,是1981年的6.5倍。
建國以來,我國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強。2008年,城市供水總量500億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達到94.7%,比1981年提高41個百分點;城市供氣管道長度25.8萬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氣普及率達到89.6%,而1981年僅為11.6%。
(六)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是重要的公益事業,關係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社會文明進步重要體現。建國以來,國家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加強,1954年至2008年,我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累計完成投資28938億元,年平均增長11.4%,行業基礎設施水平顯著增強。
教育、文化方面:到2008年底,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263個,比1949年增加2058個;特殊教育學校1640所,比1953年增加1576所;公共圖書館2820個,比1978年增加1602個;博物館1893個,比1978年增加1544個。
衛生方面:到2008年底,我國擁有衛生機構27.8萬個,是1949年的76倍;衛生機構床位404萬張,是1949年的48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534個,是1950年的58倍;婦幼保健院3011個,是1949年的335倍;醫學科學研究機構228個,比1978年增加9個。
體育方面:2004年,我國共有各類體育場地850080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58個,比1995年增加了1.5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03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了0.38平方米。
建國以來,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幅增長,大批項目建成投産,基礎産業飛速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能源、基礎原材料、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任務仍然艱巨。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方針,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包括農業、能源工業、基礎原材料工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等。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命脈,這些行業支撐著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為社會生産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設施,對提高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