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07年9月27日(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介紹十六大以來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情況,並答記者問。以下為張曉強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的第一部分實錄。
[新京報記者]我有兩個問題。第一,高技術産業實現由大向強的轉型,自主創新能力非常關鍵。我想問一下,發改委在支持自主創新方面將有哪些舉措?您剛才提到的彩電産業,發展二十年,我們變成了最大的生産和消費電視的國家,但是在技術方面我們還是不行。今後對於國有企業的領導人,會不會把創新能力建設作為對他們進行考核的重要指標?
第二,這些年來,我們對中外合作有一個説法,是“市場換技術”,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發現核心技術還是沒有換過來。您怎樣評價這些年來的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的方式?今後這種方式是不是還會成為我國很重要的技術引進的方式?謝謝。
[張曉強]首先,我國在去年初正式公佈了中國的中長期科技規劃發展綱要(2006-2020),綱要第九部分和第十部分明確了支持、實施中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有關政策措施的要點。在此基礎上,去年國務院正式發佈了關於實施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的若干意見。一般關注這個領域的朋友都知道,俗稱“綱要配套政策六十條”。這六十條裏面,從法律法規、金融支持、稅收支持、政府採購等不同的方向提出了支持創新,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的具體政策。根據配套政策六十條的要求,國務院各個有關部門又在陸續頒布相關的實施細則。到目前為止,各有關部門,包括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稅務總局、教育部等等已經有接近一百項實施細則予以頒布,這些對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推動高技術産業發展將發揮很重要的積極作用。因為時間關係,我就不再一一闡述這六十條和已經頒布的一百項實施細則的詳細內容。這些政策措施覆蓋的領域應該是很寬的,很多政策是很具操作性的。
在有關部門所制定的配套政策實施細則中,也包括對國有或者國有控股企業的績效考核中增加關於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果的評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