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政府網2>> 重要內容提示
 
改革謀突破 創新解難題 實現重慶"兩基"人口全覆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8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14時30分,教育部在京西賓館會議樓三層一會議室召開“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總結表彰大會”。

    改革謀突破 創新解難題 實現重慶"兩基"人口全覆蓋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黃奇帆

    重慶直轄時,人均GDP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地方財政收入僅55億元,所轄40個區縣中,有14個國家級貧困縣、4個省市級貧困縣,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達366萬人,全市"兩基"人口覆蓋率僅18.87%,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直轄十年特別是近五年來,我們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堅持把發展教育作為建設新興直轄市的重點戰略和基礎工程,重點支持,優先發展。堅持把義務教育作為全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城鄉共進、統籌發展"。經過十年兩階段堅持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全市"兩基"人口全覆蓋的歷史任務。

    第一階段是1997年至2001年,我們高速度、超常規推進"兩基"工作,使全市34個區縣初步實現"兩基","兩基"人口覆蓋率提高到87.87%,基本趕上全國平均水平。但在高速度、超常規推進"兩基"的過程中,也産生了五大遺留問題:一是學校大量建設形成了19.45億元的鉅額債務;二是校舍維修改造不及時形成了大量危房庫存;三是學生大量增加導致普遍出現了"大班額"、"大宿舍"現象;四是學生劇增造成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教師嚴重缺乏,代課教師大量出現;五是由於教育投入不足,個別學校亂收費現象不同程度存在。這五大遺留問題的存在,使我市當時的"兩基"質量不高、水平較低,潛伏著一些社會問題甚至不穩定因素。

    第二階段是2002年至2007年,我們一方面強力實施6個邊遠貧困縣的"兩基"攻堅。另一方面大力解決前一階段的五大遺留問題,及時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後,農村教師津補貼和學生生活服務費來源減少的新問題,推進"兩基"向優質、均衡方向持續健康發展。2007年9月,重慶"兩基"工作通過國家驗收。

    下面,我重點就解決"兩基"遺留問題和新問題,作扼要彙報。

    一、創新思路,整合資源,全部清償"普九"債務

    2002年底,重慶全市"普九"欠債19.45億元,涉及1,000多所學校1.1萬個項目。鉅額"普九"債務的存在,嚴重制約了農村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影響社會穩定和諧。雖然重慶市財力薄弱,近40%的區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而且還承擔了三峽庫區100萬移民和庫區經濟重建的艱巨任務,要在短期內償還全部"普九"欠債,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們認為,儘快償清"普九"欠債,既能保證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又能促進社會安定團結,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大事。因此,我們從2004年開始,組織市級財力,通過三年努力,到2006年底幫助區縣償還了全部"普九"欠債。我們的具體作法是:

    第一,實行債務分擔、分類幫助原則。財力較弱的18個國家級、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市裏承擔50%,區縣承擔50%;財力較強的主城9個區,市裏承擔20%,區縣承擔80%;其餘財力處於中間水平的區縣,市裏承擔40%,區縣承擔60%。

    第二,實行先區縣資金後市級資金、欠債償還銷號制。為督促區縣償債,實行先區縣資金後市級資金的辦法。區縣先將本級應承擔的還債資金撥付到債權人賬戶後,市財政再將市級資助比例的資金撥付到債權人的賬戶上。集中火力,分批銷號。

    第三,加大專項轉移、擴大區縣償債資金來源。市政府將中央給予重慶的"三獎一補"資金給予區縣,其中80%首先用於償還"普九"欠債,市裏仍然按照原定比例進行配套,大大加快了"普九"償債步伐。

    二、改造危房,擴建校舍,全面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

    "黑房子、土臺子、泥桌子",曾是過去我市農村很多中小學校捨得真實寫照。為廣大中小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2004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中小學校舍建設和危房改造方面的一系列工程,統籌校舍建設專項資金、城市教育費附加、城市住宅建設配套費、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和獎補資金等各項資金73.7億元,新建和改擴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舍869.5萬平方米。

    到2006年底,全市庫存D類危房全部改造完畢,中小學佈局結構明顯優化,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小學和初中一年級基本消除了"大班額"問題,其他年級"大班額"問題得到了重點治理,"大宿舍"現象明顯緩解。校舍危房比例由2000年底的12.4%下降到現在的1%以內。307所寄宿制學校全部竣工,覆蓋學生32.12萬人,新增寄宿學生6.26萬人。遠程教育覆蓋率達100%,受益師生超過350萬人。

    三、公正遴選,公平補償,徹底解決農村代課教師問題

    我市農村有代課教師1萬多名,80%分佈在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代課教師為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這些代課教師工資很低,沒有任何福利和社會保障,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一旦退休就是農民。從推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出發,必須妥善加以解決。今年8月,我市按照積極穩妥、定向招聘、統籌兼顧、公正遴選和公平補償的原則,通過統一考試,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代課教師中擇優錄取近8000名公辦教師,全部就近補充到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未被招聘代課教師的辭退、補償、養老保險辦理等工作也全面展開。今年我們還將在大中專畢業生中為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學校定向招聘3000名小學教師。我市的代課教師問題將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四、以人為本,促進公平,切實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後的遺留問題

    重慶從2006年春季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整個改革,堅持從實際出發,適當擴大改革實施範圍;特別關注特殊群體,對困難女童實現零收費;鼓勵增加免費項目,部分地區實行"三免一補"。全市40個區縣共有378萬學生享受了改革政策,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94.7%。

    實施新機制後,嚴格規範了學校收費行為,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和擁護。但同時也帶來了農村中小學教師收入水平下降和中小學一些必須的工作沒有經費來源,一些為學生服務的工作不能開展的問題。針對這兩個新問題,我們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一是增加農村中小學教師津補貼。2006年,市財政安排資金2.5億元,為14萬農村中小學教師每人每月平均補助150元。2007年,市財政又增加投入5億元,將農村中小學教師每月人均補助費增加300元。二是增加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2007年市財政增加投入1.54億元,其中8700萬元用於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和免雜費的補助標準;3000萬元用於改造師生飲水設施;1700萬元用於給師生放電影;2034萬元用於改造黑板。兩項措施的實施,使廣大人民群眾對保障機制改革的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們將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完善城鄉均衡發展的國民教育體系,力爭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九年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