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9日10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召開新聞發佈會,就加快我國玉米作物發展答記者問。
農業部網站記者提問:請問專家,為什麼提高玉米單産要以增加種植密度為核心,目前國外做法和我國的生産實踐又是怎樣的?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我首先從技術環節回答這個問題。第一,玉米的單産可以分每畝的株數乘以平均每株的穗數。在單穗重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株數越多,産量越高。玉米和小麥、水稻一個最大的不同是,玉米是種一顆結一顆。所以,要想增加産量,在保障單株不變的情況下,就得提高密度。
從光能利用角度來講,玉米是碳4作物,光合效益非常高。從光能利用角度講,産量等於葉面系數乘以光合系數和光合時間。株數越多,頁面系數越大,光合産物越多。
第三,增加密度是最容易通過人為栽培措施來控制和影響的。只要把握播種和定苗環節,就能夠達到所要求的密度。
第四,從整個玉米生産發展歷程來講,通過玉米施肥量增加帶動産量增加。增加密度也不是無限的增加,一定要合理密植。因為密度的增加導致群體之間和個體之間對光照、水分的競爭加劇。如果在光照水分不足的情況下,甚至導致空稈,這些可以通過耐密品種和增施肥料來解決。
從國外做法來看,美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産國,也是玉米科研和生産最先進的國家。在上世紀30年代時,美國玉米的密度只有不到兩千株,産量不到100公斤。到60、70年代,增加到3千株,目前密度將近5千株。隨著密度的增加,産量同步增加,産量達到600多公斤。應該説,提高玉米的耐密性,增加密度,增施肥料,是美國玉米高産的主要措施。
從我國生産實踐證明,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玉米不到2千株,産量不到100公斤。到上世紀90年代,農業部採取緊湊型玉米推廣工作,玉米密度大幅度增加,産量也大幅度增加。當時産量在十年期間增加了100公斤,增長幅度很大。根據專家對目前生産情況的調研和密度研究表明,我國目前密度還都是偏低,沒有達到合理的密度。在東北區一般是3000到3500株,西南區還有大部分不到3000株,密度普遍偏低。在目前密度基礎上,普遍增加500到1000株,再配合施肥等其他措施,能夠快速直接增加産量100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