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傳播“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技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0年1月16日上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五號樓召開第三屆“治未病”高峰論壇。
[上海市長寧區衛生局局長 張平]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區作為全國"治未病"工作試點區,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上海市衛生局中醫發展辦公室的積極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應用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積極建設發展中醫特色保健服務體系,區域人群不斷增強對"治未病"的正確認識,接受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隊伍不斷擴大,初步開創了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新局面。
一、基本情況
長寧區位於上海市的中心城區西部,屬新建的虹橋交通樞紐的東虹橋地區,是宜居宜商的國際城區。區域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70萬。我區重視社會事業發展,對衛生事業發展不斷增加投入,區域基本醫療服務網絡佈局完善,公共衛生運行有效。尤其是近幾年來創新基層衛生改革,取得成效,並成為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和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近年來,更是重視"治未病"工作,積極應用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開創了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新局面。
二、區域居民健康維護的現狀和問題
從衛生管理角度看,居民健康的維護應當主要由區域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各類醫療機構、衛生專業機構負責。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我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角色,主要提供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基本醫療主要通過區域內的其他醫療機構和社區的大協同服務來承擔,居民健康問題中的醫療便捷性和服務滿意度逐步得到了提高。但是,我們也注意到,社區居民的健康行為和健康風險控制能力,與我們追求的目標還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依賴保障體系行為突出。隨著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居民更加關注自己支付部分,對消費總量關心度下降。出現各種搭便車現象,醫療機構對於資源使用的隨意性仍然存在,醫療資源浪費嚴重,居民就醫的成本還是很大,但有效控制健康風險的比重仍然不大。
二是慢病控制能力有待加強。現在的運行體系為人群疾病早發現早治療的提供能力得到加強,但防控疾病尤其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能力還比較弱,效果還不明顯,工作方式還是基本停留在傳統的行為方式中。社區居民對於健康關注還是重醫輕防,人們糾正不合理行為方式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慢病的發病率和復發率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三是健康維護的有效激發手段缺乏。健康維護需要供需雙方的共同努力,而現在提供的健康維護方法被接受的親和度和滲透性不強,成本比較高,收效不明顯,難以激發起人群自我維持健康的需求。
四是中醫優勢還未充分發揮。現在中醫技術還主要運用於疾病的診療上,在"治未病"理念指導下,應用治本固本等方法來維護健康的作用幾乎沒有發揮。總之,在健康維護中,人們還是重治輕防、重標輕本、重西輕中。這樣發展下去,資源消耗嚴重,而健康狀況的提升不容樂觀。
三、積極應用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
面對上述狀況,我們注重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大力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按照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加強政府引導,充分激活健康風險控制的社會需求,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
我們在應用服務模式的方法上,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運行機制,整體推進區域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區政府每年按萬人口五萬元作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專項經費。按照服務模式的服務基本規範要求,在區域裏內建立2家KY3H"治未病"中心、10家KY3H"治未病"分中心、13家KY3H"治未病"服務站,初步形成區域內"治未病"的服務網絡,基本做到區域人群就近享受到"治未病"服務。
在居民健康檔案中增設中醫體檢等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模塊,統一購買技術服務,為區域內建有健康檔案的居民提供健康狀態評估和産品干預,目前已完成近萬人的中醫體檢並納入居民健康檔案,其中20歲至39歲人群約佔20%,40歲至69歲人群約佔58%,70歲及以上人群約佔22%。大力開展"治未病"服務人員培訓,完成了首批具有一定資質的人員培訓工作,首期共有45名一線"治未病"專職人員完成了專業培訓,為"治未病"服務的全面鋪開和整體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完善信息整合平臺,對居民健康狀態實施監測,並保障政府科學投入和保障健康的科學決策。目前長寧區衛生局信息中心已經和中華"治未病"網實現有效的數據對接,初步完成"治未病"信息平臺的建設。
今年長寧區衛生局更是把這一舉措作為政府實施的重點工作予以確保,將完成10%戶籍人口的中醫體檢,並納入居民健康檔案庫。通過組織各類展、演、驗推廣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中醫,接受"治未病"理念,激發居民應用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維護健康的需求。積極鼓勵社會舉辦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機構,積極推介服務模式,鼓勵加盟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網絡,目前已有佰草集、國經堂等知名企業表達了加盟意向;積極組織政府部門、街道、學校以及其他社會各類機構的人員體驗"治未病"服務,累計已達數百人,使社會各界更加關注、支持"治未病"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我們在實踐中深切體會到,只要堅定信心,明確目標,開拓創新,真抓實幹,不斷強化政府引導,不斷完善激發需求的方式,不斷擴大聯盟網絡,"治未病"理念一定會深入人心,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一定會取得巨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