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安蓓、何雨欣)剛剛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這一提法寫入“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中,格外令人關注。
分析人士認為,“兩個同步”的重要提法意味著在建設富強國家的同時,也著力使百姓擁有更多財富,分享發展成果,這成為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兩個同步’的要求很高,表明未來五年我國將從追求‘國富’轉向更加追求‘民富’。這既符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宗旨,也從原則上回答了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並將為下一步我國制定和實施收入分配改革的具體方案提供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約10%的速度增長,使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佔據日益重要的位置。伴隨經濟的快速增長,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百姓收入不斷增長,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成為社會各界的新期待。
“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也著重提出,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遲福林認為,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增長要和經濟增長水平相一致,另一方面也要和財政收入狀況相一致。“這裡既有一個如何通過初次分配較快提高居民收入的問題,也有一個通過再分配解決居民收入增長的問題。”
“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是要防止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
《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測算表明,從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來看,1992年至2007年,我國政府部門收入增長了9.36倍,企業部門收入增長了10.36倍,居民收入增長了7.66倍。但這其中的政府收入沒有包括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各種非預算收入,政府實際可支配的收入要比統計數據更大。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如果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在國民收入中的分配關係不理順,將不利於擴大內需戰略的實現。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這個角度看,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可以説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中之重。”遲福林説,“十二五”期間能否實現“兩個同步”,使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是實現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基礎。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賓説,目前我國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佔40%左右,而國際上很多國家這一比重都達到60%。提高我國勞動者報酬非常迫切。
莊健指出,脫離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勞動報酬增長,企業競爭力會受到損害,並可能通過成本傳導推動通貨膨脹。勞動報酬增長應當與企業競爭力的提高統籌協調。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98年至2007年間,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産率提高了1.33倍,而同期全部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僅提高0.83倍。
遲福林認為,勞動報酬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徑。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一方面要通過市場的手段使勞動報酬增長水平和企業利潤增長同步,另一方面,政府要解決市場、企業本身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對轉變政府職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強調,“兩個同步”的提出,體現了對效率和公平的兼顧。這要求加快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包括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內的收入分配基礎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並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