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新聞發佈>> 其他
 
教育部就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等舉行發佈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8日   來源: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背景材料

    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切實解決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偏低問題,加強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教育部于2004年啟動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 2006年,根據《教育部2006年工作要點》關於“擴大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規模”的要求,在前兩年試行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完善政策,擴大計劃實施規模。2006年為農村學校培養教育碩士師資招生推薦錄取工作將全面展開。

    一、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的背景和意義

    1、實施 “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農村教師培養和補充機制,提高農村師資水平的重大舉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農村教育依然是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村教師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學歷層次偏低,結構性矛盾突出,學校尤其是高中教師數量不足,師資補充渠道不暢,骨幹教師隊伍不穩等問題是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辦好農村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溫家寶總理指出要鼓勵高學歷人才從事中小學教育。陳至立國務委員指出“必須把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促進農村教育發展”。通過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為農村學校培養補充一批研究生層次的高素質專業化骨幹教師,吸引高學歷人才從事基礎教育,改善教師隊伍結構,將極大地促進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2、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 是新時期提高教師質量,創新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辦法。我國教師教育培養了千百萬中小學教師,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但在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格局中,教師教育的改革發展仍然相對滯後。傳統師範教育體系相對封閉,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課程教學內容陳舊,教育實踐不足等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教師培養質量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教師教育總體上還不能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現實需要,還不能適應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緊迫要求。通過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進一步推動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推動教師教育面向基礎教育,適應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進一步增加學生了解農村教育的機會,加強教育教學實踐環節,同步提升教育專業水平和學科水平,為全面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3、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是吸引優秀大學本科生到農村學校任教,促進大學生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大學畢業生到西部、到縣以下基層單位就業渠道仍然不夠暢通。通過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採取推薦免試研究生的優惠政策,打通高水平大學優秀本科畢業生到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學校任教的通道,源源不斷地為農村教育輸送高層次人才。

    二、“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要點和實施辦法

    1、目標宗旨

    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旨在通過推薦免試教育碩士研究生等優惠政策,鼓勵吸引一批優秀的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到國家和省級扶貧縣學校任教,不斷地為農村學校培養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骨幹教師,充實農村教師隊伍,改善農村教師結構,提升農村教師素質,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2、培養方式

    在具有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的大學中,選拔部分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通過學校培養和實踐鍛鍊,為邊遠貧困地區農村學校培養教育碩士師資。

    具體培養方式是:“3+1+1”。

    前三年,取得為農村學校培養教育碩士師資入學資格的學生(以下簡稱為: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安排到簽約農村學校任教。

    第四年,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到培養學校註冊研究生學籍,脫産學習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

    第五年,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回到任教學校,邊工作、邊學習,通過現代遠程教育等方式繼續課程學習,並撰寫學位論文。通過論文答辯後,由學校授予教育碩士學位並頒發碩士研究生學歷證書。

    3、推薦條件

    政治思想素質好,熱愛教育工作;獲得學士學位;修學相應課程,取得教師資格;志願到扶貧縣學校任教,且服從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安排。

    推薦人選本科所學專業符合中小學教育教學需要。

    4、工作程序

    為保證為農村學校輸送高質量師資,計劃實施工作嚴格按照下達計劃、報名推薦、復試錄取和培訓派遣等程序進行。

    三、“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實施的相關政策

    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享受普通高校推薦免試所有政策,畢業後獲得教育碩士學位和碩士研究生學歷證書;

    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名額,在第四年研究生招生計劃國家計劃中單列,按定向培養方式入學;

    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免繳學費,住宿費等費用按照在校研究生繳費辦法執行;培養經費由培養學校主管部門按照教育部下達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國家計劃安排;

    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在學期間按照在職教師脫産學習的規定,帶薪並享受相關待遇。往返交通費按照當地教師脫産學習的有關規定執行;

    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必須履行服務期規定的義務,從本科畢業到學校任教開始,服務期為5年(包括在培養學校的1年學習時間)。

    四、“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實施情況和成效

    “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 于2004年啟動以來,已在中西部19個省(區、市)實施,33所大學參加推薦免試工作,21大學承擔培養任務,吸引了1125名優秀本科畢業生到291個國家扶貧縣高中任教,支援農村教育事業。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充分認識到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精心組織,週密安排,部署協調落實計劃任務;有關高校認真組織推薦工作,公開、公平、公正地選拔優秀畢業生;縣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高中積極接納,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環境。江西、河南、河北、四川、重慶等省份在招生錄取時間緊,許多畢業生業已與就業單位簽約,對農村學校教師需求信息來不及準確掌握情況下,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了報名、推薦、復試、公示、簽約等工作,較好地完成了計劃任務。該計劃的實施,已取得了一定積極成效。一是為扶貧縣學校輸送了一批優秀的本科畢業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教師缺乏的矛盾,特別是解決了一些學科教師緊缺的困難;二是通過政策引導,激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拓寬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三是探索了一條為農村學校培養補充高素質教師的有效形式。有關高校、貧困地區學校、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畢業生都有較高的積極性。

    日前,教育部有關司局在北京召開“落實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工作研討會”,就2006年具體工作進行了安排和部署。“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將遵循“積極穩妥、逐步擴大、提高質量、保證實效”的原則,適應新要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生源質量,積極探索適應農村教育需要的培養模式,全面提高培養質量。“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將源源不斷地培養大批高學歷、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村骨幹教師,為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和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發揮重大作用。

教育部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背景材料

    一、農村教師隊伍概況

    “十五計劃”以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05年,全國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1036.38萬人, 其中,小學和初中專任教師906.43萬人 (小學559.25萬人、初中347.18萬人)。小學教師大多數在農村。城市、縣鎮、農村分別佔16.06%、20.13%和63.81%;初中教師半數在農村。城市、縣鎮、農村分別佔18.96%、36.87%和44.18%。小學和初中教師合計,城市縣鎮396.2萬人,佔43.71% ;農村510.23萬人,佔56.29%

    --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大幅度提高。2005年, 普通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8.62%;普通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5.24%;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83.46%。高學歷教師比例逐年提高。2001-2005年,普通小學具有專科以上學歷教師由27.40%提高到56.35%;普通初中具有本科學歷教師由16.95 %提高到35.31%;普通高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教佔到1.18%。

    高級職務教師的比例提高。2001-2005年,普通小學高級教師的比例由29.75%提高到42.55%;普通初中具有高級職務教師中比例由3.64%提高到6.56%;普通高中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務比例由16.81%提高到19.29%。

    --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的進展。教師工作法制化建設得到明顯加強。以縣為主的中小學教師管理體制框架基本形成。各級各類學校編制管理得到加強,用人和分配製度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教育人力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教師隊伍的活力逐步增強。

    --教師職業吸引力進一步增強。教師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明顯提高,工作生活條件總體上有較大改善。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得到進一步弘揚,教師職業的社會評價總體上看好,教師職業吸引力進一步增強,正在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但是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還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新的要求。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結構失衡、素質不高等問題,制約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農村教育的質量,不能適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

    一是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區域和城鄉分佈不均衡,城市超編與農村部分地區師資緊缺並存;學科分佈不均衡:農村中小學外語、信息技術、音樂、體育、美術教師普遍短缺。代課人員數量較大。據統計,2004年全國共有49.9萬代課人員,主要集中在農村小學。75.9%分佈在中西部農村小學。大量代課人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水平。

    二是農村教師補充提高困難,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從學歷水平看,2004年全國仍有31萬小學、初中教師未達到法定學歷。2005年全國小學具有專科以上學歷教師,城市78.01%、縣鎮67.17%、農村47.49%,農村比城市低31個百分點;全國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城市62.44%、縣鎮34.5%、農村24.34%,農村比城市低約38個百分點。年齡結構上,農村小學年輕教師偏少。城市、縣鎮、農村小學教師中35歲以下的分別佔57.83%、51.44%和41.02%。

    二、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戰略性意義

    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任務十分緊迫。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籌教師隊伍建設,採取有力措施,加強農村師資力量,並積極推進制度創新,努力形成農村師資保障的長效機制。

    當前,農村教師隊伍建設要抓住加強教師培養,嚴格資格準入、創新補充機制,強化教師培訓,推動城鎮教師支教四個關鍵環節,一要積極推進教師教育改革,提高教師培養質量;二要創新教師補充機制,嚴把教師入口關;三要大力推動城鎮教師支教;四要加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師隊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進入良性循環。

    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是統籌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優化教師資源配置、解決農村師資力量薄弱問題的重大舉措,是貫徹落實“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重要方針的具體行動,也是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學齡人口和教師供求關係變化的必然要求,對於提高農村教育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1、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有利於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事業關係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教育水平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發展農村教育,關係社會發展的全局,是大面積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全面實現小康的基礎。沒有農村教育的全面提高,沒有農村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就很難實現全面小康。要切實提高農村師資水平,努力造就一支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師隊伍。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是是貫徹落實“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重要方針的具體行動,是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

    2、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有利於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20世紀末我國實現“兩基”目標,農村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通過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義務教育寄宿制項目工程、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工程等重大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農村教育薄弱的狀況,特別是在房舍、設備等硬體條件方面已逐步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我國城鄉教育水平依然差距明顯,農村教育發展滯後,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農村教育在發展水平、辦學條件、經費投入、師資隊伍、教育質量等方面與城市教育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城鄉師資素質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有利於提高農村教育質量,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3、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有利於優化教師資源配置,緩解農村師資薄弱的矛盾,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農村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我國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説到底是師資水平的差距。推行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有利於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是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城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可以帶動農村地區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城鎮教師支援農村,可以緩解當前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突出問題。同時,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在相對艱苦的條件下磨煉和提升,也是加強師德建設,整體上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有效途徑。

    三、各地開展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情況

    根據山西、上海、安徽、天津、內蒙古、湖北、寧夏、黑龍江、廣東、河南、北京、雲南、西藏、廣西、陜西、浙江、海南17個省份報送2000-2005年組織開展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有關情況和統計數據,以及湖南、江蘇、青海、甘肅4個省報送的統計數據,各地對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普遍認為這一作法好、可操作性強,有力緩解了農村邊遠地區學校師資緊缺矛盾,並促進城鄉教育良性互動和健康發展。

    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在許多省份和地區得到開展。從上報省份來看,各地對支教工作都高度重視,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如廣西、寧夏,自1996年以來一直堅持。從上報的17個省份來看,2000-2005年,僅組織省域內到農村支教的城鎮教師超過1萬名的省份就有9個。

    各地的基本做法是:

    1、建立制度,落實責任。各省(區、市)都成立了由分管領導挂帥、黨政相關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紛紛出臺相關政策、辦法或措施,開展支教工作。例如,2000年寧夏啟動了“百名優秀教師支教工程”,每年從川區16個市、縣(區)選派優秀教師到南部山區民族聚集鄉(鎮)的中小學任教;2004年,湖北省實施“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每年選拔一批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到農村鄉鎮中學任教;2000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明確規定了學校對口支援、教師輪換工作制度;2005年,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城鎮教師農村教育暫行辦法》等。

    2、政策傾斜、財政扶持,確保實效。大多數省份通過實施經濟激勵和優先評優晉級,增強了支教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廣東省2001年起對支教教師評聘中、高級職稱優先予以考慮;西藏自治區規定教師評優活動中,有基層學校支教經歷的教師可優先評選,參與支教的教師,每人每月補貼100-200元,並同時享受支教學校和原學校的福利待遇;湖北省宜城市對城鎮教師支教的每月補貼100元,對服務農村教育的高校畢業生,連續三年每年補貼5000元;上海市對重點高校畢業生服務農村教育的達五年的,給予3萬元補助。

    3、精心組織,典型引路,創新形式,分層次開展支援工作。如廣東省,省教育廳負責“市對市”的教師對口交流,地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建立轄區內“縣對縣”教師對口交流,縣(區)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建立轄區內“校對校”教師對口交流。安徽省實施“一托二”“一托三”“合作辦學”教育幫扶工程,要求優質示範學校與兩至三所學校對口幫扶,或合作辦學。廣西自治區採用駐點支教、“結對子”支教、定點支教等形式支援農村教育。寧夏自治區採用“結對子”幫扶形式,效果顯著。

    4、加強引導,通過新任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等辦法,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如,湖北省2004、2005兩年間共選拔1335名高校畢業生到鄉鎮學校任教;安徽省自2000年以來,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共新補充教師4.56萬人,主要補充到農村學校;寧夏自治區每年從師範院校專科以上畢業生和取得教師資格的非師範院校專科以上畢業生中公開招聘教師,補充到南部山區9縣(區)教師隊伍。

    四、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

    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逐步建立,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解決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日漸成為發展農村教育的當務之急。為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教育部于2006年2月24日下發了《關於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一)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意見》提出,要以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為重點,不斷優化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和素質。具體採取以下六項措施:一、積極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支教工作;二、認真組織縣域內城鎮中小學教師定期到農村任教;三、探索實施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四、積極鼓勵並組織落實高校畢業生支援農村教育工作;五、組織師範生實習支教;六、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動。

    --積極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支教工作。《意見》要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根據農村學校實際需求,制訂本地大中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支教計劃,並負責組織實施,重點充實邊遠貧困地區教師資源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此外,《意見》還強調,要加大對口支援工作力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區域內長期穩定的“校對校”對口支援關係,鼓勵和支持城鎮辦學水平高的中小學與農村學校建立辦學共同體,通過“結對子”、“手拉手”等多種有效形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認真組織縣域內城鎮中小學教師定期到農村任教。《意見》要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嚴格控制城鎮中小學教師編制,適當提高農村中小學中、高級教師職務的結構比例,積極促進城鎮學校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定期選派城鎮學校教師到農村學校交流任教,並統籌安排落實好其他城市的教師到當地農村支教的工作。《意見》還對急需補充的新教師明確提出要求,“應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的原則,嚴格實行公開招聘制度,優先滿足農村中小學的需要”。縣域內城鎮教師定期到農村任教是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最重要的舉措之一。

    --探索實施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旨在適應學齡人口變化和農村學校佈局結構調整的新情況,抓住建立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的契機,探索農村學校新教師的補充機制。《意見》要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可在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師資緊缺的義務教育學校設立一定數量的教師崗位,公開招募大學畢業生到崗任教,逐步改善農村教師隊伍結構,增強教師隊伍活力,提高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意見》強調,對於在創新教師補充機製作的比較好的地區,教育部在未來幾年實施相關重大項目時,將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支持。

    --積極鼓勵並組織落實高校畢業生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意見》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中辦發[2005]18號)精神,採取有力措施,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實施“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和“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引導和促進高校畢業生服務農村教育,不斷增加新任公務員和被招募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支教的數量。同時,選派一定數量的高校特別是師範院校的新聘青年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並作為培養鍛鍊高校青年教師的重要途徑。

    --組織師範生實習支教。《意見》要求,師範院校和其他舉辦教師教育的高校要組織高年級師範生實習支教。在農村學校建立實習基地,選派教師帶隊組織實習指導。在保證師範生培養質量和實習支教連續性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實習支教的多種有效途徑。近些年來,西南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等高校在組織師範生實習支教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作法值得推廣。

    --積極開展多種途徑的智力支教活動。在做好選派城鎮教師定期支教、全職支教的同時,《意見》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拓寬支教渠道,組織開展短期支教、兼職支教等形式多樣、靈活有效的智力支教活動。智力支教活動包括“特級教師講學團”,城鎮骨幹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帶教或“走教”、“聯聘”,送優秀教師示範課遠程教育課件下鄉等形式。

    (二)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組織要求和政策保障

    《意見》指出,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是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一項長期的重要工作,要切實加強支教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努力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按照“統籌規劃、政策引導、因地制宜、城鄉互動”的原則,大力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意見》還指出,要進一步強化政府對農村教育服務的重要責任,採取有力措施,建立長效扶持機制,探索有效途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組織開展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制度,長期堅持。

    《意見》要求,要積極做好支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參加支教的人員必須具備教師資格條件並經過崗前培訓。支教教師支教期間由受援單位和派出單位雙重管理。支教人員在支教期間的工作實績作為教師評優、晉陞教師職務、評選特級教師、獲得科研資助的重要依據。

    為保證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順利實施,《意見》對支教的相關政策進一步作出了明確。《意見》規定,參加支教的教師,只轉臨時組織關係,人事關係和原單位工資福利待遇不變,工齡、教齡和教師職務任職年限連續計算,生活費和交通費補貼要有專項經費予以保障。《意見》還規定,城鎮中小學教師和高校新聘青年教師支教期限應不少於一年。城鎮中小學教師晉陞高級教師職務以及參評優秀教師和特級教師應有在農村學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經歷,選派城鎮中小學教師到農村支教,其中中小學骨幹教師要佔一定比例。

    1 2 3  
 
 
 相關鏈結
· 教育部舉行發佈會介紹近期教育改革發展有關情況
· 教育部關於印發《國家助學貸款管理操作規程(試行)》的通知
· 教育部:高校配合經辦銀行做好國家助學貸款工作
· 國家助學貸款累計審批172億已資助206萬貧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