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發佈
 
國土資源部新聞發佈會介紹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22日   來源:國土資源部網站

     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上午10點30分,國土資源部在重慶召開國土資源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成果新聞發佈會。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巡視員夏俊]各位新聞界的記者朋友們,同志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各位參加今天的國土資源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成果新聞發佈會。今天是第42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今天的新聞發佈會是國土資源部紀念第42個“世界地球日”,大力推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的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國土資源部充分發揮部門優勢,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大力推進應對氣侯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部署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響應與對策”研究與調查工作,部署了全國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工作,並與天津市聯合開展了天津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試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剛才我們又隆重舉行了“重慶·中國溫泉之都”的授牌儀式。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新聞發佈會,就是為了向大家通報工作進展和相關成果,並回答各位關心的問題。

    出席今天新聞發佈會並在發佈席就坐的有: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先生,中國調查局副局長王學龍同志,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同志,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陳小寧女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同志。

    下面,首先請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關鳳峻司長髮布國土資源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的有關情況。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各位來賓,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是第42個“世界地球日",紀念活動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國土資源部利用這個重要的日子,在重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國土資源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節能減排工作。下面,我介紹相關工作情況。 

    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的相關工作,包括地熱能資源勘查開發、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評價與工程示範、地質碳匯潛力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等。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簡要介紹一下相關的幾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地熱能。地熱能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按照埋藏深度,200米以淺的稱為淺層地溫能、200米至3000米的稱為地熱和3000米以下的稱為幹熱岩。開發地熱能,可以改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個概念,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是指將二氧化碳從工業或其他集中排放源中分離捕獲,注入地下深部適宜地層中,通過物理、化學等作用儲存于地下,長期與大氣隔絕的過程。這一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術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公認的關鍵技術之一,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

    第三個概念,地質碳匯。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碳通過物理化學作用,有一部分進入了岩石圈,形成了地質碳匯,主要包括岩溶碳匯、土壤碳匯和礦物碳匯。研究地質碳匯過程,探索人為干預下的增加碳匯途徑和技術方法,可以為國家實現碳減排目標提供地質依據。

    第四個概念,氣候變化地質記錄。黃土、冰芯、石筍、海洋沉積、湖泊沉積等地質體在形成過程中,記錄了過去全球變化過程,地質記錄研究可以認識全球氣候變化歷史,彌補現代氣候變化觀察記錄的不足,獲得現代地球氣候變化規律和機制的理解,尋找與今天狀況接近或相似的"歷史相似形",從而為未來氣候變化預測服務。  

    大家知道,所謂全球氣候變化是指全球氣候平均值和離差值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同時隨時間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明顯。目前國際社會所討論的氣候變化問題,主要是指大氣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增加産生的氣候變暖問題。本世紀以來進行的一些科學觀測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不斷增加。1750年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維持在280ppm,到目前已上升到360ppm。按照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的評估,在過去一個世紀裏,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3℃到0.6℃。據世界氣象組織宣佈,剛剛過去的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全球氣候變化已給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了眾多災害: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地質災害等等。因此,為減災防災,我們必須做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工作。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有兩種途徑,一是多利用清潔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為此,我部近年來開展了地熱能資源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地質碳匯、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並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地熱能開發利用 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首次開展了20多個省區地熱考察和普查。1975年在西藏羊八井我國首次勘探出高溫地熱,並用於發電,總裝機容量24兆瓦。90年代以來,我國地熱開發逐步發展起來,地熱井的深度越來越大,最深的已超過4000米,範圍也超出了地熱異常帶。1999年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我部以北京、天津為試點城市,開展了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建立了監測體系和實施了開發利用示範工程。

    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據初步估算,全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每年淺層地溫能資源量相當於95億噸標準煤,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可利用熱量相當於每年3.5億噸標準煤,如果有效開發利用,扣除開發利用的電能消耗,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5億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億噸。全國12個主要地熱盆地地熱資源儲量折合標準煤8530億噸,全國2562處溫泉放熱量相當於每年452萬噸標準煤,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每年可利用熱量相當於6.4億噸標準煤,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等13億噸。我國大陸3000米至10000米深處幹熱岩資源相當於860萬億噸標準煤,是我國目前年度能源消耗總量的26萬倍,潛力十分巨大!

    我國多年來地熱能直接利用量穩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底,全國淺層地溫能供暖(製冷)面積達到14000萬平方米,全國地熱供暖面積達到3500萬平方米,全國高溫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24兆瓦,洗浴和種植使用地熱熱量約合50萬噸標準煤;各類地熱能總貢獻量合計500萬噸標準煤。2010年,我國煤炭消耗接近30億噸,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約相當於32.5億噸標準煤,可見,我國地熱能利用佔能源消耗總量非常小,大力開發利用地熱能,節約煤炭消耗的空間十分巨大。

    "十二五"期間,我部將啟動地熱能調查與開發利用工程。通過實施該工程,到2015年,預計全國地熱能利用總量達到2.0(乘10的18次方)焦耳,相當於6880萬噸標準煤,屆時佔我國能源消耗總量的1.7%,每年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等廢氣廢渣1.8億噸。   

     二、二氧化碳的地質儲存 近年來,我部組織開展了全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評估,並與企業合作,啟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

    目前,已經確定了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評價體系,基本完成了國家級潛力與適宜性評價工作。開展了鄂爾多斯盆地、河套盆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10個沉積盆地的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與適宜性評價及圖冊編制,初步圈定出一批儲存遠景區。通過與神華集團合作,在鄂爾多斯盆地實施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確定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勘查評價技術方法體系,初步建立了二氧化碳逃逸的環境風險評價體系,制定並優化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監測方案,建立了二氧化碳注入深部含水層遷移數值模擬系統。

    "十二五"期間,我部將繼續實施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與示範工程。完成全國1:50萬比例尺的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調查評價,完成碳源集中分佈區1:5萬比例尺的調查3萬平方千米,圈定90處儲存工程靶區,實施3處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建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評價與工程技術方法體系。

     三、碳循環和碳匯潛力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展了岩溶作用與碳循環的關係研究,建立了岩溶地區碳循環源匯通量的評價模型,初步揭示了岩溶動力系統中碳循環的運行機制。自1999年以來,我部組織完成了160萬平方千米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我國主要農耕區土壤中有機碳的高精度數據,為計算土壤碳庫、開展土壤固碳潛力評價、科學篩選土壤碳匯變化的監測網絡奠定了基礎。

    "十二五"期間,我部將繼續實施地質碳匯潛力評價與固碳示範工程。完成我國主要岩溶地區、土壤有機碳分佈區、基性-超基性岩礦物帶1:25萬比例尺的碳匯環境地質調查,構建地質碳匯監測網絡,評價我國地質碳匯潛力;完成典型地區1:5萬比例尺的地質碳匯調查1萬平方千米;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岩溶增匯示範工程2個。 

    四、古氣候變化的地質記錄 我國地質學家在揭示第四紀全球古氣候環境變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西南地區長時間尺度石筍記錄古氣候研究,闡明了氣候變化主要受太陽輻射量變化的影響;我國青藏高原和內蒙古湖泊堆積研究,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一系列冷暖古氣候變化事件等。1999年以來,我部充分利用航空遙感技術優勢,調查評價了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冰川和雪線、北方地區荒漠化、西南岩溶石山地區石漠化、沿海海岸線等環境影響,系統評價了它們在過去三十到五十年間發生的變化。

    "十二五"期間,我部將繼續開展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研究13萬年以來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週期性、二氧化碳濃度變化以及二者的相關性,預測全球氣候變化的發展趨勢。

    此外,我部"十二五"期間還計劃實施抗旱減災工程,提升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完成糧食主産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18萬平方公里; 完成我國以地下水供水為主的北方15個省會城市地下水應急供水水源地調查評價;完成嚴重乾旱缺水山區1:5萬水文地質專項調查35萬平方千米。預計應對極端氣候地質減災工程可直接解決800萬人的飲水困難,帶動地方政府多渠道投資,解決200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總之,我部將繼續積極推進地熱資源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地質碳匯潛力研究、全球古氣候變化研究等工作,力爭為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我的通報完畢,謝謝大家!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巡視員夏俊]下面請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陳小寧副司長介紹部市合作開展的天津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試點工作成果。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陳小寧]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下面我介紹國土資源部與天津市政府聯合開展的天津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果。

    為進一步推進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總結探索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的工作模式,更好指導全國的工作。2009年至2010年,我部和天津市聯合開展了"天津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試點工作。試點工作包括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開發利用規劃編制、地溫動態監測網建設和淺層地溫能利用示範工程建設等四項工作,試點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全面完成了天津市淺層地溫能資源調查,查明了天津市淺層地溫能分佈特點和賦存條件,評價了資源量和開發利用潛力。計算出淺層地溫能的可利用資源量為1748萬億千焦,冬季可供暖面積13.4億平方米,夏季可製冷面積12.6億平方米。每年淺層地溫能可利用資源量全部開發可節約標準煤5974萬噸,扣除開採的電能消耗,可節約標準煤4480萬噸,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等1.17億噸,減少環境治理費用15.32億元。這一成果打破了以往認為全國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潛力僅為6000萬噸至8000萬噸標準煤的結論!

    二是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天津市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完成了天津市淺層地溫能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劃定了開發適宜區,分別圈定了適宜地下水、地埋管開發方式的地段,提出了合理的開發利用規模。

   三是實施了梅江會展中心等10個具有代表性的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示範工程。通過示範工程建設,提出了工程建設與管理的標準和要求,為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規範化建設提供了依據。10個示範工程項目總供熱\製冷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建成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等10萬噸。

    四是建立了由12個動態監測站、1個試驗場和1個試驗研究基地組成的淺層地溫能動態監測網,制定了《地埋管地源熱泵動態監測技術規程》。

    五是為實現統一管理、科學規劃、有序開發、合理利用淺層地溫能資源,全面系統地開展了政策研究工作,完成了《淺層地溫能資源開發利用相關政策研究》報告和《關於推進天津市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工作的建議》。  

     天津試點工作成果,形成了可在全國推廣的淺層地溫能"資源調查模式"、"規劃編制模式"、"動態監測模式"、"工程示範模式"和"工作監管模式"。天津試點工作成果,進一步堅定了我部大力推進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開發利用的決心和信心。  

     為啟動更多城市調查評價工作,今年3月16日,我部在天津召開了天津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試點工作經驗推廣會。決定在全國推廣天津試點工作中總結提出的"調查先行、規劃跟進、工程示範、監測到位、政策保障"的工作方法;要求各地按照天津在決策層面成立領導小組、在協調層面部門聯動、在實施層面産學研結合的成功做法,建立高效運轉的工作機制;進一步部署了今後幾年全國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工作。

    我部計劃利用3年左右時間,按天津模式,實行省部合作,聯合開展全國省會城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工作,查明各省會城市資源量,劃分開發利用適宜區,制定開發利用規劃,建立監測網。以此推動淺層地溫能的開發利用,為發展低碳經濟,減少碳排放做出貢獻,為增強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話語權提供科學依據。借此機會,我也向新聞界的朋友們通報一下我國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和開發利用的總體情況。 

    我國淺層地溫能的開發始於上世紀90年代,在前期的十幾年內,雖然31個省(區、市)都不同程度地做了一定工作,但由於沒有進行系統的調查評價,資源分佈不清,地質條件適宜區不明,開發工作進展緩慢。

    2008年,我部在全國啟動了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試點工作,並於當年印發了《關於大力推進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的通知》,發佈了《淺層地溫能勘查技術規範》、成立了淺層地溫能研究推廣中心、舉辦培訓班培訓了大批調查評價人才,為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部在2009年制定的《國土資源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工作方案》和2010年印發的《關於做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響應與對策"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又對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工作進行了再部署。

    目前,各省(區、市)國土資源部門已作出詳細的工作方案,個別省份已開始實施,天津等試點地區已完成調查評價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國應用淺層地溫能供暖/製冷的單位(住宅小區、學校、工廠等)約3400個,建築面積近1.4億平方米。項目比較集中的地區有北京、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天津,80%集中在我國華北和東北南部地區。據估算,2010年淺層地溫能的開發利用,使我國二氧化碳減排約2200萬噸。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地源熱泵技術的逐步改善,淺層地溫能必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新型能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歡迎你們繼續關心國土資源部地熱能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管理工作,同時,希望大家給我們多做宣傳工作。對各位朋友多年來給予我們工作的支持再次表示感謝!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巡視員夏俊]下面請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給大家介紹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情況。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學龍]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國土資源部高度重視地熱資源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工作,"十一五"期間實施了一批調查評價試點示範項目,制定和修訂了相關技術要求和規範,為全面推進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和開發利用提供了比較系統的技術準備。目前已初步完成"十二五"專項規劃部署研究。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有關情況。 

     一、"十一五"期間工作情況 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完成了北京市和天津市的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試點。主要內容包括調查評價淺層地溫能資源潛力、編制開發來利用規劃、建立監測體系和開發利用示範工程。總結北京、天津、瀋陽等地調查研究和開發利用實踐經驗,編制完成《淺層地溫能勘查評價規範(試行)》。2007年成立了淺層地溫能研究與推廣中心。二是完成了西藏、山東和安徽等省(區)的常規地熱資源現狀調查試點。主要內容包括調查溫泉和地熱井的分佈以及開發利用現狀,評價資源潛力。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調查評價技術要求》。三是採取部省合作方式,完成了關中盆地大型地熱田的地熱資源勘查評價試點,有效推動了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依託項目,組織修訂了《地熱資源地質勘察規範》。 

     二、"十二五"工作部署 按照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的總體部署要求,"十二五"期間,國土資源部將大力加強地熱資源調查評價與開發利用工作。一是淺層地溫能。主要任務是查明我國主要城市淺層地溫能分佈特點和賦存條件,評價資源量及開發利用潛力,編制開發利用規劃,建立監測網絡,推動淺層地溫開發利用示範城市建設。調查評價工作推進上,2012年前完成省會級城市,2015年前完成地級市和部分重點縣級城鎮。二是地熱資源。主要任務是摸清全國地熱資源家底,對開發前景好的重點地區作進一步調查,查明地熱資源分佈和儲藏特徵,評價開採潛力和可開採資源量,建立綜合開發和梯級開發示範工程。重點地區包括青藏、滇西等高溫地熱資源分佈區,華北盆地、呼包平原、膠東半島、汾渭盆地、松遼盆地、四川盆地、江漢盆地等中低溫地熱資源分佈區。三是幹熱岩資源。主要任務是調查研究我國幹熱岩資源的分佈,評估資源潛力,圈定開發遠景區,選擇典型地段,實施幹熱岩科學鑽探與開發利用試驗研究。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國土資源部在"地質礦産調查評價"中央財政專項中,安排的地熱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包括:全國29個省會級城市(北京、天津已經完成)淺層地溫能查評價、青藏鐵路沿線高溫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和全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與專題研究等31個項目,中央財政總經費1.64億元。其中,29個省會級城市淺層地溫能查評價工作經費1.54億元。按照總體工作部署,29個省會級城市淺層地溫能查評價項目年內分兩批實施。第一批實施的城市包括石家莊、呼和浩特、瀋陽、長春、杭州、合肥、濟南、鄭州、重慶、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12個城市,經費6400萬元。第二批實施的城市包括太原、哈爾濱、上海、南京、福州、南昌、武漢、長沙、廣州、南寧、海口、成都、貴陽、昆明、拉薩、西寧、銀川等17個城市,經費9千萬元。省會級城市淺層地溫能查評價將充分借鑒北京和天津的試點經驗,採用"部省(區、市)合作、調查先行、規劃跟進、工程示範、監測到位、政策保障"的工作模式加以推進,地方政府需要以1:1的比例配套項目資金。中央財政資金主要用於基礎性調查評價和開發利用區劃與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地方配套資金主要用於監測網絡和示範工程建設。按照新的項目管理要求,省會級城市淺層地溫能查評價將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競爭性選擇地質調查承擔單位管理辦法》優選産生項目承擔單位,該辦法已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發佈。  

    總之,國土資源部將充分發揮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創新合作機制,調動多方面積極性,切實加強地熱資源調查評價,通過典型示範大力促進科學開發,為節能減排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重要貢獻。謝謝大家!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巡視員夏俊]下面請記者朋友們提問。 

    [經濟日報社]我想請專家解釋一下,跟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熱資源有什麼不足和優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跟太陽能、風能相比,地熱資源具有不受季節影響,又不受周圍變化影響的特點。利用率很高,除了機器的檢修以外,一年四季當中都可以運行,所以達到了72%到75%的利用率,是所有清潔能源當中最高的。地熱能源不像核能和其他能源,它是非常安全的能源。它的不足就有一點,分佈不均勻,東南沿海以及青藏高原高溫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大部分的國土面積只有低溫資源,高溫資源比較少。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淺層地熱能與暖氣、空調相比有什麼優勢?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是否能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天津地熱勘查開發設計院院院長孫寶成]淺層地溫能主要是大地儲存的熱量和能量,作為夏季製冷和冬季制熱的來源,一度電能産生四度電的供暖(製冷)量,它的好處就是清潔、環保、節能。投資成本會高於中央空調系統,但是長久利用下來運營成本比較低,而且基本是零排放的系統。經營運營費用按4個月製冷量,4個月供熱量算下來,一平米費用是28塊錢左右,比傳統的電能和煤炭、液化氣、石油都便宜很多。

    [中國礦業報社]我國幹熱岩的開發和利用前景如何? 

    [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 幹熱岩的研究在全世界範圍都有開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搞了一個大的計劃,叫增強地熱,列入了美國下一步新能源開發入計劃。我們國家主要是在環太平洋區域,包括台灣、福建、廣東一帶有一定的潛力,有掩體的資源存在。青藏高原在隆升過程中形成了若干的南北向拉開的裂谷帶,其中有很多淺層的岩漿侵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技術方面,目前幹熱岩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溫度沒有水,怎麼樣把水加進去,然後把水採出來,這是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地層深度系數怎麼樣搞一個核電發電一樣的燃料棒,在下面發生反應堆,怎麼樣把水加進去,再採出來,國際上正在研究。我們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研製耐受300度以上或者400度以上溫度的鑽井材料。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幹熱岩到現在已經30多年時間,利用技術已經日趨成熟,也顯示出大的利用價值,前景十分看好。現在主要還是在一些發達國家開發利用。我國在過去由於資金和技術等其他方面原因的影響,基本上還沒有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部裏面計劃“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開展幹熱岩的開發研究。一是鑽探,二是人工程序建造,三是灌造試驗。想通過這些來進行幹熱岩開發利用的探索。我們現在還處於初期階段,初步估算潛力很大,要把資源有效開發出來,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為什麼地熱能資源利用還是很低?因為去年在世博會採訪的時候我們也看到歐洲一些國家地熱能已經在建築裏面廣泛應用,為什麼我們國家沒有?另外我想問一下陳司長,你們在天津開展的項目具體會在什麼地方利用?現在在梅江利用之後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關鳳峻] 你提的問題很好,剛才我們説我國在地熱直接利用量上已經連續多年來走在世界第一,但實際上我們在地熱開發利用方面還是在比較初期的階段。在關鍵的技術方面我們也並非走在前面,作了一些研究,存在的問題不少。第一個是我們全國的地熱資源調查評價程度很低,沒有系統地把資源搞清楚,這就需要我們在資源調查上投入。第二個就是淺層地溫能調查工作也存在一定的脫節。第三個就是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利用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浪費,事情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比如説中國人泡溫泉的事情,也就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全國才漸漸興起,實際上這些資源原來就有。另外我們也缺乏科學的熱儲監測與管理,存在著一定的浪費。怎麼把地熱用好,要建立起監測系統,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沒有監測也就沒有監管,在這方面存在缺失。我們也還存在著一些技術上的困難,比如説開發利用地熱,國土資源部要求利用地熱資源同時要保持不破壞地表和地下環境,但是回灌技術在不同條件下難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技術因素也是制約的一方面。管理工作我們也做得不夠到位,需要産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管理才能提高。簡單來説,地熱還是一個很看好的方面,但是現在還是在初期階段。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陳小寧]從天津試點來看,調查開發利用有一點結論,將來我們更傾向於在公共場所利用淺層地溫能,比如説會展中心、體育館。從目前來看,北京有試點,天津也有試點,供暖的收費來講,比如説現在煤炭價格上漲很快,供暖費用會上漲,而淺層地溫能價格相對就上漲較慢。如剛才孫院長所説,第一次投資比較大,但運行費用是比較低的,所以作為用戶來講,相對於受煤炭價格上漲影響的供暖費用是很便宜的。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副巡視員夏俊]謝謝記者朋友們的提問,謝謝幾位專家院士的回答,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

 
 
 相關鏈結
· 國土資源部長徐紹史: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
· 國土資源部啟動“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
·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防範降水引發地質災害的通知
·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通知要求防範降水引發地質災害
· 國土資源部舉辦第42個世界地球日走進社區活動
· 2010年國家土地督察公告披露土地監管六大問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