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府建設>> 電子政務
 
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有利於迅速提高農業生産效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17日   來源:《信息化建設》雜誌網站

國內外農業信息化現狀分析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高級工程師 吳吉義

    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以後,進入農業信息化建設,這是歷史的長期發展過程。與農業現代化類似,世界各國進入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時期、方式、速度和類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各國對於農業信息化水平的判斷指標也各具特色。我們必須加快研究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規律,掌握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權。

    一、世界各國農業信息化現況
    世界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大致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50-60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70-80年代的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知識處理階段;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和農業生産自動化控制等的新發展階段。目前,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農業信息網絡技術、農業數據庫系統、農業管理系統、農業專家系統、3S(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編者注)系統、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生物信息技術和數字化圖書館技術。在農業信息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有美國、德國、日本等。美國是農業信息技術的領頭羊,日本、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緊隨其後;印度、韓國等發展中國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越南也認識到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正在加緊追趕。
    1.美國
    美國的農業信息化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20世紀50-60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20世紀70-80年代的計算機數據處理和知識處理信息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知識的處理、自動控制技術的開發以及網絡技術的應用。
    (1)20世紀50-60年代的廣播、電話通訊信息化及科學計算階段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的農業信息化進入廣播、電話階段。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數字顯示,20世紀50年代,電視已基本在美國農村地區普及。1954年美國農村居民的電話普及率為49%,到1968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83%。從1962年開始,美國開始資助在農村建立教育電視臺。電話和聲像廣播在農村的普及,可以把大量的農産品市場信息和科技信息傳遞給農業生産者,起到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穩定農産品市場行情的作用。
    (2)20世紀70-80年代的計算機農業數據處理和農業數據庫開發階段
    電子計算機的商業化經營和實用化推廣,帶動了美國農業數據庫建設、計算機網絡等方面的建設。1985年,美國對世界上已發表的428個計算機化的農業數據庫進行了編目。這些數據庫是當代最重要的農業信息資源。其中最著名、應用最廣的是: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和美國農業部共同開發的AGRI-COLA,它存有雜誌論文、政府出版物、技術報告等;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生産的AGRIS,存有10萬份以上的農業科技參考資料;還有“當前信息研究系統”(CRIS),該庫可提供美國農業部所屬各研究所、試驗站、學府的研究摘要。數據庫應用系統則有不同的目標,它們分別服務於農業生産、管和科研。如美國還建有全國作物品種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可在全國範圍內向育种家提供服務。現有60萬植物資源樣品信息被計算機化,可用計算機和電話索取。
    (3)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自動控制技術的開發及網絡技術應用階段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計算機應用逐步推到農場範圍;到1985年,美國已有8%的農場主使用計算機處理農業生産,其中一些大農場則已計算機化。如今,計算機的應用給美國的農場管理與生産控制、研究和生産帶來了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2.德國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德國農業廣播、電話、電視等通信技術快速發展,並在農村地區普及,是德國農業信息傳播的初級階段。
    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德國計算機數據處理、建立數據存儲等農業信息化技術從初級階段走向成熟的階段,如早在1976年就使用計算機計算每塊地的面積、登記每塊地的類型及價值,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各地區、村莊、道路的信息系統。80年代中期,德國政府委託有關研究部門建立了全德國的地區農業經濟模型,後來經過不斷地補充和修正,成為很成熟的農業信息處理系統,為有關決策提供服務。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德國計算機數據處理、數據模擬模型技術開發走向應用的階段。在此時期,德國在農業數據庫的技術研究開發與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B.Hau(1985)設計了害蟲管理數據庫系統,用於作物害蟲信息的採集、存儲、查詢和應用。J.Lipinski(1988)設計了農藥殘留數據庫INTERPRET,科學地管理農藥殘留數據。G.Teubner(1989)設計了植物保護劑數據庫,用於植物保護劑的數據管理和開發利用。E.moll(1990)建立了蘋果害蟲管理數據庫,將蘋果害蟲的生物學特徵、發生與危害、防治方法等信息科學有序地管理起來,方便查詢與開發利用。D.Blumenbach(1986)研究建設植物保護文獻數據庫PHYTOMED,用於德文和英文文獻的管理。
    進入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在德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電腦廣為普及。通過Internet聯網,德國已擁有了發達的通訊網絡。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互聯網絡的出現,使農業信息的傳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前大型而低效的數據存儲設施被高效的計算機系統所取代。目前,德國通過各種網絡的連接,可查找到各種專業研究信息、科技管理信息和經濟等方面的信息。
    3.日本
    日本農林水産省對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農事廣播(有線放送)的基礎設建設開始,隨著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開始逐步建立完善農業管理(計算機)中心、以及農村有線電視(CATV)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到了20世紀60年代期,日本提出“綠色烏托邦(Green Utopia)構想”,順應了當時新聞傳媒的潮流,對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到了80年代末,由於各種信息機械的迅速普及和網絡化的發展,農村信息化政策不斷得到擴充,農村地區的信息化程度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到1998年底,在日本各都道府縣建立的與農業信息化相關的網絡中心等機構有67個,平均每個縣有1.5個農業信息中心。另外,在全國各地有38個研究機構在開展信息化軟體開發以及信息化應用研究等課題。
    日本20世紀90年代初建立了農業技術信息服務全國聯機網絡,即電信電話公司的實時管理系統(DRESS),其大型電子計算機可收集、處理、儲存和傳遞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技術信息。每個縣都設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關信息,並隨時交換信息。

    二、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展了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管理系統、遙感、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應用於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1994年12月在“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上提出了建設金農工程,目的是加速和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立“農業綜合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金農工程系統結構的基礎是國家重點農業縣、大中型農産品市場、主要的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和各農業專業學會、協會。目前,我國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在數據庫、信息網絡、精細農業以及農業多媒體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1.現代信息網絡建設
    現代信息網絡建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一項重要基礎工程。1993年以來,農業部信息中心逐步增加農業經濟信息網絡建設的投入,通過電話網與各省農業廳局進行了計算機聯網,促進了全國農業經濟信息的交流。1997年10月,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中心建成,這是“金農工程”的骨幹工程,現在已經能夠與全球的農業科技信息網聯網,而且也實現了與國內各農業網絡的聯網。與此同時,一部分省、區、市的信息網絡建設也進入了起步階段。各省(區、市)在加強本級信息網絡建設的同時,加快了向基層延伸的步伐。據問卷調查,2001年,全國地(市)級農業部門中有105個建立了局域網,134個建立了互聯網站,分別佔地(市)總數的32%和40%;全國縣級農業部門中有315個建立了局域網,460個建立了互聯網站,分別佔總數的11%和16%。在信息網絡向基層延伸方面,安徽、黑龍江、江蘇、浙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工作進展較快。
    2.農業數據庫
    目前,農業系統開發應用的有代表性的數據庫有:中國農林文獻數據庫,中國農業文摘數據庫,農副産品深加工題錄數據庫,植物檢疫病蟲草害名錄數據庫,農牧漁業科技成果數據庫,中國畜牧業綜合數據庫,全國農業經濟統計資料數據庫,農産品集市貿易價格行情數據庫,農業合作經濟數據庫等。我國還引進了世界4個大型數據庫,即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農業系統數據庫(AGRIS),國際食物信息數據庫(IFIS),美國農業部農業聯機存取數據庫(AGRI-COLA),國際農業生物中心數據庫(CAB1)。這4種大型農業數據庫的引進,為我國廣大農業工作者及時了解世界農業科學技術和生産動態,提供了大量的國際農業信息資源,也推動了我國數據庫技術的進步。
    3.農業管理信息系統
    農業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收集和加工管理過程中有關信息、為決策提供幫助的一類信息處理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給農業管理帶來了高效率、高質量和高效益。用計算機輔助農業計劃管理可以增加産值,縮減管理費用,減少消耗和廢品率。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將在5個領域發揮作用:會計和財務管理,家禽養殖管理,作物生産管理,灌溉管理,農業環境監測。我國已開發的系統有: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系統,鄉鎮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農村能源及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水稻栽培計算機模擬系統,小麥生産管理計算機輔助系統,玉米生産計算機諮詢系統,棉花生産管理模擬系統等。
    4.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和專家系統
    農業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DSS)和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ES),是利用知識和數學模型,通過計算機分析或模擬、人機對話,解決複雜現實問題的計算機系統。我國已開發的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和專家系統有:中國農電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縣(市)農業規劃預測系統,小麥玉米品種選育專家系統,小麥計算機專家管理系統,水稻主要病蟲害診治專家系統,柑園專家系統等,不少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國內領先水平。
    5.精細農業
    所謂“精細農業”,就是將現代化信息高新技術與作物栽培管理輔助決策支持技術、農學、農業工程裝備技術集成應用於農業,獲取農田高産、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精耕細作技術。“精細農業”利用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定量獲取田區內影響作物生長因素及最終生成的空間差異性信息,運用科技手段調控,最終達到對田區資源潛力的均衡利用和獲取盡可能高的産量的目的,所以該技術又稱3S技術。我國已經在這方面開始了研究,並取得了初步進展。
    6.農業信息隊伍建設及資金投入
    調查顯示,全國333個地(市)中有260個設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佔地(市)總數的78%;全國2800個縣(市、區)中有1210個設立了農業信息服務機構,佔總數的43%;全國43000多個鄉鎮中,有7000多個建立了信息服務機構,佔鄉鎮總數的18%。近幾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對信息體系建設的投資不斷增加。目前,全國省、地、縣三級農業部門在信息網絡建設方面的投資已達4.12億元,其中省級1.18億元、地(市)級1.22億元、縣(區)級1.72億元。黑龍江、廣東、浙江和江蘇等省的投資額較大,分別為6800萬元、5500萬元、4900萬元和4100萬元。

    三、我國農業信息化的戰略選擇
    我國要想使農業效率躍居世界先進水平,就應當形成一個長遠科技戰略的共識。從現在起,就要為本世紀前半葉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做好基礎工作和戰略安排:
    一是制訂中國農業信息化戰略,提出建設中國信息農業的長遠規劃,把農業重大信息技術列入“十一五”、“十二五”等系列發展規劃;可行性強的項目,就要及早立項。
    二是重點加強中國農業科技、教育和經濟信息網絡中心的建設,並逐步推進和支持省、地、縣、鄉信息網絡的建設。
    三是選建農業信息化和信息農業的實驗基地,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組織多學科力量,進行系統組裝實驗,逐步提高系統運行水平。
    四是加強國家農業信息科學和技術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信息技術成果,加快中國農業信息化進程。
    五是加快培養農業信息化科技人才,在大專院校設置農業信息化專業,選擇重點單位設置碩士、博士學位點,同時要吸引國外信息科技人才回國工作。
    從農業現代化走向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規律。在努力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加快農業信息化的進程,把握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主動地迎接正在興起的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和知識創新的挑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