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6月3日電(記者 任硌)四川省大竹縣在推動幹部作風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把縣鄉幹部下訪工作制度化,組建起400余個下訪工作組,定期深入社區和農戶傾聽民聲,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困難,探索出“幹部下沉、穩定基層”的新路子。
4次登門 感動10年“老上訪”
今年67歲的邱賢貴,是大竹縣姚市鄉河堰村的農民。從1998年開始到2007年初,他因不滿當時徵收農業稅過程中村鄉幹部層層加碼和作風粗暴等問題,開始上訪。在近10年的上訪中,他家的田地荒蕪,為籌上訪費用還借了不少債。
2007年3月初,姚市鄉按縣委要求,組成了下訪工作隊。邱賢貴家距鄉政府要步行1個小時山路,鄉黨委書記尹學敘、鄉長王小波帶領鄉幹部先後4次登門看望邱賢貴,做息訪説服工作。其中一次幹部冒雨登門,在家中等候了5個小時才見到趕集回來的邱賢貴。
書記和鄉長誠心實意地給邱老漢講黨的政策,一件件地幫邱老漢解決、落實他多年上訪的問題,並代表鄉黨委政府就以前幹部的粗暴作風向邱老漢道歉。見他家庭生活困難,鄉幹部為他送去400元補貼和米、油、糧食種子。
鄉幹部多次登門下訪並認認真真解決問題的行動,終於打動了這個倔強的老漢。他不但表示自己不再上訪,還主動幫幹部做其他上訪戶的息訪工作。
近日,記者在姚市鄉見到了邱賢貴,他説:“如果以前的幹部不亂來,都像現在這樣主動上門給我解決問題,我上訪個啥喲。”
千名幹部下鄉村 件件實事換真情
大竹縣是達州市轄的一個百萬人口大縣,也是農業大縣。長期以來,由於一些幹部存在關注群眾利益不夠、官僚主義等問題,引發群眾不滿。
大竹縣縣長許國斌告訴記者,縣裏對過去的一些上訪問題進行認真分析,發現之所以出問題,關鍵還是幹群之間缺乏溝通渠道,人民群眾的訴求黨委政府未能及時、真實地掌握,群眾的困難沒有得到認真的解決。
縣委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隊長的下訪工作隊,下設391個下訪工作組,每個工作組2名成員,其中縣級機關幹部1名,鄉鎮幹部1名。縣委同時制定了下訪實施意見,並制定了一套考核督查辦法,要求群眾反映的問題做到件件有登記,件件有辦理結果。
姚市鄉下訪組了解到村民謝書祥的房屋垮塌情況後,協調鄉政府、縣環保局和民政局共籌資9000元為其維修房屋。高明鄉下訪組獲悉縣有關部門曾承諾給村民修路的資金遲遲不到位的情況後,積極進行協調、銜接,使當地群眾獲得了10萬餘元的修路資金。八渡鄉下訪組發現該鄉青南村400余人長期飲用不潔水源後,協同有關部門出資從其他地方引來清潔用水,保證了群眾的飲水安全。
據不完全統計,下訪工作從3月開展工作以來,已為群眾辦實事、好事1000多件,還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原來的一些上訪戶再到縣鄉有關部門時,手中的一面面錦旗替代了原來的告狀信。
姚市鄉黨委書記尹學敘對記者説:“群眾工作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確實很難做,但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幹部帶著感情,把群眾視作家人一樣,真心換真心,沒有解不開的結。”
石河鎮70歲的村民李萬友説,縣鄉幹部定期登門來為我們解決困難,哪怕問題一時解決不了,我們心裏也覺著舒服。
下訪成制度 下沉促下穩
達州市委組織部長楊天宗説,此次大竹縣委把下訪工作制度化、長期化,不走過場,在黨委政府和群眾間架起了連心橋。儘管下訪工作開展時間不長,但已取得明顯成效,群眾上訪已經明顯減少。下沉促下穩,群眾工作做紮實了,基層穩定了,幹部們晚上睡覺也踏實多了。
記者在大竹縣的一些鄉鎮和縣級機關看到,下訪制度已深入人心,被抽調的幹部們一邊整理上報下訪收集的信息,一邊又在為下一次下訪做準備。
縣衛生局局長周鋼告訴記者,幹部深入到農村基層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可以提高幹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群眾工作紙上談兵是不行的,必須真刀實槍地幹,這樣很鍛鍊人。
達州市委書記李向志説,大竹縣把幹部下訪工作制度化,以“下沉促下穩”的做法,是新時期進一步提高黨在基層執政能力和水平的有益探索。目前,達州市已著手在全市推廣大竹縣的做法,通過幹部下訪來發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