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十六大以來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8日   來源:求是

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歷史性變化

劉明康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五年,是我們黨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五年,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國銀行業進行體制機制重大變革的五年。五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金融工作,高瞻遠矚、果斷決策,及時、正確地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金融方針政策,我國銀行業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穩步前進,金融體系不斷健全,實力不斷增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黨中央、國務院推進銀行業改革發展的重大決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國銀行業在金融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在發揮金融核心作用中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五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未雨綢繆,不失時機地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一些醞釀多年、難度很大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相繼啟動並堅定不移地得以推進。從銀行業來看,這些重大決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堅決實施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推進建立現代金融制度。1993年提出要“把國家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1999年剝離四家銀行不良貸款13939億元,交由專門成立的4家金融資産管理公司處置。但是由於機制和體制並未得到創新,國有商業銀行市場主體地位難以確立,舊的包袱沒能完全卸掉,新的風險不斷産生。針對這種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于2003年底決定先行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從而拉開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的序幕。此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革也相繼啟動,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之中。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是一項非常關鍵而又艱難的全新改革實踐,目的是使國有商業銀行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推動建設健康而富有競爭力的中國銀行體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中國銀監會認真指導各銀行的公司治理建設,深化內部改革,及時出臺了《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經過幾年的努力,各銀行在加強公司治理建設、轉變經營理念和發展戰略、提升業務創新能力、優化收入結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資本充足率、資産質量、盈利能力等指標顯著改進,資産回報率和股本回報率等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先後成功上市,其中中行首次實踐了我國商業銀行H股+A股的上市模式,工行開創了我國銀行業境內外同步上市的先河;國家注資獲得了明顯收益,充分實現了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在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帶動下,政策性銀行改革步伐加快,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運作啟動;中小商業銀行也注重加強公司治理建設和風險防範能力建設,近年來先後有中信、華夏、興業和寧波、南京、北京等6家銀行成功上市,一批城市商業銀行實現了跨區域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正在逐步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大力推進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為重點的農村金融改革,充分發揮金融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支撐和促進作用。2003年6月,國務院決定在江蘇等8省市率先啟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2004年8月開始在全國全面推開。這次改革是農村信用社在管理體制、産權模式和組織形式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改革。目前,農村信用社産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新的監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整個改革工作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截至2006年底,已組建銀行類金融機構93家,組建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機構1201家。同時,資本充足率從-8.45%提高到5.89%,總體抗風險能力有了質的變化;不良貸款率從36.93%下降到17.54%,資産質量明顯改善;從2005年開始全面扭轉了自1994年以來連續十年虧損的局面,經營效益顯著好轉,支農服務功能不斷增強。今年初,中國銀監會按照寬準入、嚴監管的原則,調整放寬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政策,允許在農村新設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信貸互助社等三類新型金融機構,並在吉林等6省區先行試點,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推動郵政儲蓄體制改革邁出關鍵一步,組建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通過促進郵政儲蓄銀行直接辦理質押貸款、小額貸款以及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建立代理機制,使得農村資金大量外流的現象得到遏制。加強政策引導和監管指導,督促農業銀行發揮自身優勢支持農業産業化發展,加大商業化支農信貸服務力度;根據風險控制能力,適時擴大農業發展銀行業務範圍,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的信貸支持,發揮政策性支農的骨幹作用。2006年末,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涉農貸款餘額達4.5萬億元,農戶貸款餘額達9196億元,受益農戶達7000多萬,佔全國農戶貸款總數的31.2%,佔有貸款需求又符合貸款條件農戶的57.6%,在發展中國家處於較高水平。

    積極推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高銀行業對外開放水平。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把握好新形勢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力度和節奏,無疑對我們是一個重大挑戰。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實現了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新突破。首先,認真履行了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在2006年12月11日,如期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範圍和服務對象範圍的限制,取消對外資銀行的所有非審慎性限制,同時修訂頒布《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和實施法人銀行導向的外資銀行監管政策。這既保證了國民待遇及時給予,維護了我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又保護了中資銀行的發展,維護了我審慎原則和金融安全,開創了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新時代。其次,積極借助外力迅速提升我國銀行業競爭力。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競爭弱勢更加凸顯。為徹底消除我國銀行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短時間內縮小與外國先進同行的差距,我們堅持解放思想,以引資為紐帶,以引技、引智和引制為目的,在2003年適度放寬了外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銀行的股權比例,將過去單個投資人的入股比例不得超過15%調整為20%,集約式戰略投資者入股比例不超過25%,實現了銀行業對外開放戰略從單純的外資金融機構準入到加強引進管理、技術、人才和合作的重要轉變。截至2006年底,我國共有21家中資商業銀行引入29家境外投資者,投資總額為190億美元。再次,積極推動我國銀行業在海外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加快了海外發展步伐,在推進“走出去”戰略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有力地促進了國家“走出去”總體戰略的實施。截至2006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已在美國、日本、英國等2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47家分行、31家附屬機構和12家代表處,海外機構的總資産達2267.9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469.6億美元。

    堅持把金融創新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提升銀行業競爭力和服務水平。近幾年來,我們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金融創新勢頭迅猛。第一,新機構和新業務層出不窮。新設立了汽車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等專業性金融機構,穩步推進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積極探索銀保深層次合作,鼓勵開展資産證券化試點,大力推動商業銀行開展代客境外理財業務,電子銀行、銀行卡、個人理財和衍生産品交易已逐漸成為銀行業務最活躍的領域。截至2006年末,商業銀行電子銀行交易額規模達到122萬億元;銀行卡發卡量達到11.3億張,銀行理財産品募集資金量達到4000億元。第二,管理創新日益加強。一些銀行積極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諸如經濟資本管理制度、風險容忍度理念、“六西格瑪”管理方法、風險定價轉移技術,以及風險調整資本回報率和股東價值增加值等內部考核評價指標,被廣泛地引入並運用到銀行經營管理之中。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一些中資銀行還研究開發了信用卡反欺詐偵測系統、三層風險過濾器、風險監察名單、貸款遷徙分析工具等眾多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風險管理工具。第三,初步形成了有利於金融創新的體制機制和監管環境。在促進和鼓勵金融創新方面,我們始終注重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機制的引領、創新文化的培育和創新環境的建設。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我們借鑒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在東歐國家發放微小企業貸款的做法,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和完善“六項機制”,從改革信貸管理體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入手,增加對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並且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們順應金融綜合化經營趨勢,推動建立了銀行、證券和保險監管協作機制,並在內部設立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推進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的有機結合,為金融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和環境。

    始終強調把金融監管作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維護銀行體系穩健運行和國家金融安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金融監管工作和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在2002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把加強銀行業監管體制建設、提高監管效率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工作加以部署。2003年11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就金融安全問題予以特別強調,要求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關係全局的大事來抓。今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要求推進金融監管能力建設,強化金融法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這一系列決策部署,我國銀行業監管明顯加強。中國銀監會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的監管制度、標準和技術,結合我國實際,確立“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監管新理念,實施“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的持續監管,不斷改進監管方式和手段,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監管工作力度加大,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明顯增強。近五年來,以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為核心,先後發佈了200多項法律、規章以及規範性文件,內容涉及金融機構及業務市場準入、資本充足率、風險集中度、風險管理、內部控制、關聯交易等諸多方面,初步建立了銀行業審慎監管法律新框架;通過加強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全面風險監管,妥善處置了一批高風險金融機構,依法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金融企業和相關責任人,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歷史遺留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隱患。各大銀行沒有出現因交易外匯、期貨等産品發生巨大虧損的情況,沒有發生一例銀行倒閉和破産的情況,案件發生數2006年比2005年下降15%,百萬元以上大案要案數下降17%;今年上半年案件數同比又下降62%,百萬元以上案件數下降60%。經過幾年集中整治,一度備受社會關注的銀行業案件高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這些都為金融業安全穩健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五年來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歷史性變化

    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金融改革發展措施的效應正在逐步發揮,整個銀行業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資産質量明顯提高。從不良貸款情況看,通過財務重組和加強監管,這些年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持續保持“雙下降”。從2002年末的23%下降到2003年末的17.8%,2004年末的14.1%,2005年末實現了歷史性的進步,首次下降到一位數8.9%,2006年末繼續下降到7.5%。農業銀行改革完成後,不良貸款將會進一步下降。二是資本實力和充足水平顯著增強。這些年來,無論是資本充足率達標銀行的個數,還是達標銀行的資産佔比,都有了大大增加。2003年末,我國只有8家銀行資本充足率在8%以上。2005年末達到53家,2006年實現了新的飛躍,達到了100家。資本充足率達標銀行的資産佔全部銀行業機構總資産的比重從2003年末的0.6%上升到2006年末的77.4%。三是整體抗風險能力大為增強。從風險消化能力看,損失撥備缺口明顯減少。2003年中國銀監會成立的時候,銀行業撥備缺口高達1.34萬億元,到2006年末縮小到了4547億元。四是盈利能力明顯增強。主要商業銀行稅前利潤從2002年底的364億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2409億元。收入結構發生積極變化,盈利手段和渠道進一步增加,財務可持續能力有較大提高。五是風險集中度明顯改善。2006年,主要商業銀行的最大單一客戶貸款比例指標(佔資本金的比重)有16家同比下降,其中3家政策性銀行和5家大型商業銀行都在下降;最大10家客戶貸款比例指標也有16家同比下降。六是透明度建設大大加強。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都已經嚴格按照審慎要求編制會計財務報表,徹底解決了過去內外“兩本賬”問題。同時,不僅上市的商業銀行能全部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及時對外公開披露有關經營信息,自覺接受市場監督,非上市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也實行了信息披露制度,接受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監督。

    我國銀行業改革和監管所取得的成效雖然還只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但卻具有跨越性、歷史性、標誌性的意義。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科學發展觀得以貫徹落實的結果,也折射出銀行業金融機構體制機制改革所發生的積極轉變。

    第一,公司治理機制日益完善。戰略投資者的引進與股改上市使原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現了股權多元化,並按照現代金融企業制度要求,建立了相對規範的公司治理架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之間逐步形成了各司其職、有效制衡、協調運作的架構與機制。

    第二,經營理念開始轉變。開始引入經濟資本增加值和風險抵扣後的資本回報率等更加科學的指標,上市銀行注重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價值培育和提升。這些理念的變化,使得銀行開始追求風險抵扣後的股東回報最大化,開始從粗放逐步走向精細,逐步建立銀行合規文化,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正在縮小。

    第三,經營轉型和業務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以此調整業務結構,加大中間業務比重,使得中間業務收入佔總收入比例較以前有很大提高,主要商業銀行平均為17.5%。

    第四,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建立。過去由於經營理念和業績標桿不科學,內部激勵約束無法到位,吃“大鍋飯”情況普遍存在。這幾年情況有了很大改變,特別是在正向激勵上初步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第五,經營績效指標大幅度提升。國際大型銀行(前100家)的資産回報率一般在1%左右,我國大型銀行平均已提升到0.7%以上,個別銀行已經接近1%,而五年以前國內外的這個差距是5倍。股本回報率國際大銀行平均水平(前100家)在14%左右,我國改制上市後的大型銀行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撥備覆蓋水平方面,我國好的銀行已經超過了100%,與國際先進水平100%—150%也非常接近。以前我們的銀行從未問津過國際前10名銀行,但按照市值,現在國際上前10大銀行中我們已有3家;按照一級核心資本,國際上前10家銀行中我們已有兩家。

    三、堅決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銀行業改革發展的全過程

    五年來我們對科學發展觀有了深刻的理解,對銀行業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了深刻的體會。

    第一,堅持把維護銀行體系穩健性、促進銀行業科學發展作為加強有效監管的根本要求。銀行業要通過風險的有效監控和高質量的發展,來回報股東、服務社會。同時,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堅持審慎經營、理性發展、注重質量。要始終把提高銀行體系的穩健性和經營效率,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營造長治久安的金融環境,作為監管者的重要使命和職責所在。

    第二,堅持把維護存款人利益、提高金融發展與服務水平作為加強有效監管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監管工作要保護廣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費者的利益,這既是有效監管的目的,又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我們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風險的新特點和廣大消費者的新需求,用金融創新的新思路新舉措,提升銀行業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功能,把加強監管和推動創新結合起來,主動改進金融服務,全面發揮銀行業在配置資源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功能。

    第三,堅持把完善公司治理和內控、建立健全資本約束機製作為加強有效監管的著力點。必須把完善公司治理和內控機製作為堅持不懈的目標任務,努力構築銀行業風險監管與管理的內部防線和微觀基礎。要不斷規範和加強對銀行業內部控制的考核評價,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內部管控機制,發揮董事會與經理層在風險管理中既統一又區別的作用,提高內審部門的獨立性和有效性,促進風險內控機制的形成和內控效果的不斷提高。

    第四,堅持把推進改革開放、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加強有效監管的重要途徑。在銀行業監管實踐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有效、審慎監管,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善於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管理技術和經驗,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用改革的辦法解決銀行業發展中的問題,注重加強體制機制建設,著力形成銀行業科學發展的制度保障。

    第五,堅持把實施分類監管、提升監管能力建設作為加強有效監管的重要方式。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著力增強監管方式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不斷完善監管體制和手段,著力提高監管水平,積極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針對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既要儘量統一市場規則和監管標準,注重公平和效率,又要充分考慮現階段不同類型機構的風險特點,實行區別對待和分類監管,建立正向激勵的監管導向和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要注重金融風險的總體把握、防範和化解,加強對每個金融機構全方位全過程監管,同時要做好重點領域和環節監管。

    (作者: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 

 
 
 相關鏈結
· 銀監會特許北京郵政儲匯局新設22家奧運配套網點
· 銀監會決定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工作全面推開
· 銀監會統計顯示20家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業
· 中國銀監會:12家外資法人銀行完成改制並開業
· 銀監會:我國銀行業上半年實現利潤逾2600億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