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開放·務實·細緻——十七大新聞中心工作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記者隋笑飛、顧瑞珍)自十七大新聞中心10月8日啟動,香港《大公報》記者孫志就把中心當成了自己的家。“這裡不僅免費提供上網、圖像傳輸、新華社圖片下載和茶點等服務,採訪申請也幾乎都得到了回復和批准。”孫志每天都在位於梅地亞中心的十七大新聞中心穿梭,忙得團團轉。

    10月6日進駐,22日完成使命,97名新聞中心工作人員用努力和汗水讓中外記者感到了家一樣的溫暖,更通過中外媒體對黨的十七大的大量報道,將我們黨更加開放、更加民主、更加自信的形象向全世界傳遞。

    這是一個展示我們黨更加開放、更加民主的窗口

    “沒想到採訪申請回復得這麼快,更沒想到這麼多申請能得到滿足”。十七大召開之前,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向新聞中心遞交了多份採訪申請,結果發現僅派出4個記者已經不夠用了。黨的十七大對新聞報道的空前開放和十七大新聞中心的高效服務讓許多海外媒體感到準備不足。

    15日晚接到採訪申請,17日就來到新聞中心接受採訪,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代表面對52家中外媒體的近百名記者侃侃而談,既講成績,也不回避問題。“中國將很快進口第二批日本大米”“産品質量專項整治到年底將實現12個100%”“中國反對以産品質量為藉口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等新聞,被中外記者迅速搶發出去。

    也是17日。法國《觀點》週刊記者蒲皓琳在集體採訪中發問:“為什麼這麼多人要加入中國共産黨?”

    “這是因為,我們中國共産黨的性質、我們中國共産黨的理想、我們中國共産黨的精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他們通過80多年來的歷史觀察,感到只有中國共産黨能夠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産黨能夠發展中國,所以他們充滿了對中國共産黨的信任,願意加入中國共産黨。”中組部副部長歐陽淞回答。

    僅17日這天,新聞中心安排的集體採訪和專訪就達數十場,新聞中心的餐廳甚至被臨時借用為採訪室。數百名中外記者不斷提問、不斷趕場,也不斷興奮,不斷收穫。

    “十七大在新聞方面是相當開放的。”俄羅斯俄通社-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長基裏洛夫説。

    “今天的採訪活動極富新聞價值。”路透社記者評價。

    “中國共産黨黨內民主正在進一步擴大,中國正在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行。”美國合眾國際社記者如是説。

    ……

    在這裡,沒有“無可奉告”,在這裡,也不存在不禮貌地拒絕記者採訪的現象,1300多單採訪申請,涉及的主題廣泛深入,800多單經新聞中心落實的申請,涉及的代表的工作領域同樣範圍廣闊。面對記者各種各樣的問題,代表們都給予坦誠自然的回答,透露出的則是親切與自信。

    面對國際廣播電臺記者的“我國在擴大科技國際合作中有怎樣的考慮”的提問,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解釋:“我們既主張和發達國家開展國際合作,也主張和發展中國家開展國際合作;既主張通過政府渠道開展國際合作,也主張通過民間開展國際合作。”

    一名日本記者因好奇而發問:“張書記本人也要做農活嗎?”56歲的遼寧省蓋州市二台子鄉牌坊店村黨支部書記張作璽微笑著告訴他:“中國共産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作為黨支部書記要率先垂范,自己應首當其衝多幹農活。”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胡德平剛剛在新聞中心二樓回答記者的提問,在一層又被記者“包圍”,儘管臉上已有一絲疲倦,但他依然耐心作答:“我認為民主是人們對自身利益的一種維護和對自身訴求的一種表達渠道。選舉制度就是一種民主,代表人民的利益越多,受到的擁護就越多。”

    ……

    “新聞中心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形象窗口,我們將通過這個窗口向外展示我們黨團結、民主、開放的良好形象”。十七大新聞中心主任、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和其他96名工作人員一直對此信心滿懷。

    週到、細緻、人性化的服務營造家一樣的溫暖

    “太好了,這幾天的生活充實了。”10月9日下午5時40分,基裏洛夫在十七大新聞中心網站上看到一則通知後脫口而出。“10日參觀國家大劇院,上午9時從北京國際俱樂部出發。”這個通知同時也以短信方式出現在他的手機上。網上發佈公告,群發手機短信,1000多名記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通知到位。

    我國三大通訊運營商中國網通、中國移動及中國聯通早已進駐新聞中心,記者不出新聞中心就可以辦理開通手機號、繳納手機話費等手續,還可以為手機充電。同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還專門開設了手機短信息群發服務以方便十七大新聞中心與記者聯絡。

    入國家大劇院北門,見水下廊道波光粼粼,進橄欖廳,而後乘滾梯,抵達戲劇廳。10日上午10時左右,120多名中外記者在此觀看綵排青春版《牡丹亭》,這裡也成為“記者招待會”的現場:

    “十七大即將開始,這裡會同時舉行有關演出嗎?”

    “國家大劇院黨委在這裡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

    10日參觀國家大劇院、11日參觀奧運場館、12日參觀北京規劃展覽館、13日參觀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十七大召開前夕,新聞中心精心安排的參觀,使境外記者既感到賓至如歸,也使他們獲得更多新聞素材,更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更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共産黨。

    丹麥《政治報》亞洲通訊員奧爾森顯得格外興奮,因為他“想了解有關中國的一切”;《蘇維埃白俄羅斯報》北京分社社長伊娜莎對此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它給我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她認為“中國共産黨正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執政能力,應對發展中的新挑戰”……

    讓記者們嚴肅緊張的工作變得更輕鬆愉快,讓他們感到家庭般的溫暖和方便,這本就是新聞中心所有工作人員的心願。也因此,這裡有隨處可見的微笑,有任何角落都能看到播放即時新聞的大屏幕,還有更多的真誠、更多的熱情和更多的感動:

    ——“10月的北京,天氣漸涼,晝夜溫差較大。請各位記者朋友注意適時添加衣服,謹防著涼。”這是新聞中心發佈的採訪提示中的一句話。

    ——在新聞中心大廳一隅的茶歇處,工作人員微笑著為記者遞上免費的咖啡和綠茶。

    ……

    人性化的服務,家一樣的溫暖,1000多名中外記者從新聞中心啟動開始就一直在體驗並擁有。這種體驗也許正如香港《文匯報》記者徐海煒所言:“新聞中心自始至終都有太多的溫馨讓人難以忘懷。”

    在營造開放和溫馨的背後

    8日上午9時左右,《科技日報》記者胡菊芹到此領取十七大有關採訪證件,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一直充滿熱情地工作著:詢問、查找姓名、登記、交代辦證程序……

    為了記者領取證件方便,新聞中心工作人員特意把簽到臺的位置前移,讓記者在“哨兵”之前“認證”。翟惠生説:“我們要讓前來領取證件的記者,第一步就感受到新聞中心的人性化服務和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

    為黨的十七大營造團結、開放、民主的外部輿論環境,也為中外記者打造一個溫馨的“記者之家”,新聞中心有關人員早在幾個月前就進行了多次碰頭、研究。一個個想法、一條條建議如同無數涓涓細流匯聚起來。

    在二樓的通信服務室內,香港電臺記者方潤南先在中心免費提供的電腦上整理文稿,之後他要去電視廣播服務室將聲訊信息傳回總部。十七大新聞中心在借鑒十六大新聞中心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首次提供免費電視信號和廣播信號接收服務,所以,方潤南可以在新聞中心同步接收中央電視臺等關於十七大報道的直播信號,隨時編輯新聞,聲音、圖像可以及時發出。

    而像這樣的“第一次”還有很多:

    ——設立了十七大新聞中心網站,這在黨代會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設立了圖片服務室,第一次免費提供新華社十七大報道實時新聞圖片;

    ——免費提供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有關十七大報道節目信息的採集、編輯服務;

    ——第一次設置記者快餐處,也第一次為記者免費提供各種飲料;

    ……

    不僅是這些“第一次”,新聞中心還有太多的畫面和感動可能會永遠留在中外記者的記憶中:中國結、紅燈籠、宣傳畫,新聞中心滿眼的中國紅營造了喜慶祥和的氣氛,也象徵了中華民族的騰飛和中國共産黨的發展繁榮;3600多冊與中國相關的圖書擺放在外國記者接待處,使得境外記者更加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共産黨;先後圓滿地組織了4次大型境外記者參觀活動、34個代表團組的開放採訪活動和幾十場記者採訪……

    幾個月的精心籌備,啟動後17個日夜的不眠不休,十七大新聞中心用他們的辛勞和智慧使1954名報道十七大的中外記者感到的是溫馨,看到的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務實的中國共産黨!

 
 
 相關鏈結
· 科技部對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做出安排和部署
· 文化部舉辦紀檢監察幹部學習十七大精神培訓班
· 國土資源部舉行第三次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報告會
· 中國地震局在北京舉辦黨的十七大精神專題學習班
· 陜西省各地幹部群眾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