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區域經濟
 
 
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領跑中國區域經濟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重慶10月11日電(記者黃豁、朱彬)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一個區域的發展往往依託于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點”,再通過這些增長“點”向周圍輻射擴散,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崛起。在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長江上遊經濟圈等“經濟版塊”中,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的“龍頭”、“輻射”作用日益增強,領跑中國區域經濟。 

    以京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日漸清晰 

    專家指出,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有20個城市遙相呼應,包括天津、大連、青島、秦皇島等中國的重要港口在內的60多個大小港口在這條線上星羅棋佈。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的龐大城市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區、工業區、港口區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京津兩城市居於華北、東北、華東三大區域的結合部,是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進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便捷通道。京津又是鐵路、公路、航空和海洋運輸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主要集結點。同時,京津是我國除上海外,利用外資發展國際化經濟最活躍的城市。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呂斌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實力的強弱,主要體現在具有競爭能力的城市組成空間相鄰,功能互補産業鏈完善的區域,並非誰要吃掉誰。從單個實力來看,北京和天津都不能成為準確意義的世界大都市,北京和天津應該聯合起來合力打造世界大都市。 

    據專家透露,加強京津合作,改善兩市之間的交通,已成為兩市的共識。北京、天津已在醞釀策劃京津塘城際鐵路專線,增建2條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輕軌交通等建設方案。隨著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必然加強,環渤海地區將成為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地區之一。 

    上海成為長三角城市體系的核心 

    在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中國工業化進程進入新階段的雙重背景下,長三角在中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04年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産總值在全國的比重突破20%。2003年長三角GDP總值突破2萬億元,達2.28萬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19.5%。長三角區域內各類資本正在按經濟要素收益率的導引作用而流動,勞力和高端人才也在走向市場化配置。 

    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不僅進一步確立了上海的核心地位,而且使區域發展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中國小城鎮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曾毓淮認為,自2003年以來,上海和長三角各主要城市區域發展一體化的共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杭州市發表了“接軌上海、錯位發展”的戰略取向;湖州市提出了加快“接軌上海”的具體措施;舟山市制定了“戰略北進、接軌上海”的行動計劃;常州提出了要成為上海工業的後方基地的設想;南通、南京、台州等城市開始主動融入上海經濟圈。 

    專家認為,目前,長三角已經成為一個大都市圈,在這個都市圈裏,還形成了一個個亞都市圈,大大小小的亞都市圈環環相扣,正不斷膨脹,互相融合,促進了長三角的整體城市化進程。 

    重慶領跑長江上遊經濟區 

    經濟學家研究指出,重慶主城區目前已成為長江上遊經濟帶的核心。重慶都市區是西部地區唯一具有水、陸、空三位一體交通條件的樞紐城市,不僅輻射帶動重慶8.2萬平方公里地域的發展,影響範圍更遠達川、黔、滇、藏、陜、鄂、湘等省份。重慶都市區的教育、科研、醫療、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公共資源在西南地區和全國城市中位居前列。 

    西南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明舉教授説,隨著重慶交通條件全面改善,克服了因交通瓶頸給經濟建設帶來的制約,促進了生産要素的合理流動,區域經濟正在融合為一個整體,無論是渝西還是涪陵、萬州、黔江地區,其經濟增長率都高於毗鄰省區同類型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被激發釋放,逐步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中國國家發改委近日將渝蓉經濟區納入了國家“十一五”前期規劃,渝蓉經濟區首次進入了中央政府的視野,成都、重慶兩市的融合納入了政府的規劃。專家普遍認為,這為成渝兩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必將促進成渝地區産業與人口的空間集聚和産業鏈、産業群體的形成,帶動和促進中小城市的發展,增強城市間的空間聚合度,優化經濟活動的空間配置,使成渝地區成為能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相媲美的中國第四大城市集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