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區域經濟
 
 
廣東重構優勢打造全球重要創新型經濟體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廣州10月11日電  (記者梁鋼華)  廣東省各級黨組織在先進性教育活動過程中緊緊瞄準世界産業前沿發展趨向並結合自身發展特點,不斷優化內外發展環境,切實轉變經濟發展觀念,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全省“十一五”期間重構競爭優勢、創新全省經濟發展模式的第一實現途徑,以此推動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並成為全球重要的創新型經濟體。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廣東一直髮揮著全國經濟發展排頭兵的作用;而近年來隨著全國開放格局的形成,廣東的先發優勢正在逐步弱化。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和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新趨勢,廣東在推動與港澳地區縱深合作、與珠江流域諸省構建泛珠三角經濟體、率先對接東盟等方面接連取得突破,使全省外部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與此同時,廣東各級黨委、政府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省各項事業的發展,把重構全省核心競爭優勢、促進全省經濟轉型的重心鎖定在自主創新跨越式突破上,提出了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全面提升産業競爭力的新發展模式。

    自主創新已成廣東經濟轉型成敗的關鍵。在自主創新統領發展大局的旗幟下,廣東目前正舉全省之力及時調整、改變著經濟引擎的類型,努力實現“三大轉變”:一是經濟結構由輕型、偏輕型向高級化、重型化轉變,二是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循環型轉變,三是發展戰略由以外源型經濟為主向內源型經濟與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轉變。

    大項目催生大工業,大工業提升競爭力。南海石化1200萬噸煉油、廣州豐田汽車整車、嶺澳核電站、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等14項提高發展質量的大項目已于去年啟動,省內投資達1630億元。廣東不斷給以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為重要特徵的重化、裝備製造行業“加碼”。石化、鋼鐵、汽車等工業增強了發展後勁,逐步扭轉重工業不“重”的被動局面。根據廣東對石化産業的規劃,未來5年內廣東省將規劃投資1800億元,重點新建、擴建5個煉油項目、5個乙烯項目,年生産總值將達7300多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基地。

    為擺脫因過度依賴外源型經濟而存在的許多不確定因素,廣東把迅速做大做強內源型經濟、高新技術産業作為全省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著力點。如在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方面,廣東出臺“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等一系列措施,來自民間的活力、創造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能量迸發。去年,廣東民營經濟完成生産總值佔全省國內生産總值的35.1%,比2003年提高1.6個百分點。按照部署,廣東省力爭用5至7年的時間,使全省民營經濟由目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發展成“半壁江山”,即在未來幾年裏,使民營經濟佔據全省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

    看産值更看附加值,重引進更重掌握核心技術,正成為廣東越來越多企業的價值觀。廣東工業正從以加工裝配為主向價值鏈上遊的研發設計和下游的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為主轉變,並推動“廣東製造”在全球産業鏈中從參與初級分工轉向參與中高級分工。2004年,廣東自有品牌産品出口總額超過56億美元。今年,廣東有57個産品首次獲得“中國名牌産品”稱號,使廣東的“中國名牌産品”總數超過160個,居全國首位。

    廣東“四小虎”之一的順德推動“順德製造”向“順德研發”轉變。連續7年稱冠全球微波爐市場、在國際市場佔有率高達三分之一的廣東格蘭仕集團,在美國設立有研發中心,企業的研發經費每年達到五六億元的規模。而同在順德的家電巨頭美的集團,也建立了博士後工作站,吸納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員工加盟,向“世界500強”目標衝刺。

    廣東下一步將突出抓好重點區域、重點産業、重點企業、重點産品等四個重點,形成區域龍頭示範、重要産業支撐、骨幹企業引領、名牌産品帶動的自主創新格局。目前,廣東正推進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産業的升級和結構調整,加快珠三角傳統産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轉移,騰出空間承接國際高新技術及産業落戶,促進珠江三角洲産業朝更大型、更高技術含量、更環保的製造業中心方向發展。

    根據廣東的部署,廣東省力爭到2010年基本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和産業發展規律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區域、産業、企業和産品競爭力有明顯提高;廣州、深圳等若干個中心城市建成自主創新型城市,發展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産業集群;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3%,技術自給率達到48%左右;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達到80件,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5%,工業新産品銷售收入佔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20%。到2020年,全省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競爭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建成“創新型廣東”,成為全球重要的創新型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