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文化建設,首要的也是最緊迫的課題,是如何認識新形勢下的文化,如何用新視野看待文化的地位、職能、作用和發展途徑,也就是樹立怎樣的文化觀。我們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分析和把握世界範圍內經濟文化融合的新趨勢、西方文化滲透的新變化、群眾文化消費的新要求,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文化觀。應從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要求出發,抵禦西方文化滲透,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要求出發,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從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消費水平的要求出發,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適應開放不斷擴大、思想更加激蕩的新變化,樹立全新的文化安全觀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思考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國家文化安全更加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文化是民族得以傳承、國家得以維繫的精神支柱,是國家政權、社會制度得以建立和維護的重要基礎。文化安全是深層次的國家安全。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種思潮層出不窮,不同文化相互激蕩。在"發展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並存的現階段,思想文化滲透與反滲透的鬥爭尤為複雜,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安全,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既有文化産業發展的要求,也有對外文化交流的意義,但從根本上講,是要在開放的環境中發展先進文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當代中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與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一致的。只有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真正形成全國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礎,真正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主流意識形態是國家穩定的保證,是文化安全的根本。在開放的條件下,各種思想觀念是在相互激蕩、相互碰撞和相互競爭中為人們所認識、所選擇的。我們應善於在思想觀念多樣化的形勢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任何國家、任何社會,不管其經濟和社會結構多麼複雜多樣,佔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必然都是一元的。如果只有多樣並存而沒有一元指導,主流意識形態得不到堅持,就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思想混亂和政局動蕩。蘇東劇變就充分説明了這一點。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樣化,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文化生活也日趨多樣化。這種多樣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然而,在承認和發展這種多樣化的同時,必須堅持指導思想與主導價值的一元化,重視確立和鞏固社會的共同理想信念,確立和鞏固國家的主導價值,確立和鞏固民族的精神支柱。
適應文化發展手段與目的相統一的新實踐,樹立全面的文化價值觀
如何認識當代文化的功能價值,關乎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關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黨對文化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是不斷昇華的。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深刻論述,到黨的十六大關於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重要組成部分的科學論斷,再到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明確要求,我們黨從指導思想、法律、執政能力三個方面確立了文化的地位,全黨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斷提升。
科學發展觀從理論上、從文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層面上提升和拓展了文化的地位、功能、作用,但人們在實踐中還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自覺,文化觀念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人對文化的功能價值認識存在偏差,往往只重視其作為推進社會發展的手段的一面,忽視其作為社會發展目標的一面,在片面追求GDP的發展思路下,對於文化的作用只談服務、不談建設;對於文化建設只重應急、輕視長遠。在一些地方,文化"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相比較投入明顯不足,基層文化建設仍然薄弱。這些問題的産生,歸根到底是對文化的社會功能定位缺乏足夠認識,對文化的價值缺乏足夠認識。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較之於經濟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發展質量和發展後勁的重要因素。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文化的力量滲透其間,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建設應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著力於文化自身的事業發展與産業壯大,通過發展自身來更好地服務發展,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適應依靠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的新要求,樹立科學的文化發展觀
長期以來,文化建設始終把意識形態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作出了積極貢獻。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先進的意識形態如果沒有強大的優勢文化産業作支撐,就難以鞏固已經確立的主導地位。任何觀念形態的東西,都有賴於一定的物質載體體現出來、傳播開去。
當前,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飛速發展、文化領域開放度逐步提高,不同意識形態間的相互滲透、影響,越來越以非意識形態的面目出現,越來越依賴於科技和市場的力量。以文化産品、文化服務形式出現的意識形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和直接。忽視意識形態藉以發揮作用的載體---文化生産力的發展,意識形態的影響和作用就會減弱。應切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既充分發展物質生産力,又充分發展文化生産力,這是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途徑。要增強黨對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和文化事業的競爭力,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統籌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統籌文化産品與文化服務的意識形態屬性與商品屬性,統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發展相協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相協調,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發展相協調。必須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文化生産力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一手抓文化事業,一手抓文化産業,通過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在實際工作中,應統籌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力、精神産品的競爭力、文化體制改革的推動力三者的關係,以強大的文化生産力為載體,通過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文化産品,努力實現好、發展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適應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樹立正確的文化服務觀
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為社會發展服務,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是社會主義文化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現在,有的人對協調發展條件下的文化宣傳思路不寬、興趣不大、辦法不多,有的把協調發展宣傳簡單理解為經濟、政治、文化宣傳在數量上的增減。實際工作中的這些不適應新形勢的現象,追根溯源,主要是由於對文化工作如何在指導思想上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識不夠,服務中心工作的新觀念落實不夠。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體現了我們黨在發展戰略、發展方向、發展模式上的與時俱進。文化工作的思路必須與時俱進,樹立新觀念、開創新思路,增強全局意識,牢固樹立服務中心、服務群眾的指導思想。服務中心、服務群眾,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服務中心,就是要始終堅持服從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從服務於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終要落實到發展上來,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服務群眾,就是要在文化工作中體現執政為民的思想,始終牢記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以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本。如果偏離了這個根本方向,不能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去謀發展、促發展,保障不了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政治和文化權益,那就談不上以人為本,談不上科學發展,談不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