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時政專題
 
 
實現新世紀宏偉目標的綱領性文獻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8日   來源:經濟日報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是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央政策研究室李連仲撰文提出,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我們在新世紀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指明了方向,是我們——— 

    (一) 

    “十一五”規劃的5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要抓住未來五年的發展機遇,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定不移地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重要昇華,是黨和政府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思想,是我們應對更加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各種新挑戰的強大思想武器。它是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解決了我國為什麼發展、發展什麼、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的動搖。同時,發展要有新思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戰略高度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制度、體制、機制,增強全黨全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才能把握髮展機遇,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克服前進中的各種困難,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關鍵環節。“三農”問題解決好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就能贏得主動。要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扶持農村發展。經濟發展實踐證明,工業化初期,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達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建立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係,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共同發展。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進一步加大促進農民增收的力度,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切實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完善糧食生産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措施,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要切實抓緊抓好糧食生産,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增加糧食生産投入,保持糧食價格穩定,構建糧食穩定增産的長效機制。要全面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搞好農田水利、農地整治等農業基本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使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地區,切實解決好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三)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十一五”期間,要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 

    實踐證明,在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要緊緊抓住那些對國家經濟、科技、國防、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前瞻性的重大課題集中攻關,大力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先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實現重點技術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和品牌。要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加強國家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單位之間的合作,形成自主創新的整體合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形成不斷推動企業創新的激勵機制,使企業成為自主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鼓勵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力度,把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突破口,全面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要實施扶持鼓勵政策,在財政投入、稅收優惠、産權改革、折舊制度、收益分配、政府採購、知識産權保護和金融信貸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努力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和實現産業化的政策環境。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完善人才管理體制,健全人才激勵機制,造就一支能夠自主創新的素質優良的宏大的科技人才隊伍。要充分利用國際研發資源,積極吸引跨國公司來華設立研發機構,鼓勵我國科研人員和機構積極參與自主創新研發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十一五”期間,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全面提高國民經濟技術水平,積極發展戰略高技術,特別是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以及能夠推動産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配套技術。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産化,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産業,著力提高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等關鍵領域的技術水平,以技術進步帶動增長方式轉變。要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宏觀經濟和微觀企業的管理水平。要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宏觀調控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嚴格控製成本,降低消耗,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要依託重點工程,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産化。高技術産業要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要建立健全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體制機制。要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管理、企業制度改革,消除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體制性根源,制定鼓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財稅、金融、投資、産業政策,建立配套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加強宣傳教育,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四) 

    依靠和擴大內需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戰略決策。“十一五”規劃期間,要把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把提高農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作為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合理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係,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要把提高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視消費對生産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提高最終消費率,形成消費和生産的良性循環。倡導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不斷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加強對消費理論的研究,探索消費規律,把握消費特點,擴大消費規模,提高消費質量。進一步擴大消費領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完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住房消費。制定汽車消費政策,改善汽車使用環境,鼓勵節能型汽車進入家庭。全面實施新一輪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滿足人民受教育的需求。積極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範和擴大健康消費。加快發展旅遊業,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旅遊管理,擴大旅遊消費。努力擴大電信、文化、體育和其他服務性消費。積極改善消費環境。規範電信、鐵路、金融、民航等壟斷行業和醫療、教育等服務業的收費標準,降低消費門檻,提高服務水平。規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擴大消費信貸,創新信貸品種,推進住房貸款證券化。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工業品進入農民家庭創造條件,擴大農村消費規模。做好不同地區、不同層次消費市場的調查研究,引導消費趨向,穩定消費預期,促進消費增長,繁榮消費市場。 

    (五)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間,要繼續深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項改革。要總結改革經驗,研究改革規律,把握改革特點,創新改革思路,爭取在重要領域和關鍵部門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和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體制環境,通過改革,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改革宏觀經濟管理體制和企業管理體制,使全社會的經濟活動納入科學發展觀的軌道。要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搞好金融體制改革。未來五年,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要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重大改革措施出臺要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承受能力,重要領域改革要堅持先試點後推廣的原則,改革方案要盡可能深化細化,各項措施要協調配套,努力使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群眾。要教育和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改革發展中利益關係和利益格局的變化,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係,把競爭壓力變成奮發有為的動力,努力維護社會穩定的大局。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十一五”規劃期間,我們要進一步樹立全球戰略意識,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對外開放更好地促進國內發展。 

    要著力優化對外貿易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自主品牌的産品和服務出口,提高傳統出口商品的質量、檔次和價格,控制資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産品出口。組織好國內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加工貿易的産業層次,增強國內配套能力。要抓住國際産業轉移的機遇,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把引進外資同提升國內産業結構、技術水平結合起來,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企業改革改組改造結合起來。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出發點,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地區總部和先進生産製造基地。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寬國際發展空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大力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鼓勵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平發展。充分利用國際規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在世貿組織規則許可的範圍內,靈活掌握市場開放的時機和力度。 

    (六) 

    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 

    “十一五”期間,要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形成東中西部互聯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我國經過多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各有側重的區域發展戰略,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等。要從國家發展的大局出發,真正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推動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 

    各地要從自身的特色經濟出發,著力培育區域優勢産業,把優勢産業做大做強,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地區産業結構趨同。西部大開發要鞏固已取得的成績,發展新的優勢,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開發資源優勢産業,提高加工增值能力。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要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技術進步和産業結構調整升級。中部地區要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産區建設、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設以及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大流通格局建設,積極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東部地區要繼續發展現代集約農業、高新技術産業、高附加值加工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繼續發揮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帶頭作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要健全區域協調機制,加強區域之間的互動協作。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走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 

    (七) 

    能源資源問題是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大國,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能源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同時,生産、建設、流通、消費中的能源資源浪費現象也相當嚴重。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將難以順利實現。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節約資源、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一個重要指標,要求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為完成“十一五”規劃提出的這個重要資源指標,既要積極做好資源開發工作,又要努力做好節約工作,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切實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産,推動産業循環式組合,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要把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大科研投入,重點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和系統化技術,依靠科技進步增強節約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節能降耗高效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要完善節約能源資源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體系。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財稅、金融等手段促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的法律法規,制定更加嚴格的能源資源節約標準,建立高消耗落後技術和産品的強制性淘汰制度,建立新建項目的資源評價體系。鼓勵發展節能低耗環保型企業,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發展節能環保型汽車。 

    加強環境保護,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事關中華民族的生存和長遠發展重大戰略決策,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今後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的矛盾會更加尖銳。要充分認識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推動整個經濟社會走上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按照自然規律要求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要以生態功能區劃為基礎,及時進行區域經濟佈局調整。要根據不同功能區域情況實施不同發展模式。重要生態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要加大建設力度,提高保護質量。要切實抓好水污染防治,努力保障城鄉飲用水源安全。加快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努力保障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加快土壤污染治理,努力保障食品安全。要加強有關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堅決防止新污染。要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各項建設的關係,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要制定和完善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及標準,切實提高環境檢查執法水平,嚴厲打擊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要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 

    (八)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保持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社會和諧才能夠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凝聚力,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當前,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勞動力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勞動者自主擇業為主的就業機制,逐步建立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最大限度地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形成妥善處理各類矛盾的體制機制,認真及時地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強化對藥品、食品、餐飲衛生等的監管,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抓緊建立健全社會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