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環境保護>> 環保産業
 
 
武漢都市農業打響綠色品牌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1日   來源:經濟日報

    華中重鎮武漢,90%的面積在農村,37%的人口是農民。近年來,依託城市市場、信息、人才資源等諸多優勢,武漢悄然打響了一場都市農業綠色品牌戰役。

    今年8月,農業部對全國大中城市農産品質量抽檢,武漢農産品安全系數位列全國第三。目前,武漢116個農産品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和無公害産品認證,其數量、面積均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都市農業發展升級,就是要提升綠色品牌,鍛造農産品核心競爭力”,武漢市副市長張學忙説,“武漢作為中部特大城市理應有所作為。”

    2003年,武漢都市農業調整進程表:到2007年,全市要形成菜、奶、肉、禽、漁、遊6大優勢産業,正規化生産基地達到100萬畝,組成規模經濟板塊。

    “捆綁”原來分散投入的資金,加速小生産向大生産跨越。2004年,武漢把1億多元資金集中投向優勢農業基地建設;而通過市場化運作,武漢正規化基地建設當年吸引內外資項目179個,引進資金近18億元,超過此前5年農業引資總和。

    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通過發展規模農業,推進農業品種改良、新技術和農機普及,農民不再單純“靠天收”。現在,武漢正規化生産基地的機械化作業率達56%,農業科技運用率達60%,農産品科技含量比分散生産提高一倍多。

    目前在武漢市郊,已建成42萬畝農産品正規化産業基地,其中種植基地12萬畝,花卉苗木基地10萬畝,水産基地20萬畝,形成了一個個富有活力的現代農業經濟板塊。

    不僅如此,為了打通流通環節的“腸梗塞”,武漢市近兩年投入5億多元建設農産品交易平臺。武泰閘農産品批發市場全國知名,長期以來因場地限制制約發展,去年6月,投資3億元完成一期搬遷。一年多來,場地交易額增長43%,一舉突破30億元。

    目前,武漢22個大型區域性批發市場,36個産地批發市場、47個專業市場和600多個運銷聯合體和1萬多個農民經紀人實現市場信息聯網和互動。農産品流通業的強勁發展勢頭,還引起眾多全球商業巨頭關注,沃爾瑪、家樂福去年在武漢增設了採購配送中心。2004年,全市農産品交易總額320多億元,同比增長28%;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同比增長29%。

    有資源無品牌,曾多年困擾武漢都市農業發展,一些特色農産品失去了過去的優勢。洪山菜薹是唐代禦菜,蔡甸蓮藕是清代貢品,江夏頭是“滿漢全席”8大名菜之一。但這些特色品牌都存在規模不大,附加值偏小等諸多問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農産品只有像工業産品一樣,先實現標準化,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品牌。2004年,武漢撥專項資金600萬元,聘請30名專家對武漢優勢農産品進行産業化論證,啟動了洪山菜薹、蔡甸蓮藕、江夏頭、東西湖菜豆、雙柳豇豆和箭桿白六個特色品牌農業的産業化工程,計劃在3年內擴種10萬畝。農業部門已實行挂圖作業,嚴格按照方案,將每一個環節責任到人,引導農民在發展特色品牌農業上實現新的突破。去年底,洪山菜薹原産地保護、擴種取得成功,在拍賣臺上,1公斤洪山菜薹拍出2000元的高價。

    要維持品牌的競爭力,保證質量是關鍵。武漢確立了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發展戰略。2003年,在湖北省率先實施《蔬菜農藥殘留監督管理條例》,農産品質量安全從“田頭到餐桌”實現了全程監控體系。

    “武漢眾多農産品的質量實現了質的突破,達到發達國家的質量檢測標準。”一位多年參加武漢農産品監測的評審專家如此評價。

    去年,武漢農業增加值首破10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3%。武漢市農業局吳福曾局長説:“傳統農業正在向都市農業邁進,21世紀的主導食品是綠色食品,實施綠色品牌戰略,是武漢都市農業堅定不移的發展方向。”文/經濟日報記者 鄭明橋 通訊員 李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