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0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産黨河南省第七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一五”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進程中的重要規劃,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深刻把握國家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總要求,緊密結合河南實際,提出下一個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指導方針和總體部署。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關鍵時期
“十五”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貫徹宏觀調控政策,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認真解決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連續五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非公有制經濟和開放型經濟較快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政治大局穩定。總體上看,“十五”時期是我省綜合實力提升幅度大、城鄉面貌發展變化快、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多的一個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戰略起點上。
今後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機遇和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國內産業結構調整加速,貿易投資更加活躍,加快發展的外部空間越來越大;中央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從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區發展優勢産業,加大對農業和基礎産業、基礎設施的扶持力度,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越來越有利;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居民儲蓄水平提高,勞動力資源豐富,加快發展的物質基礎越來越雄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加快發展的內生機制越來越強。特別是全省上下形成了團結奮進、幹事創業、搶抓機遇、競相發展的良好氛圍,將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同時,我們也面臨一些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農業比重大,工業産業層次較低,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經濟外向度低,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城鎮化水平低,農村人口轉移任務重,社會就業壓力大;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各種社會矛盾處於多發期,處理好利益關係的難度增大;粗放型管理很難適應日趨激烈的競爭,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等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深化改革的任務仍很艱巨。
總的看,“十一五”時期,我們將面臨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總體上有利於加快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我們必須準確認識國際國內的發展環境,準確認識全國和我省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準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準確認識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基本要求,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憂患意識,珍惜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加快實現中原崛起步伐。
二、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繼承和發揚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關於發展的理論成果,從新時期黨和人民的事業全局出發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指針,其本質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今後五年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要在新的戰略起點上實現新突破,就必須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建立有利於實現科學發展的社會輿論環境、體制機制保障和綜合評價體系,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制定“十一五”規劃,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堅持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大力實施科教興豫、開放帶動、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轉變增長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增強綜合實力、發展活力和區域競爭力,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面。
“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提前實現人均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提高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生産總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二三産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比重有較大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增強,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加快,文化強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就業崗位持續增加,貧困人口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産和社會治安狀況進一步好轉,和諧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在促進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為建設農業先進、工業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的新河南,實現中原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實現上述目標,要堅持以下原則:
——一定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保持經濟較快健康發展。把發展作為富民強省的根本舉措和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把又快又好作為發展的基本要求。緊緊抓住各種發展機遇,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尊重經濟規律,順應競爭要求,擴大消費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一定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轉型。繼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發展循環經濟,高效利用資源,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定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圍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健全技術創新體系,把經濟增長更多地建立在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的基礎上。
——一定要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加快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施中心城市帶動,充分發揮城市對區域發展的主導作用,形成中原城市群和其他各市協調發展的局面。
——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切實解決好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積極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健全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加強利益協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增強社會和諧基礎。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保持社會安定團結。
——一定要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的體制機制。堅持開放帶動主戰略,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全省上下一定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我省工作時提出的明確要求,進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和工作緊迫感,緊緊抓住難得機遇,大力發展優勢産業,著力解決突出問題,積極發揮獨特作用,扎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業現代化,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方法經營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特別是中低産田改造,搞好土地整理,穩定發展糧食生産,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引導優勢農産品向優勢産區集中,推進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産、産業化經營。集中扶持産糧大縣,打造我省的核心糧食主産區,做大做強糧食産業,把我省建成以優質小麥為主的全國優質糧食生産加工基地。以提高産品質量為核心,優化畜禽品種結構,提高加工增值效益,把我省建成全國優質畜産品生産加工基地。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引導各地發揮資源優勢,培育名優産品,形成特色農産品經濟區。積極發展林果業,優先發展速生工業原料林、名優特經濟林,推進林紙林板一體化。積極發展水産業。擴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産,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快黃河灘區綜合開發。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體系。依託農業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和應用研究。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重點推廣一批優質高産、節本增效的農業技術。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科學使用化肥、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健全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嚴厲查處拖欠剋扣農民工工資、隨意延長工時和勞動環境惡劣等問題。搞好組織指導和服務,完善外出務工信息服務網絡,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強外出就業、穩定就業能力。建立勞務輸出基地,積極發展“訂單培訓”,提高外出務工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産業,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
深化農村改革。堅持多予少取放活,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徵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鞏固和擴大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搞好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加快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開發農業。鼓勵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貫徹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提高農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水平。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農村的支持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養護管理,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加快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建立健全以農業科技服務為重點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鞏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城鄉衛生資源,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和醫療隊伍建設,基本建立農村衛生服務網絡、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完善農村困難救助制度。發展農村通信、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搞好村鎮規劃和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
四、強力推進工業化,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工業化是“三化”的核心,只有強力推進工業化,才能加快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今後五年要把加快工業化進程擺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工業強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産業格局。
以自主創新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産業整體技術水平。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拉長産業鏈條,提高高端産品、最終消費品和高附加值産品的比重。按照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採用新裝備、新技術,增強産業競爭力,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知名品牌。大力發展信息産業,重點培育我省具有一定優勢的信息産品,加強信息資源開發與共享,推進信息技術普及應用。辦好國家批准的信息産業園。依託我省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大力發展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積極支持老工業基地改造和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産業。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支持傳統農區發展工業。
發展壯大優勢産業。充分發揮現有優勢,深度挖掘潛在優勢,引導生産要素向優勢企業、優勢産業、優勢區域集中。加快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鋁工業基地、食品工業基地、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基地。集中力量培育壯大食品工業、石油化工和煤化工業、有色工業、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裝備工業等支柱産業,振興紡織工業。依託百戶重點企業,堅持項目帶動,加強企業購並、聯合、重組,打造名優産品和強勢企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促進産業集聚,辦好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學規劃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培育一批配套能力強、聚集效應明顯、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産業集群。
大力發展服務業。發展服務業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堅持市場化、産業化、社會化方向,建立公開、平等、規範的行業準入制度,努力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産總值的比重和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務、房地産、社區服務、仲介、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批發零售、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加快培育強勢文化産業集群、企業集團和知名文化品牌,著力構建地域特色鮮明、産業優勢明顯、發展重點突出、總體實力不斷增強的文化産業發展格局;樹立大旅遊、大産業觀念,創新發展機制,整合旅遊資源,加強宣傳營銷,打造精品品牌,培育産業集團,促進文化、旅遊與相關産業的融合,努力把文化産業和旅遊業培育成為我省新的支柱産業。
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産業,要圍繞形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強化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優化煤炭資源配置,提高煤炭深加工能力,鼓勵煤電聯營。優化電源結構,發展大型高效機組,加快抽水蓄能、燃氣調峰電站建設,大力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電網建設,擴大電力輸送能力。水利建設,要堅持統籌兼顧、標本兼治,蓄水、引水、節水並重,著力緩解洪澇災害威脅和水資源制約。配合國家建成南水北調中線總幹渠工程,基本完成南水北調受水區配套供水工程。加快黃河標準化堤防、黃河灘區綜合治理、淮河治理工程、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在建水庫建設,爭取新開工一批重點水利工程,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交通運輸,要提升水平,銜接好各種運輸方式,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加快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築交通區位新優勢。完善幹線公路和城鄉公路網,提高高速公路的網絡化、智慧化水平。加快鐵路客運專線建設和地方鐵路改造。加快新鄭國際機場擴建,大力開闢國際國內航線。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城市快速交通體系。積極發展管道運輸,加快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等管線工程。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社會信息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原材料工業,要發揮我省資源優勢,著力調整産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産業佈局,提高産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礦産開發,要加強資源勘探、資源整合以及後續資源、省外資源基地建設,規範開發秩序,實行合理開採和綜合利用。加強對重大基礎産業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科學論證和信息引導,防止盲目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五、加快城鎮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堅持突出重點、注重特色、規模質量並重,以增強産業支撐、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消除體制障礙為著力點,完善城市體系,擴大城市規模,促進我省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城市對區域發展的主導作用,努力形成各展所長、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競相發展的格局。
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強化鄭州中心城市地位,把鄭州建成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産業聚集,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把鄭州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發揮鄭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龍頭帶動作用。著力發展鄭汴洛城市工業走廊,加快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密切鄭州與新鄉、許昌的經濟聯絡和功能對接。平頂山、焦作、漯河、濟源四市,要立足功能定位和特色優勢,儘快做大做強,在中原城市群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堅持優勢互補,科學確定城市群內各城市的規模結構和功能分工,加快城際間快速通道建設,統籌建設水利、能源、生態等重大工程,推動城市群協調發展。中原城市群要充分發揮空間佈局集中、文化底蘊深厚、産業優勢明顯等優勢,儘快發展成為全省對外開放、東引西進的主平臺,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和中西部綜合競爭力較強的開放型經濟區。
發展地區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以外的九個省轄市,要立足現有基礎,發揮各自優勢,壯大支柱産業,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加快人口聚集,擴大城市規模,發展成為帶動區域發展、輻射周邊地區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在中原崛起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安陽、鶴壁、濮陽、三門峽四市,要發揮工業基礎較好的優勢,提升産業層次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南陽、商丘、信陽、週口和駐馬店市,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強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
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加強縣級市和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發揮其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和産業集聚的重要作用。重點發展縣城和有産業支撐的中心鎮,把一批區位優勢較好、經濟實力較強的縣級市培育成為中等城市。進一步增加擴權縣市數量,擴大縣市的管理權限。圍繞富民強縣目標,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的綜合實力。城鎮發展要走集約化路子,把城鎮建設與市場建設、産業集群發展結合起來,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産業向園區集中,以人口和産業集聚帶動城鎮發展,努力形成一批規劃合理、特色鮮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對完善的城鎮。
不斷完善加快城鎮化的政策措施。積極探索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新路子,在條件較成熟的地方進行城鄉一體化試點,率先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第三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不斷擴大城市吸納就業的能力。協調推進戶籍制度、社會保障、農村土地流轉等配套改革,完善農民工住房供給、子女上學等政策措施,消除農民進城的體制障礙。強化城市規劃的引導和約束作用,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力。加強城市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形成創建衛生城、園林城、文明城的長效機制。
六、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緩解資源制約,改善生態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産出,促進經濟、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技術進步,加快資源節約新技術、新産品、新材料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實施一批示範工程。嚴格市場準入,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産業的發展。強力推行清潔生産,實施清潔生産審核,建設一批清潔生産企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制定循環經濟規劃,搞好循環經濟試點和示範推廣工作,推動煤炭、建材、電力、冶金、化工等重點行業的資源綜合利用,加快建設循環型城市和循環型工業生態園區、農業生態園區。強化節約意識,提倡全民勤儉節約。制定黨政機關節約制度,帶頭厲行節約。完善促進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建立資源節約和資源循環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建立健全促進節約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形成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依法保護自然資源,加強資源開發管理。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上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著力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繼續加強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及沿線水污染防治。加強工業污染防治,淘汰落後工藝技術,依法關、停、並、轉污染嚴重企業,加強重點污染區域治理。綜合治理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綠化率、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搞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特別要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及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完善環境監測體系,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格執行排放總量控制、點源濃度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探索並推行污控指標有償調劑使用制度。大力發展環保産業。加強環保宣傳,增強全社會的環保意識。
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限制開發重要水源保護地區、重要濕地和生態脆弱地區,禁止開發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加強天然林保護、平原沙區綜合治理、山丘區退耕還林、黃河生態工程、南水北調中線綠化工程、太行山綠化等生態工程以及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區建設。重視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物種侵害。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七、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
改革開放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市場體系建設為重點,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發展,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府和社會仲介組織分開,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發展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加快建設服務政府、法治政府,認真落實行政許可法和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産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繼續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以産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和社會資本,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國有大中型企業規範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體制創新和經營機制轉換。繼續採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以明晰産權為重點深化集體企業改革。加快供水、供氣、供暖等城市公用事業改革,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市場競爭機制、企業經營機制和政府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和理順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辦法,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産權轉讓,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
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依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私有財産權等各項合法權益,支持非公有制企業依法進行生産經營活動。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保障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享有同等待遇。落實放寬市場準入的政策,鼓勵非公有制企業投資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融資擔保、信用評價、技術信息等服務,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做大做強。規範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管理,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依法經營、健康發展。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不斷完善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培育、發展産權市場。進一步縮小政府定價範圍,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公平競爭。加大知識産權宣傳和保護力度,查處知識産權侵權案件。加強市場監管,健全産品質量監管機制,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創造規範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深化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改革。以建設公共財政為方向,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事權,規範轉移支付制度。繼續落實和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制度。完善稅收制度,依法加強稅收徵管,降低徵收成本,對非稅收入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規範地方政府債務行為,探索化解鄉村債務的有效途徑。支持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改組、改造,健全金融監管體制,完善內控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穩步發展各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落實扶持再就業和農民發展生産的小額貸款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優化金融環境。規範政府投資行為,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完善投資調控體系和投資監管體系。
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充分調動企業和仲介組織的積極性,構建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招商機制。擴大利用外資領域,加快農業、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利用外資步伐,加大金融、保險、物流、醫療、教育、旅遊等服務市場開放力度。以大型跨國公司和國內外高科技企業、現代服務業為招商引資重點,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提高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調整優化貿易結構,不斷擴大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增加省內急需的先進技術設備和重要資源的進口。加快鄭州出口加工區等重點出口基地建設,打造一批産業鏈條長、帶動力強的出口産業集群。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出口市場和出口主體。完善貿易促進體系和指導服務體系,制定符合世貿規則的政府支持體系。加強口岸體系建設,健全快速通關機制,把鄭州鐵路東站口岸建成全國重要的內陸國際物流平臺,把鄭州航空口岸辦成覆蓋全國、連接海外的空運物流服務基地。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增強處置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建立我省緊缺資源海外開發基地和外銷産品海外生産基地。加強對外勞務合作,擴大海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規模。
繼續實施東引西進。充分發揮我省貫穿南北、承接東西的區位優勢,把我省建成交通通信、商貿物流、生産要素匯集擴散中心和東部地區産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的樞紐。加強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引進和利用東部地區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産要素。發揮我省勞動力、能源等優勢,吸引東部企業來我省建立生産基地,利用東部地區對外優勢帶動我省産品出口。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不斷提高對西部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和産品在西部市場的佔有率。加強與中部其他省份的聯絡合作,共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完善統計考核辦法,鼓勵全方位吸引省外資金。
八、堅持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強化加快發展的科技和人才保障
發展科技教育和壯大人才隊伍,是提升我省綜合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必須把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實施科教興豫和人才強省戰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努力構建基礎設施完善、資源配置合理、創新能力突出、成果轉化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緊緊圍繞促進産業結構升級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攻關。鼓勵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促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科技結構,整合科技資源,加快建設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加強科學普及。鼓勵和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制。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知識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加強城市義務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堅持教育公平,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切實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步伐,擴大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在省轄市和經濟較發達的縣市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堅持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並重,推進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優化高等教育佈局結構和學科專業結構,積極開展與國外大學和國內一流高校的聯合辦學,鼓勵吸引名牌大學在我省設立分校。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社區教育,健全廣覆蓋、多層次、多形式的終身教育網絡,建設學習型社會。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健全扶貧助學制度,解決好教育亂收費問題。繼續深化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教學體制等改革,激發教育發展活力。
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抓住培養、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等環節,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著力抓好黨政人才、企業經營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城鄉技能人才四支隊伍建設,帶動各類人才隊伍協調發展。落實吸引人才政策,完善引才引智機制,廣泛吸納各類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和緊缺人才。把用好人才作為實施人才強省的重點,積極培育各級各類人才市場,鼓勵人才合理流動。繼續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和激勵保障機制,努力營造廣納群賢、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社會氛圍。
九、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和長期任務。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努力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加強和改善社會管理。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積極探索建立社會糾紛調處和社會利益協調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保障信訪活動依法有序進行。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促進人與人和諧相處,增強社會和諧基礎。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探索建立體現和諧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堅持以創業促就業,鼓勵彈性就業和自主創業,多渠道促進就業。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充分發揮市場的就業引導作用。國有企業要盡可能通過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等措施安置富餘人員。繼續實施和完善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加強培訓的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規範企業裁員行為,避免把富餘人員集中推向社會。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幫助困難群體就業。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合理確定社會保障標準和方式。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工傷、基本醫療、生育保險制度。建立社會保障投入增長機制,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逐步做實個人賬戶。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層次,努力實現省級統籌,增強統籌調劑的能力。發展企業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探索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完善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發展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慈善事業,加大對弱勢群體和低收入人群的幫扶力度。探索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有效措施。
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注重社會公平,特別要關注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完善公務員工資管理制度和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薪酬制度及監管體制。建立個人收入信息管理體系。
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産品。加強中原文化研究,發掘歷史文化資源,繼承優良文化傳統,保護和利用好重要文化遺産、優秀民間藝術。積極實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斷推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作品。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強基層文化場館建設,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整頓和規範文化市場秩序,保護健康先進的文化産品,打擊腐朽落後的文化産品。
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重視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服務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肺結核、乙肝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積極防治地方病和職業病。統籌規劃,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整頓藥品生産和流通秩序。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衛生事業。堅持政事分離、管辦分離、醫藥分離、公益性與營利性相分離的原則,加快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興辦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控制人口數量,繼續保持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優生優育,加強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綜合治理。加強城鄉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加快發展體育産業。
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高度重視安全生産,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産責任,健全安全監管體制,嚴格安全執法,加強安全生産設施建設,切實抓好煤礦等高危行業的安全生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強交通、消防等安全監管,減少事故發生。加強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的安全監管,嚴格市場準入和安全標準。加強各種自然災害預測預報,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紮實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爭創綜治先進省和平安建設活動,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十、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而奮鬥
勝利完成今後五年的任務,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必須充分調動全省人民的積極性,共同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做出貢獻。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正確把握事關發展和改革的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幹部隊伍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求真務實,大力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推進政務公開,發展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依法治省,全面推進法制建設。加強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積極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質。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戰略任務,進一步鞏固全省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培育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觀念。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力開展倫理、生理、心理知識教育,深入開展“道德規範進萬家、誠實守信萬人行”活動,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進一步增強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大力開展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全體公民文明素質。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積極開展對外宣傳與文化交流,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理論指導、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加強國防教育,開展“雙擁”活動,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營造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加快發展的重要保證。要以優化軟環境為重點,以建立長效機制為根本,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規範政府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切實解決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等突出問題。消除地方保護主義,促進公平競爭。建立健全以納稅、還貸、履約、産品質量等信用記錄為基礎的社會信用體系,加大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力度。建立投資環境評價和責任追究機制,實行外商投訴處理責任制和領導包案制度,加強對外商的服務和權益保護。努力建設平安河南、效率河南、法治河南、誠信河南,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全省黨員和人民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團結奮進,為順利實現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