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區域經濟
 
 
2004年江蘇社會發展水平綜述 綜合指數無錫居首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5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2004年,是江蘇實現“兩個率先”目標進程中重要的一年。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各項社會事業亦取得了長足進步。為及時、準確地掌握進展情況,進一步推進全省及各市實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江蘇省社會發展評估工作辦公室從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社會結構、公益事業、社會保護等五個方面,遴選了34個指標,通過多級綜合方法,將反映社會發展基本特徵的評價指標,統一為綜合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總指數,對全省和各省轄市2004年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了評價。

  一、全省社會發展基本情況簡析

  1、人口總量繼續保持低速增長,社會發展壓力進一步得到緩解

  人口基數大,密度高,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是江蘇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在人們生育觀念沒有發生根本轉變的情況下,這些特點決定了江蘇人口增長勢頭依然存在。2004年江蘇繼續採取有效對策,積極應對人口發展中的挑戰,堅定不移地執行“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基本國策,人口總量繼續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常住人口7432.5萬人,比上年增加26.7萬人,增長0.4%;人口自然增長16.7萬人,自然增長率僅為2.25‰,是全國少數幾個人口低速增長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蘇正處於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口低速增長,減輕了生存壓力,更多的經濟成果從滿足新增人口基本需求轉移到社會發展,人口環境總體良好。

  2、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同步發展,人力資本儲備增加

  自1996年,江蘇已全面實現了“兩基”目標,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2004年,江蘇強化各級政府責任,依法保障弱勢群體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依法控制學生輟學,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義務教育向“高水平、高質量”的目標邁進。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7%,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8.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84.8%,分別比上年提高0.1、0.1、1.8個百分點。義務教育各項指標都走在全國前列。

  在鞏固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江蘇積極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努力培養掌握一流知識技術的高層次人才。2004年全省有普通高校111所,比上年增加了6所;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2.7萬人,比上年增長21.8%;在校人數達到6.79萬人,增長26.7%。普通本專科教育招生人數達到31.4萬人,增長22.4%;在校人數達到99.48萬人,增長15.7%。現有高校數和在校學生數均居全國首位。目前江蘇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74.7萬人,比上年增加10.7萬人,增長4%。江蘇高等教育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切實發揮了培養人才和聚集人才的作用,為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為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做出了積極貢獻。

  3、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雙雙超過二位數,生活消費快速增長

  200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2元,比上年增加1220元,增長13.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54元,比上年增加515元,增長12.1%,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大的年份。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所以大幅增加,直接原因是糧食增産和價格上漲,而且還因為江蘇採取了增加投入、減免農業稅、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等一系列的措施,更直接、更有力地支持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在城鄉收入增長的同時,生活消費相應增加,文教娛樂消費趨熱。2004年全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7332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食品支出2932元,增加365元,增長14.2%;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1031元,比上年增加59元,增長6.1%。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035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食品支出1341元,增加223元,增長19.9%;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393元,增加13元,增長3.5%。收入的增加,拉動了生活消費;而文教娛樂支出增長,又標誌著江蘇城鄉居民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後,越來越多地注重發展需要的滿足。

  4、城鄉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

  200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7.2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36.5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加0.4、0.6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積14.5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9平方米,分別比上年提高了1平方米。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92.5%,比上年提高了7.5個百分點;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0.2%,比上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以上數據表明,困擾人民群眾的住房、出行、飲用水等居住環境的矛盾有所緩解,城鄉居民生活狀況繼續得到改善,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自來水的普及,提高了飲用水安全,減少了疾病的發生,有效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5、就業結構轉換步伐加快,關注民生成效顯著

  就業結構轉換是社會結構調整轉換的基本內容之一。進入二十一世紀,江蘇就業結構轉換進入加速期。2004年全省就業人員4482.5萬人,比上年增加了13.8萬人。從城鄉就業結構看,城鎮就業人員1962.2萬人,佔就業總數的43.8%,比上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從産業就業結構看,第一産業就業人員1676.4萬人,佔37.4%,下降1.6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就業人員1416.5萬人,佔31.6%,提高1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就業人員1389.6萬人,佔31%,提高0.6個百分點。從就業單位性質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606.85萬人,比上年減少1.7萬人;城鎮私營、個體就業人員446.9萬人,比上年增加94.3萬人,增長26.7%。反映城鎮就業狀況的核心指標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這是從1998年以後大幅攀升後再次出現的回落。全省就業形勢表現出總量增加,結構優化,形式靈活,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的特點,私營、個體經濟和其他各種形式靈活就業仍然是促進就業、減輕就業壓力的主要渠道。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結構轉換步伐加快,除了經濟拉動外,政府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增加資金投入,搞好就業援助是重要原因。

  6、醫療保障和服務能力增強,城鄉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繼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江蘇克服各種困難,排除各種矛盾,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出臺了一系列衛生法規和規章,狠抓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和農村改水工作,進一步整合衛生資源,提高了衛生服務效率。突出表現在:(1)衛生力量進一步充實增強。全省有衛生機構14447個,床位18.9萬張,衛生人員30.95萬人,分別比去年增長13.5%、5.1%、1.9%。(2)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全省醫療機構診療14942.7萬人次,入院治療409.7萬人次,病床使用率68.98%,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3)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提高。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11.25‰下降為10.14‰,孕産婦死亡率由23.12/10萬下降為20.74/10萬,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13歲。衡量一個地區人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標均領先全國。

  7、文化事業健康發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2004年江蘇縣級以上公共文化設施有537個,其中藝術表演團體128個,藝術表演場館96個,文化館、群藝館116個,公共圖書館100個,博物館97個。藝術表演團體全年國內演出3.85萬場,比上年增長1.3%。文化館、群藝館舉辦展覽839個,比上年增長11.7%;組織文藝活動4389次,比上年增長44.6%。報刊發行在2003年清理整頓的基礎上已初見成效,全省報紙發行133種,比上年減少15種,印刷24.5億份,比上年降低5.5%。期刊發行435種,比上年減少23種,印刷9754萬份,與上年基本持平,基本糾正了報刊散濫和利用職權攤派發行和變相攤派發行的問題。全省擁有廣播電臺14座、電視臺14座,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9.6%,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9.5%。廣播電視發射傳輸網絡基本覆蓋了全省,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

  二、2004年省、市級社會發展評價結果

  (一)省級社會發展評價結果

  2004年全省社會發展綜合指數為104.4,其中:人口素質指數18.6,生活質量指數27.8,社會結構指數17.4,公益事業指數24.3,社會保護指數16.3。

  全省社會發展指數是以上年為基期進行計算的,其結果反映社會發展的進程。與去年相比,全省社會發展總指數提高了4.4個百分點,其中人口素質提高了0.6個百分點,生活質量提高了2.8個百分點,社會結構提高了0.4個百分點,公益事業提高了1.3個百分點,社會保護下降了0.7個百分點。據此可以認為,2004年江蘇省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又上新臺階,尤其是生活質量和公益事業進步較快。

  (二)省轄市社會發展評價結果

  各市社會發展指數是以當年各市平均值進行計算的,主要用於市與市之間社會發展水平的比較。

  1、綜合指數:2004年十三個省轄市社會發展綜合指數排序是:

  (1) 無錫市 147.82

  (2) 南京市 143.94

  (3) 蘇州市 139.64

  (4) 常州市 130.73

  (5) 鎮江市 107.54

  (6) 揚州市 99.57

  (7) 南通市 99.41

  (8) 泰州市 91.17

  (9) 鹽城市 75.93

  (10)連雲港市 65.54

  (11)淮安市 62.79

  (12)徐州市 61.25

  (13)宿遷市 61.23

  2、人口素質指數:具有比較優勢的有蘇州市(27.66)、無錫市(25.93)、常州市(25.37),三市以較低的人口增長,良好的衛生保障,領先的初中升學率,以及人才優勢,獲得前三名。

  3、生活質量指數:具有比較優勢的有蘇州市(51.14)、無錫市(48.56)、常州市(43.03),三市生活質量各具特色,不差上下。蘇州市在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居住面積、文化娛樂消費方面領先全省;無錫市在恩格爾系數、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和有線電視入戶率上佔有優勢;常州市農村自來水普及方面表現突出。

  4、社會結構指數:具有明顯優勢的市是南京市(37.46),無錫市(25.18)和蘇州市(22.27)分列第二、三位。南京市以城市化水平高,就業結構優化,人口負擔輕獲得高指數。

  5、公益事業指數:具有相對優勢的是南京市(33.85)、無錫市(31.43)和常州市(28.84)。南京市科技活動投入大,萬人擁有的縣級以上公共文化機構多,城市人均擁有的公共綠地面積也居全省之首。

  6、社會保護指數:具有明顯優勢的是南通市(25.79),其次是宿遷市(21.46)和泰州市(19.65)。南通市以全省最低的城鎮登記失業率、較好的社會安全,以及合理的收入分配,位居第一。宿遷市以良好的社會安全保障和較合理的收入分配位居第2。

  標準差是檢驗領域差異的科學方法,標準差越大,説明差異越大。經過計算,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社會結構、公益事業、社會保護標準差分別為6.2、14.6、9.0、6.1、3.8,生活質量領域的標準差明顯高於其它領域,表明各市在生活質量方面的差異最大。

  三、2004年江蘇社會領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省社會領域的發展仍然存在著“不和諧”的狀況。

  1、五個領域社會發展不夠均衡。在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社會結構、公益事業、社會保護五個領域中,進步最快的是生活質量領域,在上年的基礎上,提高了2.8個百分點。公益事業領域次之,提高了1.3個百分點。人口素質、社會結構領域小幅提高,社會保護領域呈下滑趨勢。

  2、蘇南、蘇中、蘇北社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蘇南、蘇中、蘇北社會發展綜合指數分別為133.94 、96.72 、65.35。如果以蘇南社會發展綜合指數為1,蘇中社會水平相當於蘇南地區的72%,蘇北僅為蘇南地區的49%。

  3、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200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多5728元,是農村的2.2倍;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0%,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4.2%;城鎮居民人均娛樂教育文化支出佔消費支出14.1%,同期農村居民該項支出的比重為12.9%。

  4、資源環境和社會秩序領域發展相對薄弱。主要表現在資源環境的改善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與生態省建設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社會管理相對落後,跟不上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步伐。

  本世紀頭二十年,江蘇的發展目標是實現“兩個率先”,這既是黨中央對江蘇的發展定位,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理想。江蘇的兩個率先,必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率先,因此要高度重視江蘇社會領域發展中的問題,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堅持"五個統籌",堅定不移的走加快發展、科學發展之路,繼續加大對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益性項目的投入,重點是增加對農村、農民公共産品的供應,逐步擴大社會保障面,努力消除由於經濟水平的差距對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要努力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異,形成區域之間均衡發展和共同進步的格局,率先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江蘇又快又好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