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經濟建設
 
財政部表示“十五”期間公共財政建設獲重要進展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30日   來源:經濟日報

    “十五”期間,各級財政部門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積極推進財稅改革,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為今後繼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財政部部長助理張少春日前表示,“十五”期間我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

    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著力滿足社會公益事業發展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要求,各級財政部門不斷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在保障機關正常運轉財力需要、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著力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特別是加強了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以義務教育為例,為了使貧困家庭的學生上得起學、讀得起書,財政大幅度增加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特別是創新性地實施了“兩免一補”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安排“兩免一補”專項資金70億元,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免書本費、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惠及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3000多萬名貧困家庭學生,佔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人數的26%。較好地體現了公共財政目標任務轉換的要求,即由過去“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兩位一體”,轉變為“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科學發展”的“三位一體”。

    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等多種措施,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近年來,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運用轉移支付等多種財稅政策手段,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支持“三農”力度。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實施“三減免三補貼”政策;認真落實新增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向糧食主産區傾斜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對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等的支持力度;中央財政新增教育、文化等投入主要用於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二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現在包括稅收返還在內的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已達到1萬億元,其中大部分用於中西部地區,支持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在東北地區積極穩妥地進行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試點等,促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進出口退稅機制改革等,支持東部地區加快發展。三是著力緩解縣鄉財政困難。針對部分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財政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實施了激勵型的獎補政策,2005年中央財政為此專門安排了150億元資金,調動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抓好糧食穩定生産的積極性。

    發揮公共財政宏觀調控職能,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應對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經濟過熱,我國在1993—1997年實施了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促進實現經濟“軟著陸”;1998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國內通貨緊縮的趨勢,我國及時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避免了經濟的大起大落;2003年下半年開始,在國民經濟總體情況較好並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下,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出現投資增長過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從2005年開始,我國轉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通過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政策組合,抑制經濟運行中的不健康因素,促進經濟既快又好地發展。

    在財政政策的成功實踐中,財政宏觀調控體系不斷成熟和完善,財政宏觀調控經驗日趨成熟。一是在調控方式的選擇和調控手段的運用上,實現了由被動調控向主動調控、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單一調控方式向多元調控方式的轉變;二是在調控時機的選擇上,按照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要求,相機抉擇和正確把握財政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三是在調控目標的制定上,既注重通過多種財政政策手段,支持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又注重通過支出結構調整和支持財稅體制改革與創新,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財稅環境,推動建立有利於經濟自主增長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切實推進依法理財,強化監督管理。近年來,我們通過推進財政法制建設、推進預算管理改革、加強監督與管理等,著力提高公共財政的透明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規範性和有效性。一是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推進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積極推動績效考評制度、政府會計和政府收支分類等改革的試點和模擬試點工作。二是推進依法理財。制訂了《財政部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實施意見》,確立了建設法治財政的目標。加強財政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財政法律體系,積極修訂預算法、註冊會計師法等,完善會計準則體系。認真執行《行政許可法》的有關規定,推進財政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三是加強監督管理。在加強財政監管的同時,自覺接受人大、審計監督,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監督作用。四是加快“金財工程”建設。通過信息化建設,為財政監督與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記者 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