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浙江省紹興縣土地集約利用“九法”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9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紹興縣連續幾年位列全國十強縣,既是經濟強縣、用地大縣,同時又是資源小縣,全縣耕地39.5萬畝,人均耕地僅0.57畝。近幾年,該縣年用地需求量都在3萬畝左右,而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到2010年,剩餘可用的建設用地指標已不足2萬畝。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該縣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從自身實際出發,切實把握機遇,主動做好集約用地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實踐中摸索出土地集約利用“九法”,走出了一條集約、高效、統籌發展的新路子,有效緩解了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促進了經濟較快平穩發展。紹興縣的主要做法是:

一、向“閒置”要土地。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政策,結合實際,制定處置閒置地政策措施。對違反出讓合同約定逾期不開發建設甚至長期閒置的土地,通過收取閒置費、協議收回、無償收回、公開出讓等方式予以處置,制止土地閒置,盤活閒置土地,使好項目有地可用,老項目集約用地。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縣共盤活閒置土地3800畝。

二、向空間要土地。採取有效措施引導企業確立立體用地觀,向空間要土地。一是改革廠區建設模式,除大企業大項目允許自行建廠房外,中小企業原則上進標準廠房,對投資額小于500萬元的工業項目,不再單獨供地。二是鼓勵鎮(街道)和有實力的企業在各開發區和工業集聚區內,通過掛牌、招標等方式取得工業用地使用權,集中連片建設標準廠房。三是通過減免新增容積率部分土地出讓金、城市建設配套設施費,允許標準廠房區分割發證、出租、轉讓、抵押等措施,鼓勵新建多層標準廠房。目前,全縣已建成標準廠房59.9萬平方米,到年底還將建成22萬平方米。浙江賢盛紡織公司採用多層立體式設計,投資7000萬元,興建22幢標準廠房,建築面積達6萬平方米,土地容積率提高到0.99,吸引了20余家中小企業集聚,每畝土地投資強度可比全縣平均水平提高近一倍。

同時,在確保消防和建築結構安全的前提下,鼓勵企業改建廠房,平房建樓房,樓房建多層,做到能向空中發展的決不在地面擴張。如慶盛集團對原檢驗車間進行改造加層,將員工食堂搬到了車間上層,利用原食堂用地新建了近3000平方米的生産車間和倉庫,解決了新上項目用地問題。

三、向時間要土地。紮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大幅度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採用集中審批、並聯審批、現場辦公等方式,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速度;強化縣領導聯絡重點項目責任制,及時幫助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困難,進一步加快項目建設週期,使有限土地資源能在短期內産生可觀的效益。如總投資24.5億元的華聯三鑫60萬噸PTA項目,提前八個月投料試車;浙江遠東集團20萬噸聚合溶體直紡長絲項目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投産,比同類項目建設週期縮短了近一半。

四、向管理要土地。縣政府對各鎮(街道)資源集約情況進行考核獎勵,開展新上工業項目資源集約競賽活動,大力培育扶持資源集約型示範企業。通過職能部門上門指導、印發輔導材料、新聞媒體典型介紹等多種方式,引導企業努力探索通過加強管理節約用地的新路子。例如改變對廢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處理一次的管理方式,節約廢品用地;通過各種方式減少産品積壓,節省成品倉庫空間;通過減少用煤進貨量、增加進貨頻率的方式減少堆煤場用地,等等。如慶盛集團原來一次要進近一個月的生産用煤量,現在改為一次只進35天的用煤量,工業廢絲廢料也由原來的幾個月不定期處理一次改為23天處理一次,為企業內部挖潛創造了條件。

五、向科技要土地。變“招商引資”為“選商引資”,設置産業和投資“門檻”,重點引進佔地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項目,積極推進“零增地”招商,發揮寸土寸金效益;大力推進“嫁接”型、升級型技改,努力提升現有企業用地的集聚度。如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原計劃新上一條玻璃生産流水線,需用地200余畝,在縣委、縣政府的服務和引導下,企業最終在40余畝存量土地上投資4億元新建了一條高科技玻璃産品生産線,年銷售額可達3億元,經濟效益相當於5條普通玻璃生産線的效益,而5條普通玻璃生産線需要佔地1000畝。

六、向規劃要土地。調整規劃審批指標,適當降低工業項目綠地指標,促進集約用地。在不影響消防通道,不影響周圍建築的情況下,重新佈局、規劃,鼓勵業主經規劃審批後在原廠房上加層,或利用面積過大的綠化用地、空地建造廠房。僅通過適當降低綠化率,提高容積率的方式,就新建廠房88.67萬平方米,相當於節約了1663畝土地。

七、向企業要土地。針對嚴峻的用地形勢,組織開展土地“大排查、深挖潛、嚴管理”活動,摸清了企業用地現狀及可挖土地潛力底數,並採取多種措施加以利用。錢清鎮著手對一處280畝的廢棄礦山進行開發整治,計劃利用其中的70畝建造外來人員公寓、180畝建造標準廠房、30畝建造配套設施;紹興紡機集團通過降低廠區綠化率和老廠改造解決發展中的生産用地問題,預計可節約用地32.9畝;浙江中安建設集團原有一宗52.41畝的土地長期閒置,通過這次大排查,企業主動要求新建標準廠房,容積率達到1.53

八、向置換要土地。雖然全縣土地可整理資源已經非常短缺,整理的成本也很高,但仍以充分挖掘自身潛力為根本,繼續加大土地整理工作的力度。在農村,從土地入手,連續多年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共整理土地21.25萬畝,凈增耕地3.8萬畝,遷墳12.8萬穴,拆除露天糞坑22萬個,拆違拆舊96萬平方米,既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又倡導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還拓寬了建設用地渠道。在城區,通過“城中村”改造,集中建造農民公寓,依法進行國有土地、集體土地置換,共盤出近100萬平方米的城市建設用地。在山區,結合全面小康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移民下山、勞力出山,目前建成集中安置小區2個,安置下山農戶142戶。近兩年來全縣通過置換的方式,“退宅還耕”133萬平方米,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

九、向機制要土地。紹興縣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集約用地絕不是宏觀調控形勢下的權宜之計,應該且必須成為長期堅持的政策取向和自覺行動。要確保集約用地,必須在建立機制上下功夫。該縣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一是健全用地審核監管機制。從項目落戶到竣工驗收,實行全過程管理。企業要求新增建設用地,必須充分消化現有閒置土地。政府在項目審批把關時,把企業現有閒置土地面積一併核算為用地規模,對投資強度與容積率達不到要求的,堅決核減供地面積。僅這一項,去年全縣就核減了近5000畝用地。二是完善項目用地準入機制。對土地使用設置多道“門檻”,嚴格按國家産業政策供地。對小電鍍、小漂染、小化工、小熔煉、小釀造和高能耗企業用地進行嚴格控制,停批了印染項目,有選擇地引進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經濟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項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産。三是建立工業用地市場化運作機制。在全面落實經營性用地招拍挂的基礎上,改革土地出讓辦法,積極探索工業用地競標出讓。最近,柯橋經濟開發區對一宗面積為123畝的工業用地實行公開掛牌出讓,既增加了政府土地收入,又防止了企業因用地成本低而“多佔少用”、“寬打寬用”、“低效利用”現象發生。(浙江省政府辦公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