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齊中熙、任芳)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工作。會議提出,要通過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進一步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會議所研究的內容,包含了今後國企改革的四大走向。
走向一:資本向關鍵領域集中 國企數量力求“少而精”
今年7月,我國首部規範中央企業投資的《中央企業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施行,國資委負責人強調,這是推進國有經濟佈局與結構的調整,促使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的“一部重要規章”。
“國資委將力爭用幾年的時間,在中央企業形成80家到100家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機制靈活、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目前,仍有少部分企業非主業投資比重偏大,存在盲目多元化投資問題,投資管理上漏洞和隱患較多,亟待加強監管。為此,黃淑和説,國資委將積極推進國有資本向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集中,最終要發展30家到50家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知名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
據悉,目前國資委已經明確了大部分中央企業的主業,還分21個重點業務板塊制定了中央企業佈局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隨著條件逐步成熟,調整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走向二:股份制改革提速 實現國企股權多元化
10月27日,中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時發行上市。與此同時,一批中央企業已經上市或正在進行上市的準備工作。
上半年,中央企業在香港股票市場募集資金總額67.7億港元,在境內股票市場募集資金4.4億元。在中央企業控股的187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52家完成或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
“由於中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引入戰略投資者往往遇到控股權的障礙,因而實現股權多元化的主要途徑是重組上市。”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表示。
數據顯示,近年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中央企業建立和完善董事會邁出新步伐。僅2005年,約有50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公佈股權分置改革方案,70多家中央企業開展了主輔分離輔業改制。
走向三:大型企業調整重組 中央企業做強做大
10月下旬,8家中央企業完成新一輪兼併重組,國資委直接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企業數量由此前的165家降至161家。與以往不同的是,本輪重組幾乎全是在大型央企之間進行。
在本輪的調整重組中,國資委將所持有的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9.136%的股權無償劃轉給中國華潤總公司;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併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併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和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聯合重組成立中國工藝(集團)公司。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表示,就全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進展而言,中央企業的改革是相對滯後的。國資委將通過推進股權多元化、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組建國有資産經營公司等措施,推進中央企業的重組和結構調整。
走向四: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國家將分享企業利潤
2005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6276億元,但企業的股東從來沒有享受過來自企業的分紅。1994年稅制改革後,國有企業的稅後利潤歸企業所有。
早在1993年,我國就提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概念。進入2006年,相關部門加快了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步伐。今年9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研究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本次會議又提出“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此前曾表示,國資委從2004年起就組織力量對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進行研究,已提出初步工作方案。國資收益將主要用於支付國企改革成本、促進國有經濟佈局調整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方面。
在實踐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開始進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點,其中北京市對所出資企業的收益收繳已全面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