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經濟貿易>> 産業經濟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08年我國“三農”工作新要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車玉明)中共中央政治局18日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了推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等工作。這次會議傳遞出明年我國“三農”工作的新要求。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成為主基調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的第一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今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面貌出現可喜變化,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

    按照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部署,明年我國的“三農”工作將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增收,努力保障農産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這些必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成為新亮點

    2008年,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將成為“三農”工作的突出亮點。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農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至今仍佔多數,“三農”問題始終關係著整個國家發展穩定的全局,這就決定了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地位沒有改變。

    本月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做好“三農”工作,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緊繃”。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快構建長效機制,以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機制。

    “任何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都不可能僅僅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説,“加快推進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業的方針,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當務之急。”

    抓好“米袋子”“菜籃子”意義非同尋常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穩定和促進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的生産,切實抓好“菜籃子”産品的生産。

    今年以來,糧食、豬肉、食用油等部分農産品價格明顯上漲。造成價格波動的因素較多,但確實表明了農業生産能力尚不夠穩定。

    今年我國將實現自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四年糧食增産,本世紀以來首次達到1萬億斤水平。儘管如此,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糧食總體上仍是産不足需,供需矛盾已轉變為偏緊平衡。

    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方針。農業部強調,要下決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下大力加強地力建設。繼續堅持、逐步完善、不斷強化扶持糧食生産的政策措施,調動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

    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成為一大著力點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12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明年要加強農村社會建設,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今年以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面推進,全國將有近1.5億名農村中小學生免除學雜費。今年積極推進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覆蓋全國85%以上的縣,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在今年全面建立。農村的公路、飲用水、用電、文化設施等農民急切希望解決的生産生活問題,也正在積極解決之中。

    縮小城鄉之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是扭轉城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的基礎。目前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仍然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差距更為明顯。為了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教育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轉移支付,尤其要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入力度。

    按照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要求,明年要提高的農村公共服務重點包括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服務,公共文化和社會保障體系,也包括扶貧開發、公共交通和人居環境等諸多方面。

    “兩個權益”保障,讓農民生活更安穩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全面加強農民工權益保障。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權威部門指出,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一些地方侵犯農民土地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被徵土地農民的補償和安置不落實,出現了一批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農民等。

    今年8月,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監察部、民政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糾風辦、國家信訪局共同組織全國農村土地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著重解決八類侵害農民土地權益的突出問題。監察部副部長屈萬祥表示,集中整治損害農民土地權益問題,著力解決損害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是今年糾正損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的主要工作之一。

    勞動保障部數據顯示,全國有2億農民工,其中異地轉移進城務工的約1.2億。農民工為城市繁榮、農村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從現實情況看,農民工在工資收入、勞動安全、社會保障、培訓就業、子女上學、生活居住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困難,許多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近年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農民工權益和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對解決農民工工資待遇低、子女上學難等突出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使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農民收入和生活得到保證。

    “重中之重”看零八——明年“三農”工作面臨四大挑戰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周英峰、王立彬)2007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呈現出良好局面,農業生産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成績顯著。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基礎薄弱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

    即將到來的2008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確保農産品供求平衡,保持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重道遠,挑戰巨大,依然需要全黨全國人民的艱苦努力。

    農産品價格上漲有壓力

    2007年,持續上漲的物價給百姓生活帶來很大壓力。這次物價上漲,主要由農産品價格漲價導致。從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到豬肉、食用油等副食品價格,紛紛上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之一。作為與百姓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必需品,農産品價格的穩定對於預防通脹意義重大。

    國家發展改革委權威人士指出,去年秋冬以來的農産品價格上漲,受到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但國內農産品價格上漲更多的是屬於恢復性上漲。

    有關專家指出,長期以來許多農副産品價格背離其價值,不能反映土地、農業生産勞動和農副産品的稀缺程度。因此,明年在防止通脹的同時,如何確保農産品價格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合理增長,將是一大挑戰。

    糧食生産再獲豐收有難度

    今年,我國糧食總産量有望突破1萬億斤,這是自1985年以來連續第四年增長,也是本世紀以來首次達到1萬億斤水平。

    糧食安全是一個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説,確保糧食穩定供應意義重大。

    黨中央、國務院反復強調要毫不鬆懈地抓好糧食生産,並不斷出臺扶持糧食生産的各項政策。從2004年開始,我國糧食生産突破了以往“增産之後必遇平年或減産”的怪圈,糧食總産量實現連年增産。“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增産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

    明年糧食生産能否繼續保持增産勢頭?從目前情況看,不利條件不少:一是全球糧食供求關係趨於緊張;二是農村勞動力、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三是隨著能源價格上漲,化肥、農藥等生産資料價格逐步提高,農業生産成本加大;四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自然災害不可預測。

    提高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推動糧食繼續增産,保證國內基本供給,明年的任務十分艱巨。

    農民增收需要拓寬渠道

    今年,是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一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再創新高,達到332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增速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國家發展改革委預測,今年農民收入增幅有望連續第四年超過6%。

    但是,與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相對應的是,城鄉收入的差距仍在不斷擴大。同時,由於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民轉移就業空間有限等因素,農民增收渠道仍比較狹窄,增收基礎仍比較薄弱。

    中央經濟會議提出,明年要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有關專家認為,應以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尤其是要走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著“活棋”。

    農村消費潛力巨大。但擴大農民消費,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消費能力為前提。因此,明年農民增收速度能否進一步加快,將是中央擴大內需方針能否有效落實的關鍵著力點。

    統籌城鄉發展要有新突破

    今年年中,重慶市、成都市正式啟動了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工作。其他省區市也正在採取有效措施,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嘗試從體制和機制上扭轉“重城輕鄉”的格局。

    同時,中央有關部門也出臺一系列推進城鄉發展的措施,取得顯著效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近83%的農業人口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政策已在全國實施,31個省區市都已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利益分配不合理,是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關專家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要求,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富裕的根本途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鞏固完善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如何在推動城鄉和諧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明年的任務艱巨而緊迫。

    基本公共服務範圍不斷擴大

    農村社會事業取得重大進步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董峻 陸裕良)今年以來,黨和政府繼續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強化支農惠農政策措施,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範圍不斷擴大,農村社會事業取得重大進步。

    去年,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為1451個,佔全國總數的半數左右,參保農民4.1億人。今年以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加速。據衛生部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9月30日,全國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縣(市、區)達2448個,佔全國總縣(市、區)的85.53%,參加新農合人口7.26億人,參合率為85.6%,前三季度全國新農合基金累計受益2.63億人次。

    今年國家還安排27億元專項建設資金,繼續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網絡,改善農村基本衛生服務條件。

    提高農民素質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農村在教育資源和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為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上好學,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發展和教育公平,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今年以來,中央財政安排“兩免一補”資金181億元,免除了全國農村近1.5億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這項政策從今年的春季學期開始實施,併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據測算,僅免除學雜費一項,西部地區平均每個小學生年減負140元、初中生年減負180元;中部小學生年減負180元,初中生年減負230元。

    財政部日前還決定,從今年起三年內,全國財政將新增經費470億元左右,用於調整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有關政策。

    此外,根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國家在300個縣建設綜合利用電視、電話、電腦等信息載體開展信息服務的“三電合一”平臺。同時,中央財政專門安排資金11億元,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新型農民科技技能培訓工程。

    農村低保方面,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各地不斷推進農村低保制度的實踐。一些省區市按照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陸續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則是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立的一項重大決策。

    7月11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保障範圍,穩定、持久、有效地解決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目前各地正在根據中央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村低保工作,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

    截至目前,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已經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農村人口2908萬人,預計年底將達3000萬人。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意味著統籌城鄉發展在社會保障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時,農村其他社會保障方面的工作力度也在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工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實施範圍不斷擴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研究和採取措施,制定符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做好被徵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同時,有條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這一系列農村社會事業的成績顯示,國家高度重視改善農村民生問題。“十一五”規劃已確定,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將繼續擴大。國家財政新增的教育、衛生、文化和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將主要用於農村。據統計,上半年我國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支出同比增長28.7%;社會保障支出同比增長29.7%;醫療衛生支出同比增長36.6%;教育支出同比增長30.6%。

    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表示,國家在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方面出臺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是為了讓農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不斷縮小城鄉社會事業的發展差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相關鏈結
· "三農"述評: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 懷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積極支持“三農”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