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青海玉樹地震專題>> 地震常識
 
衛生部發佈自救互救宣傳手冊 開展心理危機干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6日   來源:衛生部

    心理自救互救宣傳手冊一:抗震救災中的大眾心理危機干預

    1、以人為本 搶救生命

    生命2008年5月12日下午顯得那麼脆弱,14:28分,四川汶川發生7.8級地震,眨眼之間千萬房屋傾覆,千萬生命危在旦夕!還有沒有比搶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震後兩小時內,胡錦濤總書記即做出重要指示,以溫家寶總理為總指揮的抗震救災指揮部迅速成立,溫總理立刻趕赴搶險救災第一線並一直在一線指揮救災。所有的救援,都緊緊圍繞著生命的搶救!生命,在那一時刻,又是多麼的珍貴!

    為了這珍貴的生命,中國人民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特大災難面前以命搏命,以前所未有的堅韌精神咽下淚水,忍住悲痛,面對死神,不言放棄!

    2.心理救援在行動

    人是世間第一可寶貴的,突發的災難除了頃刻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外,還會對人們的心理産生巨大影響。對經歷特大災難者不但需要生命和身體的救助,還需要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幫助災區人民渡過心理創傷,盡最大可能將這場災難對人們的心理影響減少到最小,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和對心理社會功能的後遺影響。因此,整個社會救援系統中應該也必須包括心理社會干預部分。

    嚴重地震以後,不僅僅是受災人群,指揮救援的人員,搜索救援小組、處理屍體的人員、未經訓練的志願者、新聞媒體記者,倖存下來並幫助搜索救援的人員也需要給予心理支持。高強度的救援工作和巨大的壓力可能會使以上人員出現坐立不安、過度興奮、活動增多,有些人不能允許自己休息,在極為疲憊的情況下還堅持救災活動,這種表現被稱之為繼發性疲勞綜合徵。

    本次災難巨大,救援條件惡劣,需要一段時間的艱苦工作,因此,在發揚連續作戰不怕疲勞的前提下要及時適度的輪流短時休息,保證有清醒的頭腦和較為充沛的體力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救援人員要互相鼓勵,互相支持。救援人員在面對大量傷亡之後,直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之後,要有專業人員給予心理支持,使他們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緩解心理壓力,會使救災工作更加有效。給予心理疏導和情感宣泄會幫助他們,避免發生一些心理衛生問題。 請記住下面的話:

    受災後,尋幫助;先軀體,後心理;多鼓勵,緩壓力。

    3、 本次地震對人們心理影響的特殊性是什麼?

    本次地震突如其來,傷亡巨大,余震連綿不斷,震區交通破壞,不僅給人的生命財産帶來傷害,也會使人們出現心理應激反應,損害人們的安全感,嚴重者甚至産生急性心理反應。

    地震是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屬於群死群傷的不可抗力事件。受災群眾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自然會産生無助、壓抑、悲傷、麻木、憤怒、身體不適等應激反應。在應激反應之外,安全感的喪失不可忽視。人們不知道什麼時間會有餘震,不敢回家睡覺,只能選擇在戶外住宿。同時,此次地震據報大部分中國大陸區域有震感,這給災區外的人們也帶來了不確定感,人們會覺得平時安全規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甚至不知道什麼時間會有災難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這種不確定感會影響到人們對日常事物的感知和判斷。

    有些人,會焦慮;不安全,擾情緒;多數人,會自愈。

    4、災區的人們會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反應?

    強烈的地震和無數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園、遇難者的遺體、倖存者的呼救、轉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斷和交通阻塞、和親人失去聯絡、特別是艱難等待尚未救出親人時的焦慮和悲傷,加上夜間的寒冷、生活的不規律、不能在室內居住、或是被轉運到其它公共場所集中安置、擁擠嘈雜、睡眠缺乏、生活沒有規律和營養水分的不足等,會使有些人出現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胃部不適,噁心,腹瀉,頭痛,疲乏、入睡困難等身體反應;心理反應表現複雜多樣:

    有些人變得心煩意亂,緊張焦慮,容易發火,指責抱怨,憤怒,甚至行為失控;

    有些人會感到孤立無助,悲痛欲絕,沮喪無望;

    有些人變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顧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時間和地點;

    有些人會出現茫然失措,行為笨拙;還有的人會在災難過去之後仍然反復回想災難的場景,甚至睡覺都會被噩夢驚醒。

    有些人還可能借酒澆愁、吸煙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緩解痛苦。

    大災難,有影響;犯糊塗,心慌張;

    易上火,做噩夢;心裏愁,別喝酒;

    5、最嚴重的急性心理反應有什麼表現?

    個別人由於逃生過程和救助別人的過程消耗了大量的體力,造成精神的崩潰:有的人會憑空聽見有人叫自己的名字、與自己説話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脫掉,把東西給人等等;還有的人憑空懷疑周圍的人是壞人,要搶劫或謀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懼;還有的人感覺周圍變得不清晰,不真實,如在夢中,走到危險的地方也沒有察覺。還可能出現幻覺,"看到"去世的親人、"聽到"不在身邊的親人的呼喚。他們經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夢頻頻,災難場景不斷在腦海縈繞而揮之不去,聽到災難相關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懼不安。這些急性應激反應一般在災難發生後48-72小時後逐漸減輕,多數在30天內明顯緩解。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災難後的心理反應會延續數月、數年,而表現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儘管災難時過境遷,他們仍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災難片段在腦海中、夢中反復閃現,甚至不願在原來的環境中生活,不願和人交往,表現的過於警覺等。對有上述情況的人要加強識別和干預,降低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

    嚴重者,景常現;如電影,常回放;

    膽子小,很害怕;不理人,少説話。

    6、努力去做下面的事情,幫助自己和周圍的人渡過難關:

    要從政府,救援人員以及公安人員等正規渠道了解救助的最新動態與信息,避免傳言帶來更多的心理不安,影響判斷能力,造成次級傷害,形成連帶損失。比如到處打聽信息造成頭腦混亂,不能判斷真偽,反而影響自身健康;

    選擇救援人員安排的避難場所,儘管不很舒服也不要盲目躲避在危險區域的房屋裏;

    相信政府,做到不聽信傳言,不傳播謠言,以防引起混亂;

    儘量理解在這樣的困境下,每個人都會有不愉快,只有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克制,才能免生衝突,達到保護自己和大家的利益;

    盡可能定時就餐,適量飲用清潔水,不要以自己平素的好惡挑揀食物;

    注意保暖,特別是夜間;

    如果您有慢性病,請不要忘記按時服藥;

    儘量注意衛生,尤其是在暴雨過後,一定要保證食物、飲用水和手的清潔。在這樣的自然災害後,要特別注意預防疾病和瘟疫的傳播;

    在可能的情況下和家裏人通話,讓他們知道您很安全,同時感受他們的關心;

    在集中場所安置的群眾不要總是坐、躺、站在同一個位置,爭取就近活動身體,一天堅持6次以上最好,不要擔心活動時別人會笑話;

    管好自己的錢物,避免因錢物丟失引起連帶損失使心情更為惡劣;

    嘗試著對周圍和您一樣避難的人微笑一下,簡單溝通會使身邊的環境穩定,避免發生衝突;

    嘗試著對身邊的同樣遭災的人們説一句溫暖或者鼓勵他/她的話;

    如果您發現自己出現一些明顯異常的感覺,或者發現他人有異常的行為,請儘快到醫療站諮詢或尋求相關人員的幫助。

    不信謠,不傳話;心平靜,少害怕;

    環境改,多適應;鄰里間,多説話。

    7、 在困境下,哪些事情應當盡可能避免?

    不要指責埋怨。地震是天災,屬於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不是任何人的責任,沒有人願意遭受地震。因此即使有焦躁的情緒,也不要在親人之間相互埋怨,而應當相互關心,相互支持。

    不要偏聽偏信小道傳言。可能會有少數人會散播各種小道消息,會造成人心惶惶,甚至誘使大家上當受騙。因此,應當注意從正規途徑了解信息,不聽、不信、不傳小道消息。

    在有些困難一時不能解決時不要聚眾鬧事或參與鬧事。通過暴力的途徑不能達到解決困難目的,反而增加了解決困難的難度;要堅信政府和軍隊以及廣大災區外的群眾心繫災區,正千方百計努力救援,努力爭取解救災區群眾。

    少埋怨,相互幫;有矛盾,化解它;

    鼓勇氣,樹信心;平安日,早回家。

    救援還在繼續,生命還有危險,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中國一定可以渡過災害,重建家園!

    心理自救互救宣傳手冊二:抗震救災中兒童心理應激反應的預防與處理

    本次地震發生在下午上課時間,不少學校遭遇到了重大破壞,不少家庭喪失了自己的孩子。還有很多孩子受傷,在所有災區的人正在經歷了重大心理創傷時,請千萬留意一下身邊的兒童,因為他們和成年人一樣,也正在經歷這場前所未有的心理創傷。

    1、為什麼受災兒童需要特殊關注?

    地震會使人們産生焦慮、憤怒等應激反應。兒童比成人更為脆弱,除了需要應對外傷、饑餓、寒冷等他們不熟悉的情況外,兒童同樣會經歷心理上的創傷。因此,此時更需要關注兒童的反應,及時地保護兒童。

    2、需要留意孩子的哪些反應?

    (1)情緒反應:

    感到恐懼、害怕,有的會哭泣,有緊張、擔憂、迷茫、無助的表情;

    有的逃生出來的孩子會因為同學老師的傷亡産生自責;

    警覺性增高,如難以入睡、淺睡多夢易驚醒;

    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哮喘、蕁麻疹等,這可能是緊張焦慮的情緒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2)行為反應:

    發脾氣、攻擊行為;過於害怕離開父母或親人,怕獨處;有些長大的孩子又變小了,出現遺尿、吮手指、要求喂飯和幫助穿衣等幼稚行為;有些兒童會情緒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與其他人發生矛盾等。

    3、哪些孩子在災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傷害?

    在地震中身體受傷的兒童;以往遭受過災難或創傷事件的兒童;女童;患軀體疾病、殘疾的兒童,包括智力障礙兒童;或者以前曾經有過情緒、行為問題的兒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兒童。

    4、保護受災兒童簡單口訣:

    先醫療,救生命;保溫暖,供飲食;

    睡好覺、防丟失;防疫病,手勤洗;

    找玩具,講故事;莫驚恐,多解釋;

    鼓信心,要重視;指導下,看電視。

    心煩躁,情緒低;找醫生,健心理。

    5、怎樣保證兒童身體和環境的安全,預防潛在危險?

    (1)優先保證兒童身體安全,對於受傷兒童立即給予醫療救護。

    (2)優先給兒童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間保暖。

    (3)儘量把兒童安置在遠離災難現場和嘈雜混亂的場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環境擁擠不能入睡。

    (4)要指導孩子觀看新聞報到,因為低年齡兒童可能會對電視畫面中重現的鏡頭感到害怕和恐懼。鼓勵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達對災區災民的關愛,不鼓勵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6、怎樣做好兒童的基本心理保護?

    (1)促進表達:鼓勵並傾聽兒童説話,允許他們哭泣,儘量不嘮叨孩子,告訴孩子擔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玩遊戲,不要強求兒童表現勇敢或鎮靜。

    (2)多做解釋:不要批評兒童那些出現幼稚行為的孩子,這些暫時出現的"長大又變小了的行為",是兒童對突發災難對常見的心理反應。對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同時要給予希望,向兒童承諾,地震會過去,政府會安排大人來幫助我們,幫我們重建家園。

    (3)本次災情重大,直接受影響的孩子多,要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必要時進行治療,避免問題延續。

    7、如何避免成年人的應激反應影響兒童?

    成年人應儘量不要在兒童面前表現出自己的過度恐懼、焦慮等情緒和行為,及時處理自己的壓力和調整情緒。成年人穩定的情緒、堅強的信心、積極的生活態度會使兒童産生安全感。

    如果兒童因為受災引起的心理問題持續存在,應該及時到醫院精神科或心理諮詢就診。

    相信在黨和政府的指揮調度下,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抗震救災工作正和時間賽跑,爭分奪秒搶救生命。以人為本、物質和心理援助並重的災害救助局面也正在形成。面對這場一特大災難,讓我們勇敢面對的同時,伸出雙手,幫助我們的孩子度過難關。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堅定信心,重建家園!

    心理自救互救宣傳手冊三: 抗震救災中居喪者的干預

    本次地震使數萬人喪生,對活著的親人是難以接受的事實和重大打擊。痛失親人是人生的重大喪失,可能引起情緒、思維、行為等各方面的改變,也包括人際關係和社會功能方面的改變,有時還遷延成慢性狀態,給個體及其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早期的適當干預能幫助居喪者順利渡過悲哀過程,早日適應新的生活。

    居喪干預是心理治療中比較有針對性的技術,系統的干預最好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

    一、對居喪者干預的目的

    幫助他們渡過正常的悲哀反應過程;

    使他們能正視痛苦;

    表達對死者的感情;

    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二、痛苦工作的概念

    這裡涉及到一個概念:"痛苦工作"(Grief work)。痛苦工作是當前危機干預理論最為重要的基礎。1942年波士頓椰子園音樂廳大火燒死492人,Lindemann(1944)發現那些沒有經歷痛苦工作的居喪者,將出現嚴重的精神病理現象。

    痛苦工作包括:正常的悲痛反應,如為失去親人悲痛;從喪失親人的不幸中體驗到痛苦;接受喪失親人的現實;適應沒有親人存在的生活。鼓勵人經歷正常悲痛過程可預防喪親危機所致的負性後果。

    三、喪失親人後的心理反應

    1. 休剋期:可能會出現情感麻木,甚至出現否認喪失親人的事實;

    2. 埋怨:有些人會自責,後悔自己沒有救出親人,有些人會憤怒,對災難造成的親人喪失感到非常生氣;

    3.抑鬱期:有些人會出現情緒低落,不願意見人,特別是喪失了孩子的家長不願意看到與自己孩子同齡的兒童;有些人什麼都不想幹,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夜間有噩夢,失眠等。

    4.恢復期:不再做噩夢, 開始適應新生活。

    四、居喪干預的原則

    1.個體化原則,針對"此時此地此人",從居喪者的獨特立場出發認識問題;

    2.現實的態度,治療者無回天之力,但我們存在的本身就是對居喪者的一種給予和幫助;

    3. 治療者自己會有無能為力的感覺,但是不要使它影響治療。

    4. 學會處理居喪者指向自己的強烈情感爆發和憤怒,要知道這只不過是居喪者的憤怒甚至是對災難敵意情緒的轉移。

    5. 促進居喪者以健康的方法解決悲哀。回避借酒澆愁、暴力發泄和自殺等不健康的行為。

    6. 隨時讓居喪者看到生活中的期望,痛苦終將減弱,生活將富於新的意義。

    五、居喪干預的策略

    (一)支持與幫助

    1.居喪之初多處於情感休剋期,表現茫然麻木,工作目標應放在和居喪者溝通,提供心理支持;由志願者或其同事擔任安慰工作時,首先要取得居喪者信任,建立好人際關係;

    2.鼓勵居喪者表達感情,給予安慰、關心、實際的接觸與具體的幫助;

    3.安排親友暫時接替居喪者的日常事務。

    鼓勵居喪者用言語表達內心感受及對死者的回憶

    1.幫助居喪者認識、面對、接受喪失的事實,這是成功干預的第一步;

    2.治療者不加評價的傾聽有利於居喪者表達出各種想法;

    3.幫助居喪者發現、接受和表達悲哀過程中的各種複雜情感;

    4.告訴被幫助者人在痛苦時哭泣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表現,而不是軟弱。

    必須允許並鼓勵居喪者反復地哭泣、訴説、回憶,這種表達方式不限性別和年齡。用日記等其它方式也有利於情感的表達。

    居喪干預的注意事項

    使用標準問候語

    2.使用和居喪者類似的聲調,提供幫助者從一開始就應注意與居喪者的聲調相匹配:

    如果居喪者的聲音聽起來平緩而悲傷,你應該輕聲説話;

    如果居喪者的聲音憤怒而響亮,你的聲音應該與其接近,但音調應稍低;

    然後慢慢地把你的音調調到正常水平;

    被幫助者會慢慢配合你的音調。

    3. 儘量使用居喪者的用詞、用語與其交談

    例如:居喪者:"我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幫助者:"您已經制訂了結束自己生命的計劃嗎?"

    居喪者可能會用俚語,但不鼓勵用貶義詞或不恰當的詞彙。

    4.當好傾聽者

    好的傾聽者要掌握以下技能:用心理解和領會傾訴者的思想與感情;允許傾訴者口誤或用詞不當;允許其停頓和沉默;擱置自己的需要與看法。

    不夠稱職的傾聽者會有以下表現:打斷對方的談話;隨意轉換主題;説教;匆忙下結論;回避問題等。

    5.避免給予建議

    給居喪者提供直接建議是件很危險的事,要避免這樣做;

    交流目標是幫助居喪者發現重建生活的資源,讓其自己做出決定;

    如果幫助者的建議無效,你將為這一失敗承擔責任;

    如果幫助者的建議有效,成功可能屬於幫助者;不管成功與否,問題的關鍵是居喪者沒有真正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者過於主動為居喪者做決定不利於居喪者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恢復。

    6. 避免在干預中評判居喪者

    例如:"你不應該那麼想"

    "你不應該傷害你自己"

    "你怎麼能那麼做呢?"

    7.避免轉換話題

    幫助者如果在干預中隨意轉換話題或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與居喪者溝通,會給其造成一種幫助者有意避開談論此話題或對此話題不舒服的感覺。

    支持居喪者應付悲哀反應過程

    1.了解居喪者的人格特點對於了解其獨特的反應是必不可少的;

    2.告知居喪者儘管痛苦,也必須面對和經歷居喪過程,回避和試圖繞過這一階段是不現實的;

    3.告訴居喪者應激反應到底是怎麼回事,幫助居喪者了解自身的悲哀過程,能減輕其害怕會因此發瘋的恐懼,也能幫助他們了解將要面臨的問題;

    4.幫助居喪者適應喪失,並逐漸投身新的生活。

    總之,提供幫助的人既要能"共情",分擔居喪者的痛苦與悲哀,又要與其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不要使居喪者産生絕望或過分依賴;要鼓勵其正視失去親人的困境和問題,避免不現實地要求對方"往好處想"或淡化事情。

    居喪干預不等於精神病學意義上早期干預,這次地震的居喪干預針對的是正常人突然遭受意外喪親的打擊。首先要幫助居喪者適應,應付創傷事件,幫助居喪者體會自己控制情感的能力,不要在情感發泄方面化太多時間。提供放鬆的、能使居喪者康復的環境,提高其生活質量,只有出現明顯的精神症狀時才應實施精神病學意義上的干預。還應尊重居喪者的是否需要幫助的需求,以及在人際關係中暫時表現出的退縮行為。

    突然喪失親人的打擊是巨大的,但是人類一直在磨礪中成長。我們只要堅持給予痛失親人者鼓勵和建設性的幫助,隨時播撒希望的種子,生活一定會重新開始!

心理危機干預

    一、心理危機干預隊伍的組建

    急性期心理危機干預隊伍的組建應當以受災當地的精神衛生機構的精神科醫生為主,精神科護士、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者為輔。組成心理危機干預隊進行緊急培訓後,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災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沒有精神專科機構的地區應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請求援助。

    非災區的其它精神衛生專科機構應該積極組織後備醫療隊,及時培訓,隨時準備支援災區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復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機干預醫療隊應該在衛生行政部門的指揮下,服從統一的指揮,承擔相應的職責。

    心理危機干預醫療隊應該配隊長一名,隊員根據災情配置,例如兒童精神科醫生或老年精神科醫生。有災難危機干預的成員優先入選。有條件的單位建議指派一名聯絡員,負責團隊後勤保障和與各方面的聯絡。醫療隊至少兩人,儘量避免單人行動。

    二、心理危機干預隊出發前的準備

    1、了解災區基本情況。災難類型,傷亡人數、包括道路、天氣、通訊和物資供應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計劃和實施情況等。

    2、復習本次災難引起的主要軀體損傷的基本醫療救護知識和技術,例如骨折傷員的制動搬運、創傷止血等。

    3、確定干預地點,準備交通地圖。

    4、初步估計干預對象及其分佈和數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計劃。

    6、編制、印刷心理危機干預評估工具和相關宣傳資料

    7、聯絡、了解需要干預的社區、醫院以及住院受傷人員、死難者及家屬分佈和安置情況,制定具體的干預流程和路線。

    8、干預團隊食宿安排,干預隊員自用物品,常用藥品的準備等。

    9、外援的醫療隊在到達災區之後,最好與當地的精神衛生工作人員進行聯合工作,對沒有危機干預經驗的當地精神科人員進行緊急的危機干預知識培訓,擴大人力資源。

    三、危機干預方案的制定

    (一)危機干預的目的:積極預防、及時控制和減緩災難的心理社會影響;促進災後心理健康重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心理健康。

    (二)原則:

    1. 與整體救援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及時調整心理救援的重點,配合整個救災工作的進行;

    2. 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工作,不給整體救援工作增加負擔,減少次級傷害;

    3. 綜合應用干預技術,個體化的針對目前問題提供幫助。

    4. 保護被干預者的隱私,不隨便透露個人信息;

    5. 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中的一部分,並不萬能。

    (三)方法:評估、干預、教育、宣傳相結合,提供災難心理救援服務;儘量進行災難社會心理監測和預報,為救援組織者提供處理緊急群體心理事件的預警及解決方法;促進形成災後社區心理社會干預支持網絡。

    (四)確定目標人群及數量:本次地震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五級。目前的重點干預目標從第一級人群開始,一般性干預宣傳廣泛覆蓋五級人群。

    第一級人群:為直接捲入地震災難的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

    第二級人群: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絡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現場救護人員(消防、武警官兵、120救護人員、其它救護人員),以及地震災難倖存者。該人群為高危人群,是干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干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

    第三級人群: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後援)、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後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願者。

    第四級人群:受災地區以外的社區成員,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在某些人為災難中,對災難的發生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者也屬於第四級人群。

    第五級人群: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徵象。

    (五)工作時間表

    根據目標人群,根據干預隊成員人數,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確定干預技術:

    ABC 法:

    A、心理急救,穩定情緒

    B、行為調整,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

    C、認知調整,晤談技術(CISD)+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EMDR)

    1、首先要取得受傷人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

    2、提供疏泄機會,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3、對訪談者提供心理危機及危機干預知識的宣教、解釋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使他們理解目前的處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對生理和心理應激的應付能力;

    4、根據不同個體對事件的反應,採取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積極處理急性應激反應,開展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矯正、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等,以改善焦慮、抑鬱和恐懼情緒,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藥物;

    5、除常規應用以上技術進行心理干預外,引入規範的程式化心理干預方法--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EMDR);

    6、調動和發揮社會支持系統(如家庭、社區等)的作用,鼓勵多與家人、親友、同事接觸和聯絡,減少孤獨和隔離。

    (七)干預技術要點

    1、心理急救

    (1)接觸和參與

    目標: 傾聽與理解。應答倖存者,或者以非強迫性的、富於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開始與倖存者接觸。

    (2) 安全確認

    目標: 增進當前的和今後的安全感,幫助放鬆情緒,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確定。

    (3) 穩定情緒

    目標: 使在情緒上被壓垮的倖存者得到心理平靜、恢復情緒反應。可以使用憤怒處理技術、哀傷干預技術。

    (4) 釋疑解惑

    目標:識別出立即需要給予關切和解釋的問題,立即給予可能的解釋和確認。

    (5)實際協助

    目標: 給倖存者提供實際的幫助,比如詢問目前實際生活中還有什麼困難,協助倖存者調整和接受因地震改變了的生活環境及狀態,以處理現實的需要和關切。解決問題技術。

    (6)聯絡支持

    目標: 幫助倖存者與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來源,包括家庭成員、朋友、社區的幫助資源等,建立短暫的或長期的聯絡。

    (7)提供信息

    目標: 提供關於應激反應的信息、關於正確應付應激反應、減少苦惱和促進社會恢復的信息。

    (8)聯絡其它服務部門

    目標: 幫助倖存者聯絡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將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務。

    2、心理晤談

    通過系統的交談來減輕壓力的方法,個別或者集體進行,自願參加。對於住院的輕傷員,或醫護人員、救援人員,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組進行集體晤談。

    心理晤談的目標: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認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創傷體驗。急性期集體晤談時限:災難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是理想的幫助時間,6周後效果甚微,以重建為目的的晤談可以在恢復期進行。

    正規的急性期集體晤談,通常由受過訓練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事件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實施。指導者必需對小組幫助/或小組治療這種方式有廣泛的了解,同時對應激反應綜合徵有廣泛了解。,在災難事件發生後24小時內不進行集體晤談。理論上災難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員都應該參加集體晤談。

    晤談過程:正規分6期,非常場合操作時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併進行。

    第一期 介紹期:指導者進行自我介紹,介紹集體晤談的規則,仔細解釋保密問題。

    第二期 事實期:請參加者描述地震事件發生過程中他們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實際情況;詢問參加者在這些嚴重事件過程中的所在、所聞、所見、所嗅和所為;每一參加者都必需發言,然後參加者會感到整個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詢問有關感受的問題:事件發生時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過類似感受嗎?

    第四期 症狀描述期:請參加者描述自己的應激反應綜合徵症狀,如失眠、食欲不振、腦子不停地閃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退,易發脾氣,易受驚嚇等;詢問地震事件過程中參加者有何不尋常的體驗,目前有何不尋常體驗?事件發生後,生活有何改變?請參加者討論其體驗對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和改變?

    第五期 輔導期:介紹正常的應激反應表現,提供準確的信息;講解事件、應激反應模式;自我識別症狀,將應激反應常態化,動員自身和團隊資源互相支持,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與應付方式;提供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提醒可能出現的並存問題(如過度飲酒);根據各自情況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

    第六期 恢復期:拾遺收尾;總結晤談過程;回答問題;提供保證;討論行動計劃;重申共同反應;強調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資源;主持人總結。

    整個過程需2小時左右完成全部過程。嚴重事件後數周或數月內進行隨訪。

    晤談注意事項:(1)對那些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或以消極方式看待晤談的人,可能會給其他參加者添加負面影響;(2)鋻於晤談與特定的文化性建議相一致,有時文化儀式可以替代晤談;(3)對於急性悲傷的人,如家中親人去世者,並不適宜參加集體晤談。因為時機不好,如果參與晤談,受到高度創傷者可能給同一會談中的其它人帶來更具災難性的創傷。(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單次實施。(5)受害者晤談結束後,干預團隊要組織隊員進行團隊晤談,緩解干預人員的壓力。(6)不要強迫敘述災難細節。

    3、鬆弛技術

    可以教所有被干預者學會一種放鬆技術,如:呼吸放鬆、肌肉放鬆、想象放鬆。分離反應明顯者不適合學習鬆弛技術。(分離反應表現對過去的記憶、對身份的覺察、即刻的感覺乃至身體運動控制之間的正常的整合出現部分或完全喪失)。

    四、心理危機干預過程

    (一)專家組應該迅速給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建議

    1、如果有些醫院傷員及家屬過於集中,會給救援工作和善後處理帶來一些隱患,建議儘量將其分散救治。

    2、對於死者家屬的安置要盡可能分散,持續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幫助;防止他們在一起出現情緒爆發,影響善後處理。

    3、對死傷者及其家屬的信息通報要公開、透明、真實、及時,以免引起激動情緒,給救援工作帶來繼發性困難。

    4、在對傷員及家屬進行心理救援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對參與救援人員的心理應激加以重視,組織他們參加由專業人員提供的集體心理輔導。

    5、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利用媒體的資源,向受災民眾宣傳心理應激和精神健康知識,宣傳應對災難的有效方法,動員當地政府人員、援救人員、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或志願者接受工作組的培訓,讓他們參與心理援助活動。

    6、定期召開信息發佈會,將救援工作的進展情況及已做的工作,讓公眾了解,注意發佈前把必須傳達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記者的問題要盡可能精確和完整,盡可能保證屬實。如果沒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實回答;積極主動,引導輿論導向。

    7、積極和指揮部溝通,進一步協調各部門關係,保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進行。

    心理危機干預中發現的問題和建議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彙報,以取得重視並採納,徵求強有力的措施落實。

    (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流程

    1、聯絡救援指揮部、各家醫院,確定地震災難傷員住院分佈情況,以及進入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情況。

    2、擬定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內容、宣傳手冊、心理危機評估工具,並緊急印刷。

    3、召集人員,及時開展技術培訓,統一思想,心理危機干預技術、流程、評估方法等技術路線都應該統一。

    4、如需要,緊急調用當地精神衛生機構的人員和設備。

    5、分組到各家醫院、社區和需要的地方,按計劃對不同人群進行訪談,發放心理危機干預宣傳資料。

    6、使用評估工具,對訪談人員逐個進行心理篩查,評估重點人群。

    7、根據評估結果,對心理應激反應較重的人員當場進行初步心理干預。

    8、訪談結束後,將訪談結果向當地負責人進行彙報,提出對高危人群的指導性意見。特別要交代災區工作人員在照顧高危人群時的注意事項,包括簡單的溝通技巧以及工作人員自身的心理保健技術。

    9、對每一個篩選出有急性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進行隨訪,強化心理干預和必要的心理治療,治療結束後再次進行心理評估。

    10、對救災工作的組織者、社區幹部、救援人員進行了集體講座、個體輔導、集體晤談等干預處理。現場救援人員經常出現應激反應為:地震災難場景的閃回、情緒不穩定、焦慮,食欲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及時總結當天工作,最好每天晚上召開碰頭會,對工作方案進行調整,計劃次日的工作,同時進行團隊內的相互支持,最好有督導。

    12.全部工作結束後,及時總結並彙報給有關部門,全隊最好接受一次督導。

    災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件需要事先培訓,同時需要督導的工作。所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要本著"只幫忙,不添亂"的基本原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