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專家建言:清潔生産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9月08日   來源:經濟日報

    6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資源需求將持續大幅度增加,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那麼,中國應該如何發展循環經濟?接受經濟日報採訪的專家們認為,當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既要發揮市場的功能,更要發揮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建議政府從清潔生産、政策配套、規模化三方面入手。其中,清潔生産是發展循環經濟最基本的精神。

  清潔生産:循環經濟之魂               

    現象一:2005年3月17日,國家環保總局與陶氏化學聯合宣佈:全國清潔生産示範合作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的重點是在制藥、印染、電鍍、造紙、釀酒等與化工行業相關的中小企業內作推廣宣傳、人員培訓以及成果審核。

  它將引導企業自願開展清潔生産,併發放與清潔生産的相關指南、報告、案例研究和實用工具包給企業。未來三年裏每年將對篩選的20家企業進行生産過程、措施、效果等各方面進行審核,推廣位居前五位清潔生産優秀單位的成功經驗。 

  源削減勝於末端治理

  段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傳統的環保理念是注重末端治理,實現達標排放。但是循環經濟的根本要求是在經濟過程中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再用和循環都應建立在對經濟過程進行了充分的源削減的基礎之上。而清潔生産強調的正是源削減,即削減的是廢物的産生量,而不是廢物的排放量。事實上清潔生産是一種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其工作對像是生産過程、産品和服務。

  目前世界上運用較多的清潔生産工具有清潔生産審計、環境管理體系、生命週期評價等。它們都要求在實施時深入生産、財務、環保等各領域。比如説清潔生産審計,它在其他國家是使用最廣泛的。這套程序從原材料和能源、技術工藝、設備、過程控制、管理、員工、産品、廢物這八條途徑著手,旨在將污染物消滅在生産之前。像石家莊電熱廠,它按照清潔生産的要求,裝上了4台新型循環流化床鍋爐,這種工藝技術能夠有效地去除燃燒煤産生的二氧化硫氣體,這就比把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氣中再進行治理要有效得多。我國啟動清潔生産示範項目,會在系統化上更上一個臺階。

  目標鎖定污染大戶

  齊建國(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不能繼續走發達國家從末端治理角度發展循環經濟的道路。我們必須從源頭做起,在重視廢棄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時,從資源的開採過程開始就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進行産業佈局和優化産業組織,促進産業鏈和循環經濟網絡的形成。

  主要的控制對象就是污染大戶,必須促進其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強度,控制污染排放。眼前特別要加強對冶金、化工、食品、造紙等行業的技術標準、消耗和排污的控制,要強制淘汰高消耗的落後技術,推廣清潔生産體系。按區域特點確定循環經濟發展重點,城市應以清潔生産、節約資源和資源再生利用為重點,農村應以生態保護、綠色産品和綠色産業為重點,西部則應以生態保護和恢復為重點。  

   政策配套:循環經濟效益之源

  現象二: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因環境因素帶來的經濟損失佔GDP的比重已高達6%—8%。

  有專家指出,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比發達國家落後20年,相差10個百分點;能源消耗強度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

  逆向激勵企業控製成本

  齊建國(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可以通過徵收排污費、行政處罰等逆向激勵措施,使外部成本內部化,激勵企業節約資源和循環利用各種資源,更多地使用再生資源,治理污染,激勵民眾更多地使用循環經濟産品。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政府引導和規制的技術經濟模式。污染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來自於政府的環境保護政策、資源價格政策和社會壓力。要優先進行制度框架設計,把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作為生産要素引入市場“流通”。例如,可以通過提高資源稅促使企業節約使用資源。而且我們通過模型測算出,提高目前的資源稅是可行的,資源稅提高30%,對GDP總的影響不會超過0.3%。

  此外,要通過收取排污費,給高污染排放型企業形成巨大的成本壓力,迫使一批企業不得不考慮減少污染排放,以便減少污染排放費用支出。減少污染排放的主要出路之一是提取廢水、廢氣和廢物中的有用成分,將其變為有使用價值、有市場的産品出售,以收回污染減排的投資。例如,安徽池州市的重慶啤酒安徽九華山有限公司,為了補償排污費增加的成本,先後投資600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減少各種物料和水電消耗;建立了廢物回收系統和污水處理工程,回收乾酵母和麥糟,一年減少COD排放170噸,回收純鹼40噸,回收二氧化碳用於生産過程,使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95%。每年增加收入100多萬元,超過了為治理污染和繳納排污費而增加的成本。因此,目前中國發展循環經濟既要發揮市場的功能,更要發揮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

  正向鼓勵企業創造效益

  定世攀(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部工程師):與常規發電方式相比較,光伏發電成本很高,據了解,要在一個1000戶居民的小區內建設風光供電系統,每平方米要多收400至500元左右的建設費用。按10萬平方米的小區住房面積計算,建設整個系統的費用就是4000萬元至5000萬元,這是個人和社區無力承擔的。因此,需要政府擬訂穩定的優惠政策,給予立項、貸款、稅收及財政補貼等方面的支持使用。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比如,歐洲大多數國家對安裝太陽能的家庭實行補貼政策,一般補貼為系統造價的20%—50%。

  齊建國(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動力。例如,利用制鹼産生的蒸氨廢清液、廢渣,制鹽剩餘的苦鹵等廢棄物開發出的各種化工産品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企業能夠獲取利潤,這促使不少企業投入人力、物力進行這方面的循環利用。山東海洋化工集團就是利用循環經濟的原理,基本做到地下滷水資源全部六次循環利用,創造了世界制鹼史上蒸氨廢清液不外排的先例。

  問題的關鍵是,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所利用的資源在國內很短缺,其産品又是國民經濟發展必鬚生産的,但是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這些企業循環利用資源會使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甚至虧損。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採取措施,通過財政補貼、減免稅或價格政策等,使企業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實現內外部效益的統一。例如,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硫排放是我國空氣污染和酸雨的主要來源之一,強制性的原煤脫硫及循環利用會增加發電廠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提高電價或稅收抵扣等方式,部分補償發電廠因治理環境而增加的成本。 

   規模化: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現象三:據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表明,2004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為190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3%,佔當年GDP的1.4%,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中用於廢水治理投資105.6億元。據了解,國際標準一般是佔到GDP的1.5%到2%,發達國家有的超過了2%。有專家指出,僅解決我國水污染一項投資就需要達到GDP的2%,而且還要持續二三十年才能改善我國水污染的現狀。

  早在幾年前,山東省就全部關閉了生産能力在5萬噸以下的小造紙廠,由政府支持建立了一批具有處理造紙黑液和循環用水能力的大型造紙廠,其結果是紙的産量增加了,經濟規模擴張了,排放的COD等污染物卻下降了。

  生態工業園區領跑循環經濟

  段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生態工業園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形式,我國工業發展的相當部分集中在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在經濟質量和總量增長、引入高新技術、先進管理理念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可以作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試驗田”和領跑者。

  生態工業園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最大區別是:從工業源頭上將污染物排放量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産。與傳統的“設計—生産—使用—廢棄”的生産方式不同,生態工業園區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産”的循環經濟模式。它倣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産品的産業共生組合,使上遊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産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例如,廣西貴港市5家糖廠排放的工業廢水約佔全市工業排放總量的80%,化學耗氧量則佔總量的80%以上,不僅破壞了環境,也為制糖業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今年8月,國家環保總局批准建立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範園區,示範園區由蔗田、制糖、酒精、造紙、熱電聯産、環境綜合處理等6個系統組成,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産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互相銜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閉合的生態工業網絡。

  建設地域性規模發展模式

  齊建國(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小企業在生産中都會産生各種廢棄物,由於廢棄物的量不足以達到規模化處理的最小規模,它們建立內部獨立循環在經濟上沒有可行性。循環經濟要求實現地域化規模經濟網絡。要求企業在一定空間內集聚,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區域性規模化,從而實現循環經濟在地域上的規模經濟。例如,山東省日照市有大量小石材加工企業,這些分散的小企業産生的廢棄物總量很大,對環境的污染嚴重。如果強制性地要求每個小企業都必須處理自己産生的廢棄物,會超出企業自身能力範圍。因此,日照市環保局出面,支持成立了一家利用這些廢棄物生産建材的企業,規定每家小企業將其産生的固體廢棄物運送到規定地點,由這家新企業進行加工再利用,達到了規模經濟水平。在廢棄物得到循環利用的同時,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企業也獲得了經濟效益,就業問題也得到了保障。形成了環境保護、就業、循環利用資源、經濟發展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