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政策解讀
 
 
為什麼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支持保護的條件和能力。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必須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建設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農業生産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也較粗放。加快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業生産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發展農業機械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既是現代農業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建設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增加農民收入,首先必須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産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必鬚髮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産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

    建設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建設新農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改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條件,逐步改變目前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建設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必須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工作,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道路,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財政範圍,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努力消除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制,讓廣大農民能夠像市民一樣擁有潔凈方便的自來水、清潔的燃料、整潔的廚房、舒適方便的衛生條件和平坦的道路。

    當前,我國已初步具備了建設新農村的條件。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有了支持保護農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在起點較高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出臺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農村“六小工程”(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沼氣、草場圍欄等)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