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10日電(新華社記者 慎海雄)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談到有些地方因為徵地問題引發風波時,擲地有聲地説了三句硬話:“今後,徵地手續不齊全、不完備的項目,不能開工;沒有與農民就徵地補償民主協商、達成協定的項目,不能開工;徵地補償款沒有兌現到農民手裏、各種補償不到位的項目,不能開工。”張德江同志的這三句硬話受到幹部群眾的普遍稱道。一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幹部説,三句硬話不留餘地,對於解決徵地拆遷等老大難問題大有推進作用。
三句硬話説明了三個“硬道理”:首先,給那些官僚主義、弄虛作假者,甚至試圖從徵地拆遷等工作中謀利的幹部設了三條“高壓線”。近年來,一些地方在徵地、環保、企業改制等涉及群眾利益問題上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主要原因在於,有些幹部作風不深入,滿足於做表面文章,導致群眾猜疑、誤解乃至抵觸。事實上,現在形勢變了,群眾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越來越強;現在也不是計劃經濟時代了,不能什麼事都是領導説了算。因此,各級幹部的工作方法一定要跟上去。
當然,也不能排除某些幹部利用政策的“模糊地帶”渾水摸魚,通過“暗箱操作”謀取個人利益。一些地方幹部在補償政策尚未到位,甚至徵地手續也不具備的情況下,為了討老闆之歡心和一己之私利,不惜動用權力工具對待無辜群眾,造成矛盾激化。“三句硬話”從政策層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設了限,企圖漁利者的運作空間被大大壓縮。
其次,向廣大被徵地拆遷群眾交了“政策底”。事實上,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確保“陽光徵地”、“陽光拆遷”,維護老百姓利益。但是,有的地方和單位硬要搞政策“打折”,比如國家規定有最高補償標準,他們非要壓低標準,壓低的結果換來的是老百姓的不信任。有些工程在補償中圖省事,過程不透明,往往出現雁過拔毛的問題;即使沒有問題,群眾也認為有“貓膩”。
要解決政策“打折”的問題,加強對政府部門、經營單位的監管是一個方面,而將政策毫無保留地交給群眾,發揮的作用可能更大。公開行政,接受社會監督,是現代社會政府行政的基本準則。徵地如此,其他各項工作也當如此。
此外,領導幹部要敢於説硬話、碰難題,必須自身過硬。有些幹部遇到老大難問題繞道走,或者模棱兩可、吞吞吐吐,除了工作能力和水平不高外,還有一個擺不上桌面的原因是少數幹部自己有“短處”,他們擺脫不了利益糾纏,自然也就難以發硬話、下狠招了。從某種程度看,領導幹部敢不敢在老大難問題面前拍案而起,勇於迎難而上,下定決心加以解決,不僅是檢驗領導幹部領導能力和水平的標尺,更是這個領導幹部在群眾中有無威望、品德作風是否過硬的“試金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