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到5月上旬,農業部組織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百村調研”活動,由部領導牽頭組成10個調研組,分赴全國31個省、區、市的175個村進行了實地調研,與基層幹部和農民座談,聽取他們對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日前,結合調研實踐,就如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杜青林部長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記者:據説這次調研中您兩次帶隊深入河南和四川等地的農村,有何感受?
杜青林:調研中,我們深切體會到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的巨大社會效應,也親身感受到農民群眾的飽滿熱情和創造精神,他們對中央政策交口稱讚,對新農村建設充滿期待。
新農村建設在鄉鎮村屯已是家喻戶曉,絕大多數村都已經採取具體的建設措施,有的是老典型邁出新步伐;有的是示範村先行一步;有的是企業帶動建設新農村,或是強村帶動弱村。
現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方方面面“想新農村、議新農村、建新農村”的良好氛圍,整個新農村建設呈現開局良好的喜人形勢。
當然,由於新農村建設剛剛啟動,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不夠全面,存在急於求成情緒,等等,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關注和解決。
強化新農村建設的四大支撐
記者: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有哪些?
杜青林: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下移工作重心,找準能夠直接作用到基層、落實到農戶的工作突破口,當前,應強化四大支撐,即:産業富村、科技興村、生態建村和人才強村。
記者:産業富村應該如何推進?
杜青林:發展生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總結示範點的經驗,要抓住“一村一品”不放,在發揮特色和優勢上動腦筋,在延長産業鏈、開拓市場上下功夫,推進鄉村培育主導産業,形成強村富民的發展格局,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産業支撐。首先,要在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上把文章做足,提升産品結構,優化産業結構;其次,要改善農村就業結構,因地制宜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和農民就業領域,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再次,要發展和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強化“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産業發展機制,健全産銷加一體化、種養加一條龍的産業發展體系。
記者:如何強化科技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
杜青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推動力。要按照“快速、簡單、實用”的原則加快推進科技入戶,讓科技引領産業發展和農民致富。
近年來,農業部實施的測土配方施肥、“三電合一”、農民科技書屋、科技直通車、培訓科技示範戶等一系列舉措,為農民提供了實用技術,農民增收顯著,這些工作,今後要進一步加強。
記者:生態建村的工作應該如何開展?
杜青林:推進生態建村,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積極推廣農村“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模式;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加強生態家園建設,幫助農民解決生活燃料短缺問題,帶動種養業發展;發展太陽能利用,開發農村清潔能源;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農村家園清潔、水源清潔和田園清潔;以村為單元,建立鄉村物業。
記者:應該如何全面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實現人才強村?
杜青林: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通過多渠道、多層次開展農民培訓,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農村基層負責人培訓計劃,造就一大批種養能手、經營能人和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帶頭人,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村能人帶領鄉親建設家鄉;尤其要培養一大批忠誠于家鄉事業、懂經營會管理、能夠駕馭全局、為人正直辦事公道的村幹部。
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實施力度,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不斷提高農民進入非農産業和城市就業的能力和競爭力。
讓農民真正享受到新農村建設成果
記者:如何保證新農村建設工作有效開展?
杜青林:新農村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職能部門職責明確、形成合力,建立起“省部共建、主抓靠縣、行動在村、實惠到戶”的工作格局。
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農民為本,讓農民群眾能夠真正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要從農民群眾最迫切而又有條件做的事情辦起,嚴防急功近利的花架子工程和形象工程。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多搞雪中送炭,少搞錦上添花,尤其不能搞專供人參觀的盆景,這是農業部在“百村調研”中形成的共識。(記者 張意軒)